17岁俄罗斯姑娘嫁大20岁山东汉,丈夫瘫痪15年,拾荒撑起一片家_尼娜_俄罗斯_中国

生活的磨难总能磨平很多的锐角,也能让一个人逐渐的平和而乐观。在最困难的时期遭遇巨大的变故,总能让人迅速成长,也更加珍惜身边最亲近的人。

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的跨国婚姻中,也许充满着文化碰撞的矛盾,或者开阔思维的激情。

但也有可能,跟千万普普通通的婚姻一样,即便遭遇无数的磨难,但依然可以细水长流的相濡以沫,拥有平淡简单的小幸福。

【家住山东的俄罗斯奶奶】

年关前夕,山东省淄博市一个叫漫泗河村的小村里,有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奶奶,为了迎接春节,她穿上了花棉袄,系上了黄丝巾,打扮得喜气洋洋。

乍一看,她似乎跟普通健康的高龄老太太没什么区别,耳清目明,神采奕奕,说一口流利的淄博方言。但仔细端详,会发现她有着深邃的眼眶、细高的鹰钩鼻和深蓝色的眼睛。

顺着端倪细细问下去,才知道这位老奶奶是一位中俄混血,中文名叫做刘墨兰,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尼娜。

展开全文

这位在中国生活长达 80 多年的俄罗斯女性早已被同化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她一生所经历过的颠沛流离逐渐披上了传奇的色彩,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尼娜17岁这年,她的母亲在新疆伊犁的国民党部队里担任炊事员的工作。平日里,尼娜常常会前往母亲的工作单位帮忙,懂事地替母亲分担辛劳。

在那个年代,许多人的婚姻观还非常传统,思想相对落后。很多女孩子十六七岁的年纪便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早嫁人生子了。

于是,在 17 岁的年纪,尽管是现代人眼中尚未成年的少女,她便已经在父母的介绍下遇到了相伴一生的那个人:大了尼娜足足 20 岁的山东汉刘春书。

此后,两人再也没有放开紧紧相握的双手,这段婚姻交织着不幸的变故与平淡的幸福,流传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他们相识于新疆伊犁,但一生相伴白头偕老的地方是山东淄博。

当年战乱不断,出行不易,两人从战火中出逃,多番辗转终于来到了淄博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并扎下根来。

从那个时候开始,“刘墨兰”这个好听的又带有古韵的中文名,成为尼娜在山东生活时的大名,是刘春书为她取的。

他们领养了两个孩子,这个小家一下子变成了热闹的四口之家,对待孩子们刘春书和尼娜都视如己出,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悉心教导,耐心陪伴。

一直到刘春书晚年自己说出口,他们身边的街坊邻居都没人知道两个孩子竟然不是夫妻二人亲生。在所有人的眼中,这一家人的感情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亲生家庭。

刘春兰原本是国民党部队里的军官,是读过书的文化人,定居到淄博的小村庄后,做了一段时间会计,又去学校里教书,工作一直算是比较顺利。

在外,刘春书是学校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每天回家后,他又是尼娜的私人教师,耐心而手把手地教尼娜认中文写汉字。

丈夫出去教书的时候,尼娜也没有闲着。她像所有中国传统妇女一样,负担起了养育子女和补贴家用的各项事务。

平日里她下地种田、打打零工、砸石头、挑煤炭、缝补衣服,力所能及的补贴家用,努力与丈夫共同分担。

晚年的尼娜回忆起丈夫总是浅笑盈盈 “虽然一开始有人不支持,但我跟他处的挺好的。他大我20岁,什么都让着我,我们一辈子没吵过一次架。”

晚辈回忆起这位老者,也都说“公公脾气很好,性格也稳重,从来不说重话气话。平日里下了班回来,就在家做好饭,等着婆婆和孩子们回家一起吃。”

就这样,一家人相互扶持着,在山东淄博度过了最平淡而幸福的几十年。

【变故下的相守】

虽然大家都认为尼娜是俄罗斯老太太,甚至称呼她是中国的“喀秋莎”,但事实上尼娜在俄罗斯只生活过短短的 7 年。

尼娜的父亲在俄罗斯做生意时遇到了她的母亲,那是一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他们婚后很快便生下了长子,1926年,可爱的小女儿尼娜诞生了。

尼娜的童年是在俄罗斯度过的,日子过的清贫但是无忧无虑,她从小就很乖巧懂事,除了玩耍之外,总是有样学样的跟在爸爸妈妈身后学习做家务。

7岁那年,他们一家离开俄罗斯,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的来到了新疆伊犁并定居下来。

这是尼娜第一次离开俄罗斯,然而这次离去,就是一生的永别,她从此未曾再次回到俄罗斯这片生养她的故土。

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的神奇,在尼娜晚年的时候,她故事成为了一段流传在外的佳话,不只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甚至流传到了海外,传到了故乡俄罗斯,并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沃洛格达州州长奥列格·库弗什尼科夫听到尼娜的故事后非常高兴,他和当地几所学校的孩子们一起,给远在中国的尼娜奶奶写了问候信,从遥远的俄罗斯寄到了尼娜家里。

他们在信中写道“当我们得知有一位同乡生活在遥远的中国,并且过的很幸福,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喜。您的故事是中俄人民世代友好的证明,故乡的大门也永远向您敞开。”

在信中,他们附上了尼娜出生的村庄的照片,还有孩子们为尼娜编织的吉祥物玩偶。离开故土长达 80 多年后,尼娜第一次收到遥远故乡的来信与礼物。

尼娜激动万分,立刻给故乡的人们写了回信,在信中细细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回想起与自己丈夫的相遇,尼娜还像少女时一样充满了羞涩。

因为很早就来到中国生活,尼娜没有花费太多的功夫便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虽然不认识汉字,但并不妨碍她很快融入了周边环境,除了异域风情的长相外,她越来越像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

在 17 岁的时候,父母替尼娜相中了一个国民党军官。是一个经济状况非常拮据,但是平时乐于助人的老好人:时年37岁的刘春书。

那个时候,身边很多人不大看好两人的未来,一切都是由于刘春书的贫穷,谁不希望女儿嫁一个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人家呢?

不过,尼娜的父母十分看重刘春书的善良,虽然跟女儿有着整整20岁的年龄差,他们依然决定让尼娜跟这个男人走入婚姻,并相信他不会辜负自己的女儿。

婚后,两个人的感情突飞猛进。他们发现互相之间有许多的共同话题,也没有任何的矛盾,算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典范。

虽然是个不懂存钱持家的老好人,刘春书没能为尼娜带来丰厚的物质条件,但他对这个年轻的妻子充满了包容,而正好,尼娜也不是个看重物质的人。

两个人的小日子和和美美的,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好景不长,两人婚后仅仅两年,就遭遇了战乱。尼娜在战乱中失去了哥哥和父母。

带着巨大的悲痛,两人想方设法从深陷战乱的新疆逃了出来,跋山涉水来到了山东淄博的漫泗河村,重新扎下根来,养儿育女,男耕女织,尼娜也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中国“喀秋莎”。

这个脸蛋红扑扑的九旬老人乐呵呵的把自己最幸福的故事封进了信封。

随着回信一起附上的,还有淄博赠送的陶瓷。美丽的礼物和充满着浓浓牵挂与祝福的回信一起,飞向了那个遥远而美好的国度,将尼娜传奇的一生带往她梦中的故土。

【第二次变故】

但是生活总是在人们最放松的时候给予一记重击。在山东度过最为安稳幸福的几十年时光后,这个家庭遭遇到了第二次巨大的变故。

随着孩子们长大,家里的压力逐渐变小。但刘春书的年纪本就大了尼娜 20 岁,在尼娜尚未完全步入老年之时,他身体各方面都大不如前。

在一个毫无预兆的日子里,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刘春书突然就病倒,瘫痪在床了。那一天,尼娜再一次陷入了巨大的无助和悲伤。

然而,这一次她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依赖别人的小女孩了,相反,自己成为了被全家人依赖的那一个。

短暂的悲伤过后,尼娜很快振作起来,重新燃起了斗志。她知道,往后的人生需要靠自己一个人撑起这个幸福却破败的家庭了。

“从我丈夫生病开始,我便养成了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很多好东西明明还能用,丢了怪可惜的,我也闲不住,能换点钱还能锻炼身体,多好啊!”尼娜奶奶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原来,除了四处寻找各种粗活累活之外,从那时起,尼娜总会在空闲时间四处捡拾废品,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自从刘春书瘫痪在床,尼娜便感受出了丈夫心里的不甘与终日的无聊。她决定省吃俭用,给丈夫买一台黑白电视机,以帮助他打发无聊的时光。

对于这个家庭而言,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尼娜四处找活干,甚至忍受着恶臭推鸡粪。“我什么累活都干过,也没觉得特别苦,当时一斤鸡粪1分钱,推一车350斤的鸡粪能挣3块5毛钱”尼娜说。

就这样,吃糠咽菜含辛茹苦的尼娜终于攒够了330元钱,为丈夫买下了一台电视机。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这可是一般人家不敢奢望的稀罕物件。

看到电视机的那一刻,刘春书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他为自己的无力气恼,也心疼妻子的无私付出,两人相濡以沫这么多年,无数种复杂的感情交织而出,他感动极了,紧紧握住妻子粗糙的双手。

就这样,尼娜不离不弃地照顾了刘春书15年。直到1989年,刘春书最终败给了年迈与病魔,撒手人寰。

虽然无比悲痛,但尼娜早已为这一天做好了心理准备。毕竟丈夫大了她整整二十岁,还瘫痪在床,很难陪伴她一起走向人生的终点,而这之后的路,只剩她独自一人了。

【中国“喀秋莎”的今天】

在刘春书去世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的儿子、女儿和女婿也分别去世。对于长寿的尼娜来说,一个个送走自己至亲的人,是一种旁人无法想象的悲伤。

因为两个孙女都早已成家,现在的她,与儿媳住在一起,两人相依为命。经历过一生沉浮风风雨雨,尼娜早已看透了人生,只求晚年的路能平安快乐的走过。

老伴儿走后,尼娜花了很久才习惯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即便有儿媳同住,但她与刘春书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人生,终成过往,徒留一人。

也有人劝过她,要不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去俄罗斯生活。

尼娜总是笑笑:自从战争里与父母失散,跟丈夫一起出逃到山东,她手边没能留下一张家人的照片,连父母的长相都模糊在了记忆深处,俄罗斯更是早就找不到任何亲人。

自从跟家乡那一次跨越了 80 多年的通信,她很感激故乡政府对她的慰问与邀约,但也深知自己 90 多岁的高龄早已不适合长途跋涉。

对尼娜而言,中国就是她成长的地方,是她真正的家。而俄罗斯,她只记得自己出生在北方的沃洛格达省瓦赫涅沃村,到现在,她还能用俄语清楚的拼写出故乡的名字。

除此之外,因为平日不常用俄语,现在也只仅仅记得几个简单的单词。虽然大家都叫她俄罗斯老奶奶,但尼娜早已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倒是著名的俄罗斯歌曲《喀秋莎》,尼娜到现在还能用俄语完整的唱下来。

“我现在嗓子没那么好了,早些年干活儿的时候,身边的人总喜欢听我唱歌”一说起从前的故事,尼娜总是显得很开心,脸上红扑扑的,像个俏皮的小女孩。

2022年,她依旧是那个身子骨硬朗的俄罗斯老奶奶。在村里的街坊邻居们眼里,尼娜是一个乐观的老太太。虽然已经90多高龄,但她看起来总是精神抖擞,对每个人都乐呵呵的。

这些年,随着她的故事广泛流传,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看望这个坚强的俄罗斯混血奶奶。在尼娜过90岁大寿的时候,家里,村里和社会上关注她的爱心人士们分别给她办了三次生日宴,

一提起她,无论是村民还是社会爱心人士,都一致夸赞这位女性拥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勤劳、善良、乐观,有礼貌,人们都对她充满尊敬。

尼娜也真心的祝愿每一位关心她的人能拥有平安顺遂的人生,她会用歌声欢迎和送别每一位来看望自己的人,用她自己的方式向人们送上祝福。

“我这辈子,经历过大变,但从没觉得有多辛苦,最终剩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这位蓝眼睛的老奶奶淡淡微笑着,思绪又飞回了那个丈夫站在身后,一点点教自己认汉字的幸福傍晚。

参考资料:

“喀秋莎”在中国——九旬俄罗斯老人的传奇人生;新华网

17岁嫁给山东丈夫 74年时光把她变成“中国老奶奶”;中新网

为爱留守淄博乡村60载 爱心常伴俄罗斯老奶奶;齐鲁网

淄博91岁“喀秋莎”时隔84年首次收到俄罗斯家书;齐鲁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