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举措 | 内蒙古开鲁:深化三产融合发展 走好强县富民之路_开鲁_肉牛_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切实加强党建引领,导入现代农业科技,深入推进三产融合,聚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

以科技创新打破增产提质“天花板”,

打造农业现代化县域示范区

瞄准最具比较优势的普惠型产业,坚持党组织抓人才、抓科技、抓转化,引进用好科技创新“国家队”,打破增产提质“天花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全力打造“国家队”科技包县示范区。聚焦“通辽黄玉米”“开鲁红干椒”“开鲁鸡心果”“科尔沁肉牛”等传统产业的突出问题,用好“校地共建”的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钱前院士科技包县工作站”、湖南省农科院“邹学校院士团队创新工作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特色小苹果试验站”、通辽市农牧科研所“科尔沁肉牛工作站”等“4支国家队”,依托广大村级党组织打造“100个科技示范基地”,建立“4套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方案”,培育“4万名技术人才土专家”,让广大农户看得见、学得会、受触动,把群众带进来、产业做起来、科技用起来、人才留下来,形成“产学研”转化落地县域示范模式。

全力打造“吨粮田”粮食安全示范区。立足“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实施整县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行动,依托广大村级党组织在全县推广钱前院士团队“良种选育+浅埋滴灌+精量点播+密植高产+化控栽培+统防统治+机械耕收”技术集成,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幅挖掘增收潜力,在2022年刷新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大面积高产记录1227.58公斤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全县180万亩玉米平均亩产1200公斤以上(含水量14%),每年增粮7亿斤以上。

全力打造“原产地”优势特色示范区。依托邹学校院士辣椒团队、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团队、通辽市农牧科研所团队,创建鸡心果、红干椒全国种质资源库,修订编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培育“蒙湘”系列红干椒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打造全国首个鸡心果供港认证基地,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原产地特色产业体系完整度、美誉度,加快创建“开鲁鸡心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为“开鲁红干椒”、“科尔沁肉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字号”头衔增光添彩。

以三产融合做活乡村优势“土特产”,

展开全文

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坚持党组织主导“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盘活乡土资源、用好地域特点、培育产业集群,快步走好三产融合、强县富民的传统农业地区县域经济突围之路。

坚持“招商为要”壮大三产融合龙头。把握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比较优势,找准玉米精深加工链条长、产品增值幅度大的发展赛道,依托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不断完善“玉米全株产业图谱”,立足现已集聚32家医药企业的百亿产值生物医药开发区发展成果,推动“全员招商、全年招商、以链招商”,瞄准创建“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的“国字号”目标,加快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以玉米生物科技为主导的三产融合示范区。

突出“造链立业”补强三产融合体系。把握“天蓝水清土净”的生态优势,找准“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的发展赛道,围绕60万亩红干椒、30万亩鸡心果、30万头肉牛、100万头生猪等资源“底牌”,立足现有的牧原300万头生猪屠宰、天下羊仓50万头肉羊屠宰、中农天下20万头肉牛屠宰等初加工“跳板”,鲜明树立“不做原料输出地”的发展理念,聘请陕西现代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专家团队编制规划,大力实施产品加工“造链立业”行动,广泛招引食品制品精深加工企业,把在地农产品全部转化为工业产品,把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县域经济。

创新“文旅兴农”串联三产融合业态。把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名优势,找准“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的发展赛道,跳出一味发展草原旅游的思维藩篱,创新实施红色研学+绿色休闲“双基因”行动,聘请西影文旅、陕旅设研等专业团队编制规划,立足最具名气的“大刀进行曲”麦新“红色名片”、科尔沁腹地“绿色名片”、西辽河畔“文化名片”,打造最具热度的红色研学中心基地、绿色休闲体验基地、辽河文化研学基地,贯穿其中植入“开鲁味道”产品体验,促进文旅产业嵌入农畜产业链之中,用“以文彰旅”的“面子”赢来“文旅兴农”的“里子”,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新业态。

提炼“文化符号”塑造三产融合品牌。把握地处“华夏文明三大发源地”的地域优势,找准“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发展赛道,凝练“西辽河畔、天工开鲁”区域公共品牌符号,聘请中国农业品牌战略研究中心“国家队”量身打造品牌形象标识,开发“开鲁爱情果”、“草原五福猪”等系列电商产品,引入京东开鲁特产馆、中国食品报社等电商平台策划“流量引爆”营销活动,把品牌形象塑造起来,把优质产品推送出去,带动二产企业开足马力、一产主体精耕细作,促进形成“产加销”贯通的三产融合体系。

以机制革新形成带农富农“联合体”,

打造县域共同富裕示范区

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两侧入手,深化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革新,把全县农民群众带入到现代农业体系中来,多渠道分享三产融合红利,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以“社会化服务”实现整县“小田并大田”。针对小农户“各自为战”的瓶颈问题,创新实施“整县推进社会化服务”国家级试点改革行动,每个乡镇党委至少培育一个“耕种防收储全程社会化服务”合作社,通过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集中地块,打造整县柔性推进“小田并大田”示范模式,使近16万名农村人口既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务工、经营等生产活动,又能从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中额外获得亩均超过1000元的增产收益,切实走好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

以“国企搭台铺路”带动群众“搞得起富民产业”。针对建设施、打品牌、跑销路、找资金等“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了不划算”的基础工作,创新实施特色产业“铺路”行动,分别组建以生产、经营、基建为职能的三家县属国有企业,通过无偿投放增值型生产资料、建设出租大型基础设施、牵头运营区域公共品牌、牵头组建百亿级肉牛产业基金等开拓性举措,让所有农户都有能力参与到特色产业体系中来,把县域特色富民产业培育成“家家干得起”的普惠产业。

以“职业人才培育”解决城乡“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农业解放劳动力不具备职业素质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创新实施职业人才培育行动,主动从供需两端入手发力,与江苏省常州市、泰兴市等先进地区合作创办实训基地,对准企业对各类职业人才的需求开设多种类型课程,将社会化服务释放出的中青年劳动者输送到生物医药等工业企业中,稳步实现3万名农民就业、10万名农村人口进城的城镇化目标。

以“组织化劳务输出”变现乡村“特色产业就业容量”。针对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雇工难问题,创新实施村级“劳务输出”组织化全覆盖行动,围绕全县各村普遍发展的红干椒、鸡心果“耕种收选储销”和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一年四季近275万个日工的劳动力需求,发动各村级党组织分别成立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可为4万多名中老年农村劳动者就近就地提供80个日工、力所能及的务工岗位,把县域特色富民产业的就业容量变现为群众“家门口”务工增收的“余富钱”。

以“商贸流通中心”催生“服务经济群体”。针对县域特色产业“人气”外流问题,创新实施商贸流通带动服务经济行动,投资建成北方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300万吨红干椒交易市场,国企投资建设年交易100万吨果蔬肉类冷链物流商贸基地,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司机长年往来,可带动城乡群众从事中介经纪、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就业创业4万人以上,把“人气”聚起来、把消费留下来,加快催生百亿级产值的商贸服务经济产业。

(作者系 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委书记)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中国农村网

编辑:秦睿

监审:王雪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