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的漂亮真的很有优势吗?你觉得一个人最大的优势会是什么_秦国_德意志_关中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优势 秦国 德意志 关中

本文目录

  • 长的漂亮真的很有优势吗
  • 你觉得一个人最大的优势会是什么
  • 你觉得作为一名公务员,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 秦国占据关中地区有哪些优势,又是如何利用地理优势统一六国的
  •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六学体”有什么优势
  • 二战德国的袖珍战列舰相比于大型战列舰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 两撅名王之后的李定国明明对满清很有优势,为什么要放弃对满清的反攻呢

长的漂亮真的很有优势吗

记得我小时候听过老人说:宁生个穷命,莫生个穷相。长大了我悄悄地问自己:这是否是另类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呀?时代在变迁,天地翻覆,所以有些传统观念需要颠覆了。

我不知道在这里问的优势指的是什么,咱们暂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回答吧:

一、婚姻方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英雄难过美人关;英俊小哥,帅气潇洒,那个女孩不心动,这正是漂亮的巨大优势,也应了那句老话。

二、社会地位:漂亮是好吃还是好喝?都不能,即使你再漂亮,本身能力平平,又不思进取,整天无所事事,家里穷的叮当响,人穷志短,在街面上谁还瞧得起你呀!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地位可言吗?你还能漂亮得起来吗?这不是世俗,这是现实。

所以,相貌是天生的,能改变吗?能!只要你发奋图强,积极进取,努力不懈的拚搏,事业有成,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人们就会从内心里面发出对你的敬佩,就会赢得大家的尊重,这时候谁还会说你丑呢!因此,对于漂亮的优势还是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你觉得一个人最大的优势会是什么

一个人最大的优势是:

一,善良,诚信

二,活泼,开朗

三,勇于拼搏,做一个学习型的人

你觉得作为一名公务员,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网友咨询:

你觉得作为一名公务员,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我的答复:

我在西部省份一个小县城工作,对于本地体制内的很多情况都非常了解,也认识很多在公务员岗位工作的朋友,我认为在公务员岗位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工作稳定,除了这个优势以外,几乎没有太多其他的明显特点。

很多青年都想进入体制内工作,但是对于体制内的一些情况却又不太了解,甚至对于体制内的生活有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总认为考上体制内的岗位以后,都能够过上非常好的生活,工资待遇也非常好,工作压力非常小,这是对体制内工作的一种误解,针对你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体制内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考上公务员这辈子不需要担心失业的问题

如果你要问公务员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优势就是工作非常稳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需要担心失业的问题,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要胜任工作岗位,不能够犯大的错误。

很多青年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看不上公务员的工作,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对于一些青年来说,他们认为考上公务员岗位以后,就是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应该是年轻人过的生活。

但是当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工作几年时间,尤其是到了三十多岁成家立业以后,这时候就会考虑稳定的问题,因为成家立业以后你身上有了更多的责任,到了这个年纪,你能力怎么样,应该也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答案,能力强的人已经实现年薪30万以上,能力不强的人也应该考虑后路的问题。

对于一个过了30岁的人来说,肯定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毕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未来基本上就不需要担心失业的问题,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也能够让整个家庭更加稳定安心。

二、在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还体现在当你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

在体制内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这个稳定不仅仅是体现在不需要担心失业的问题上面,还体现在当你真正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体制内的工作那么稳定了。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说假如你身体生病,不能够坚持正常上班,如果你是在一般的企业工作,可能很快你就会被解聘,这是在企业工作的一个特点。

如果你本身身体就不好,去医院看病也需要花钱,这时候还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这都是一个晴天霹雳,在体制内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体制内工作,如果你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够坚持正常上班,通常单位也不会解聘你,一般情况都会正常给你发放工资,把你安排病休,对于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身体生病,需要花大量的医药费,在公务员岗位工作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不仅仅购买城镇职工的社保,还会有公务员的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基本上报销比例可以达到95%左右,对于一个人来说,根本就不需要花多少钱就能够把病治好。

三、在一般地区体制内工作,工资待遇确实不高,只能养家糊口

刚才我给你分析了体制内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也正是因为工作稳定,给体制内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劣势,比如说工资待遇不高,工资增长比较慢,职业发展空间比较有限等等。

因为在体制内工作非常稳定,都可以在这个岗位上面看到退休,这也就导致体制内的更新换代会比较慢,想要有比较快的发展可能也比较难,如果没有领导岗位空出来,你也不可能晋升到领导岗位去。

在一般地区的体制内工作,工资待遇也不会有多高,比如说公务员的岗位,一般地区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也就是3000~5000块钱左右,一般不会突破5000块钱,因为公务员的岗位工资表,基本上全国都是统一的。

虽然说公务员的工资并不高,但是在一般地区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买房买车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为在一般地区工作,本身房价和生活成本都不是特别高,两个人一起努力,有了首付以后,未来还贷没有任何压力,因为在体制内工作,缴纳住房公积金,都是按照最高比例进行缴纳。

四、在体制内工作压力并不小,尤其是在基层的岗位工作

在体制内工作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比如说工作非常稳定,工资待遇增长空间也非常稳定,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工作压力并不小,如果你不能够适应这样的工作压力,也许你也不会喜欢体制内的工作。

在前面的一些文章当中,我经常说的一个观点,就是在体制内工作真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加班加点也是经常的事情,根本不存在朝九晚五,喝茶看报的生活。

像我认识的一些在乡镇工作的体制内朋友,他们很多人在平时周一到周五基本上都是住在乡镇里面,因为晚上都需要加班,通常加完班都已经10:00以后,这时候再跑回县城是不现实的事情。

总体来说,我认为对于很多青年而言,进入公务员岗位是很不错的一个选择,但是在真正考这个岗位之前,也要考虑清楚这个岗位的弊端,如果你还没有考虑清楚,最好还是慎重决定,避免考上公务员岗位以后还感觉到后悔。

本文由岭南通途原创,点击关注不迷路,我们下期再见。

秦国占据关中地区有哪些优势,又是如何利用地理优势统一六国的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正是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但为什么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统一天下?其原因极为复杂,今古今天就简单的从秦国所具有的地理优势,来为大家介绍秦国为何能够一统天下。

护周有功,受封岐山以西破败之地

秦国在建国初期,领土主要位于岐山以西的地方,也就是现今的甘肃礼县,主要为周王养马。后来秦襄公由于护送周平王躲避犬戎的骚扰,迁都洛邑有功。

周平王便做了顺水人情将已经被犬戎所占据的关中地区赏赐给了秦国,秦国自此开始发迹。在经过秦国几代人的努力之后,秦人终将被戎人和狄人驱逐出关中地区,并凭此开始登上争霸天下的舞台。而这一切都与关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首先,关中地区地理特征复杂,天然的守成之地

关中地形复杂,东有黄河天险,西有祁连山脉,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在这四面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护着肥沃的关中平原,可谓是易守难攻,低调发展的最好地形,每当战事发生,秦国往往只需要征发少量的士兵就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魏国在重用吴起时夺得秦国河西之地之后,拼尽30年也要夺回河西的原因所在,因为没了河西,秦国的东大门就等于完全洞开,无险可守。

只要秦国维护住这个完整的地理防御体系,那么秦国就会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最佳防御态势。可以极为放心的将军队派往关外参与到争霸统一的过程之中而不必担心自己老家被人偷袭。

其次,丰富的水资源,奠定农业基础

依山傍水的特殊地理环境还为秦国的关中地区带来了,另外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丰富的水资源,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的体现,往往都是其农业发展程度来支撑的,因为只有农业丰收,粮食生产才足够支撑国家发起对外战争的后勤保障。

而关中地区由于拥有渭河、泾河,以及黄河等大小河流密布其间,根本不用担心农业灌溉用水缺乏的问题。而且关中也是周王朝原本的王都所在地区,经过周王朝几百年的发展,相关农业基础设施本身就已相对完善。

更可况,秦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通过历代秦王的努力开发,兴修了大量的灌溉系统,如郑国渠等人工河流,将秦国境内的河流全部联通,营造了一套完善的农业灌溉体系,有效地保证了秦国农业发展的稳定及发展,进一步的支撑秦国对外战争的消耗。

第三,复杂的混居环境,培养彪悍的民风

由于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本身就是在与戎、狄、义渠等少数民族混居的区域,在与这些少数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养成了秦人彪悍的民风。这使得秦国在与六国作战的时候,士卒的战力更显得威猛而果敢。

如上所述,秦国据有关中,在地理上,比其他国家更具优势。但如果秦国空有优势,却不懂得将这些地理优势转为战略优势,那么秦国最终也只能做个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战国霸主,而不能真正的统一天下。

那么,秦国又是如何将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转化为自身的战略优势的呢?

首先,秦国吸取西周灭国教训,构建完善防御体系

秦国在获得周朝故都所在的关中地区之后,吸取西周被犬戎所灭的教训,通过数百年的时间,不断巩固和强化关中地区的四面防御体系,在关中地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修筑了函谷关、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蒲津关等六大关口,将秦国核心的关中地区牢牢的保住,免受外部的侵扰,历史上关东诸国曾经五次联合攻秦,大都被挡在函谷关外,就是这一防御体现价值的最好体现。

其次,秦国认清自身地理局限性,广纳天下贤才,提升国家竞争力

由于关中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秦国在战国的地理区位较为偏僻,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最为发达的中原地区,在人才交流方面,远不如齐、魏、赵等中原诸侯国,为改变这种被动的人才局面,秦国自秦孝公起,向天下颁发“求贤令”开启了君王与布衣士子分土的先河,让各国不得志的人才看到了功成名就的希望之路,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商鞅”以及他为秦国奠定真正强大基石的 “商鞅变法”。

结语

可以这么说,关中地区在秦国刚接手的时候,只是一块被周王室废弃的破败之地,四处潜藏着危机。正是秦国历代君王,兢兢业业,一步步将原本破败的关中地区,通过重新整合各种地理优势,结合彪悍的民风,逐步打造出了震慑关东诸侯的赳赳老秦。秦国的强大固然有其地理的优势,但秦国一代代君民,因时、因地不断优化政策,逐渐提升秦国的国势,也是秦国最终能够一统天下的坚实基础。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六学体”有什么优势

这个问题做到章口就来有点难,但毫无疑问六学体在玩梗的人看来有种像接头暗号一样,和之前流行的“二营长,老子的意大利炮呢?”“真香”一样,六学体是一种亚文化,而亚文化在圈子内的传播效率是比普通的内容传播要快的。

同时本身六学体主要围观者,狂欢者是90后及更年轻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中极为活跃,本身在网络通道传递中就极具影响力。

媒体在迎合这群年轻人时,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乃至主动传播六学体之类的亚文化。

因此六学体在网络上进入了传播的快车道后,会滚雪球一般在全平台传播开来。

这就是它的优势所在,有一个庞大的圈层基础。

二战德国的袖珍战列舰相比于大型战列舰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一般认为,二战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其实就只有德意志级装甲舰一个型号,共有德意志号(1939年被改名为吕佐夫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斯佩伯爵号3艘。即便按照一些资料上的归类,将沙恩霍斯特级也归为袖珍战列舰的话,二战德国也只有两个型号一共5艘袖珍战列舰。

当然,多写一点,对于沙恩霍斯特级的归类也有很多说法,二战德国自己将其称之为战列舰,但也有的资料称之为战列巡洋舰或是袖珍战列舰。

设计思路:生存至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级和大型战列舰做对比的话,我只能说,真的是难为德意志级了。德意志级只有187m长,21m宽,标准排水量11700吨,满载排水量不到16000吨,装两座三联装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战期间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1937年的现代化改装后也有36300吨的满载排水量,195m长,31m宽,装4座双联装381mm炮,和德意志级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更别说开战后的那些满排超过五万吨的新锐高速战列舰了。

德意志级装甲舰是经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战舰艇,是劣势海军背景下的产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麦)这类德系大型水面战舰所追求的,是在英军的绝对兵力优势下突入公海进行破交作战。

↑英国的国力虽然在一战后不断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是1935年纪念英王乔治五世登基35年举行的阅舰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舰艇参加。对于国力优势并不明显且作战重心放在欧陆的德国来说,和这样的老牌海军强国抗衡,投入大力气造主力舰与英国再次进行日德兰式的海上舰队大决战,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级三号舰斯佩海军上将号还作为礼宾舰参与了纪念英王乔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阅舰式。

↑换句话说,德意志级的任务,就是破坏敌方水上交通线和运输线,并且通过航速优势回避敌方主力舰队的追击甚至是围堵。同时,强化防护性能以提高战舰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远距离欺负一一些巡洋舰和驱逐舰就够了。

因此德意志级只需要打得过巡洋舰、跑得过战列舰,足够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吨的身板上,却扛了两座三联装283mm主炮,还有略好于重巡洋舰的防护水平,最高航速还能达到28节。与之相比,与德意志吨位和机动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舰,主炮不过是6-8门203mm炮而已。

顺带一提,为了能够长时间遂行破交任务,德意志级的续航能力也非常强悍:在20节航速下,德意志级的续航力能够达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说,能够出海超过一个月而不需补充燃料。

事实上,在德意志尚处在定型阶段的时候,连德国人自己都对这种扛着战列舰火力的快速中型舰只定位不明,干脆为它创造了个新舰种叫“装甲舰”(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国又把仅存的两艘德意志级吕佐夫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重新命名为重巡洋舰(Schwere Kreuzer)。

而由于德意志级对于普通重巡洋舰来说有着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因此该级舰于1931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邻国的密切关注。很快,法国就研发了装两座4联装330mm炮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用以压制装283mm炮的德意志级。图为敦刻尔克号战列舰。

同样的,由于该型舰火力、装甲防护与航速之间不成比例,因此对于英美法等国家来说,这种打得过重巡洋舰又跑得过战列舰的舰型的划分颇费脑筋。但很快,各国都纷纷统一了口径,将德意志级称为袖珍战列舰(Pocket Battleship)。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袖珍战列舰是英美法等国家对德意志级的归类。若依照德国人自己的归类,德意志级应称为装甲舰或是重巡洋舰。

和战列舰相比,德意志级不过就是装了口径比较大主炮的重巡洋舰而已,跑倒是跑得过,打是不可能打得过的。

水面破交战的夕阳

事实上,无论是德意志级装甲舰还是后来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俾斯麦级战列舰,都遵循着十分类似的设计思路,遂行着十分相似的任务,甚至连它们的结局都有异曲同工之感。

实际上,俾斯麦的体量只比衣阿华、大和小了15-20%,但是她的381mm主炮却比后者的406mm、460mm弱了不少。原因和前文所述的是一样的:德式战舰,生存至上。三条德意志、两条沙恩、两条俾斯麦都是因寡不敌众,葬送在英国优势海空军兵力的围殴下的。上图从左到右分别是俾斯麦级、衣阿华级、大和级。

1939年8月21日,德意志级三号舰斯佩伯爵号(Admiral Graf Spee)被派往南美洲海岸执行破交战,舰长汉斯·朗斯多夫(Hans Langsdorff)和一千余名舰员接受了如下任务:尽可能多地摧毁敌方的商船,以便干扰英国和法国的海上补给线。

到1939年12月中旬,斯佩伯爵号已经击沉了9艘敌国商船。但对于敌方商船上的幸存者,施佩伯爵号的舰员把这些船员接上舰,给他们食物、水,并且治疗商船上的伤员。这种做法虽然充满了普鲁士骑士的风度,但也遭到了德国国防军最高司令部的批评。

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上派出舰队,他们接到的命令是:搜寻并击沉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

1939年12月13日上午6时22分,3艘英国巡洋舰——重巡埃克塞特号、轻巡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在乌拉圭港口蒙得维的亚附近的外海上遭遇了斯佩伯爵号。3艘巡洋舰分为两组,埃克塞特号从北边进攻,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从南攻击。斯佩伯爵号舰长朗斯多夫当即下令回击,并命令两座主炮塔对埃克塞特号进行集火。

战斗开始不到半分钟,埃克塞特号的前甲板和舰桥便分别被斯佩伯爵号的283mm炮弹命中,濒临沉没。但斯佩伯爵号也被另外两艘巡洋舰的密集炮火打的伤痕累累,于是便停止攻击,向附近的蒙得维的亚港撤离。英军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巡洋舰由于要对埃克塞特号舰上落水、死伤的人员展开救援,并没有进行对斯佩伯爵号的追击作战。

根据《海牙公约》,作为中立国的乌拉圭政府勒令舰长朗斯多夫,要求斯佩伯爵在1933年12月17日之前,即进港日起五天之内必须撤离港口。

而朗斯多夫明白,自己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地:驶出港口意味着被蜂拥而至的英国海军击沉;强行将军舰驶入内河道则有可能因为河道太浅而搁浅;把军舰交给乌拉圭政府,还不如出去和英国海军正面硬刚。

12月17日,朗斯多夫最后一次向乌拉圭当局提出申请,请求延长斯佩伯爵号在港口的驻留时间,但被驳回。于是当天傍晚,朗斯多夫与全舰近1200官兵含泪将斯佩伯爵号自沉在了蒙得维的亚港内。舰上的绝大部分官兵都经由乌拉圭当局引渡回了德国,避免了被英国舰队围歼而葬身大海的悲剧,但朗斯多夫舰长在军舰自沉当天晚上,便在住所的房间里自杀殉国。

看完斯佩伯爵号的命运,当我们再回看那段著名的俾斯麦号被英国海军优势兵力围殴致死的故事,便会发现:德国用这些造价昂贵、目标显眼的大型水面舰只去执行破交作战,屡屡碰壁。在雷达渐渐普及、飞机搜索能力不断提升的1940年后,德国大型水面舰只在英国严密的海空封锁下,哪怕突破到波罗的海都是一件难事。显然,使用大型水面舰只进行破交作战,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买卖。

德意志级在重巡洋舰的舰体上,集战列舰的武备和巡洋舰的防护力于一身,在凡尔赛条约的制约下,它在尽可能小的舰体上集中了尽可能大的火力。三艘德意志级,连同后续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两艘俾斯麦级,二战德国仅有的几艘大型水面舰只将英军海军的主力舰队牵制在本土水域而使它们不能机动增援到远东地区。直到1941年末,在德国海军退缩进波罗的海后,皇家海军才得以腾出大型作战舰只用于其它战区。

↑德国人并不傻,很快将资源倾斜到了潜艇上。二战时期的大部分德国潜艇都只有几百吨排水量,建造成本低、数量大,且易于维护和隐蔽,即便有数十上百艘潜艇被击沉,也能得到迅速的兵力补充。因此在二战后期,德国海军的资源全面向潜艇倾斜,在俾斯麦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入役后,就再没有新造过大型水面舰只了。


这个星期出了点特殊情况,文章写得比较仓促,人也没什么心思。如果我的文章质量有所下降,还望各位观众老爷多担待。下星期一定继续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P.S.文章发出去有一段时间了,我发现有不少藏龙卧虎的读者老爷们都在评论区,就斯佩伯爵号的覆灭、英德的潜艇战术以及反潜战术,乃至是二战德国海军的整体战略,都发表了许多颇为独到的观点,进而在评论区点燃了一场颇为热烈的讨论。

个人认为,读者老爷们这种求知、尊重知识、探索知识的精神,是可敬和值得鼓励的。对于大家的发言我会尽力一一回复,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也欢迎在评论区踊跃发言。

两撅名王之后的李定国明明对满清很有优势,为什么要放弃对满清的反攻呢

“两蹶名王”确实突出了李定国高超的军事才能,以猛虎下山的之势,连续干掉了清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谨亲王尼堪,当时一举收复了广西、湖南大部分区域。自万历四十七年明清战争以来,清廷从未有过连续性损失两位王爷的记录,“两蹶名王”对于李定国来说确实旷世奇功,值得大书一笔。

《永历纪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戍午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话说顺治九年(永历六年)二月,与南明永历政权合流的大西军余部兵分两路向清廷发动反攻,一路由李定国和冯双礼带领步骑5—8万余人,由湖南武冈向全州进发,南下广西桂林,对付孔有德;一路由刘文秀入蜀出叙州、重庆,以攻成都,对抗吴三桂。(此处关于李定国的兵力各种史书记载不一,竟有言数十万者,有点不大现实,《小腆纪传》为8万,《明季南略》谓李定国军3万,冯双礼为2万,莫衷一是,两取之)。

刘文秀一路我且按下不表,来说说李定国一路,李定国部先连下靖州、阮州、武冈、宝庆、全州等地,然后南下桂林干掉孔有德,一路上真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清廷靖州守将张国柱应战,5000人被杀,单人匹马狼狈逃窜。在宝庆的续顺公沈永忠直接弃城而逃,其后南下连续在严关、大榕江大破孔有德部,“弃甲断骼遍于溪谷”,最后围困桂林,逼死孔有德。而后又打援以伏击形式干掉正南下增援的敬谨亲王尼堪,一时之间其战绩确实震动天下。顺治帝叹言:“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但是,我们在肯定李定国军事才能的同时,也不要过高估计他的军事实力,他的兵力底牌和光复明朝这个目标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两蹶名王”的战绩尽管名头比较响亮,但总体上并未改变以一隅抗全国的格局,谈何优势可言。

再者,李定国之所以能打出“两蹶名王”的战绩,固然有自身妙算,但也有利用了清廷的战略失误的关系,清廷对大西军余部战斗力缺乏认识,更想不到大西军会与永历政权合流,清廷从上到下都认为自己面对的是战五渣呢!而抱有这种情绪就有尼堪和孔有德。

先来说说孔有德,轻敌之下昏招就出去了,居然,他的兵力本有2万人之多(旧兵3100,新增兵16900),但是在对敌实力估计不足的情况下,居然把兵力一分为四,线国安镇守南宁、全节镇守庆远、马雄镇守梧州,自己带兵去桂林。而李定国就不一样了,对孔有德无比重视,拉上冯双礼,暴击桂林城,孔有德的部将王允成又叛变,当起了带路党,“王允成纳兵入”,孔有德卒。可以想一下,如果孔有德策略不出大问题,李定国至少会打的更艰苦。

定南王孔有德阵亡的消息对清廷造成了很大的震动,懵逼之下,让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先不要轻举妄动,静待敬谨亲王尼堪的兵力到来再行进取。

《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七》:遣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精锐兵将,星速启行,不久即至广西。王等其勿前进。倘贼入广东,王等勿计万全,以待大兵,毋得轻动。

于是,尼堪率领八旗军主力南下挽救局势,“三贝勒、八固山大举兵向湖南”,普遍推断兵力应该在10万左右与李定国、冯双礼部寻求决战,为了诱敌深入,李定国、冯双礼等人接连放弃了先前占领的岳州、长沙、湘潭、衡阳等地,尼堪一看大西军如此“不堪一击”,就乐了,亲率数千人马离开大部队持续追击(《明末滇南纪略》为3000人,《罪惟录》为5000人),而且由于尼堪追得太猛,位置非常突出,于是尼堪中伏卒,而其率领前锋部队伤亡惨重,死战突围而去。

《永历实录》:清兵不知敬谨王死,犹殊死斗。马宝骑出掠阵,流矢中颊伤宝,军遂却。

所以,“两蹶名王”的威名固然是响亮,但是对清军实力杀伤却很有限,尤其是打尼堪的那场,清军南征的主力部队,除了尼堪带去的前锋部队损失过半,兵力依然雄厚,大西军根本无法打开局面。

而李定国部北上湖南与清军主力对峙时,两广地带的清军乘大西军广西防守薄弱之机,重新夺取了李定国部先前占领的平乐、桂林、象州等地,形势不容乐观,清军很明显是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来了,也暴露了大西军实力真的不足的事实,兵力太少了,顾北不顾南啊!

《小腆纪年附考·卷十八》:初,我广西守将线国安、马雄乘定国与湖南大兵相持,尽复平乐、桂林,败胡一青、王应龙、陈经猷之众于象州、宾州,广西复为我大清所有。

所以,提问者所说“两蹶名王”后形势大好,根本不存在。首先、这两场战役的胜利虽然展现了李定国部战斗力很强,但也得益于清廷战略失当这个重要因素。其次、清朝的实力依然明显占优,从最初大西军最初的暴击中缓过神来后,永历政权就麻烦了,就在“两蹶名王”的前后清军多处调兵开始压制永历政权。

《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以尔阿尔津为定南将军同马喇希总统官兵前赴广东。(注:在广西局势缓和后,又被派至湖南前线)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九》:以固山额真陈泰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同固山额真蓝拜、济席哈,护军统领苏克萨哈等统领官属兵丁镇守湖南。

关键是麻烦不仅在外部,大西军内部还出现了分裂,孙可望嫉妒李定国战功赫赫、威信日增。一方面想置李定国于死地;另一方面想立战功,期望在军政威望上压过李定国,孙可望的私心就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

第一、当李定国在湖南前线与清军主力对峙之时,孙可望为了给李定国挖坑,在未通知李的情况下,秘密将冯双礼的部队调走,“不欲定国之成功,而思陷之败死,密令双鲤径退宝庆”,李定国孤掌难鸣,为清军所败,不得不退走,“章皇帝以贝勒屯齐代领其军,败李定国兵四万于永州”,这也意味着李定国为了诱敌深入所放弃的地区根本无法收复,衡阳、湘潭等地为清牢牢掌握。

第二、李定国“两蹶名王”之后,给了孙可望一种清军“不过如此”的错觉,“北兵本易杀,我辈独不得一当”“北不足灭”等暴论频发,由于和李定国闹翻(此时李定国因与孙可望不和,已率部去往广西),缺乏沟通,对清军的认识更加茫然。轻率之下在宝庆向清军发动进攻,结果大败而归,大西军在湖南的成果几乎断送,除了沅州、靖州、武冈,其余州县均已易手。

此战之后,大西军的的反攻高潮基本结束,军事优势开始全面转向清廷一边,李定国向清廷发动的反攻连遭失败。顺治十年七月,李定国部攻桂林,“围七昼夜”,不克,解围而去。其后又攻打肇庆,与尚可喜麾下部将许尔显交锋,攻围三月,不克而去。顺治十一年九月,李定国率部围攻新会,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和从江宁赶来的靖南将军朱玛喇率军增援,李定国战败,退往广西南宁,所得州县皆失。

此后的局势,对永历政权越来越不利,西南一隅的兵力和物资劣势越来越明显,孙可望和李定国矛盾加剧,激烈内斗,实力损耗巨大。孙可望在投降清廷后,对永历政权的军事部署合盘托出。顺治十五年,约15万清军向永历政权发动总攻。次年永历政权灭亡。

所以,李定国“两蹶名王”之后形势大好根本是不存在的事,而李定国在之后也发动反攻,奈何因为兵力薄弱、内部矛盾等原因全部失败,永历政权的形势越来越差,直至灭亡。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罪惟录》、《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永历实录》、《清史列传》、《明季南略》、《永历纪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