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两门说的是什么?有何依据_俗语_雨伞_家里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建筑风水学有所了解,就算是不知道的人,对于在一般的修建房屋的活动当中,所要注意的各种禁忌事项,都能说出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来。这是我国的文化环境所导致的,因为从小我们就能够听到身边的老人谈论这些事情。

比如对于农村的房屋建造来说,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有上房的人家,那么最重要的上房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因为这样才符合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位置。而建筑风水学虽然是风水学这个庞大学说当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以前的人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后代都记住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建筑风水学知识,就发明了非常多的朗朗上口的俗语或者谚语,以期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那这句话中的“两门”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背后的故事。

俗语的出处

随处可见的俗语,是中国比较传统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大多数都是由劳动百姓通过总结日常生活生产当中的经验而得出的,非常凝练的、具有哲理性的句子。而我们今天在题目当中所说的这句俗语,也是有其背后的故事的。

展开全文

根据老人们的说法,这个故事一直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一个小的诸侯国里面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商人,虽然说是商人,其实就是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他们采取的做工方式是家庭小作坊,夫妻二人靠着自己做雨伞、卖雨伞来勉强维持生活。

虽然这两个人的雨伞是小生意,但是因为夫妻二人他是肯干并且善于钻研,他们做雨伞的技法也是非常的娴熟,并且做出来的雨伞质量特别的好。因为当时他们所在的国家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所以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出一天就会传到别人的耳朵里,而这夫妻两个人做出的质量非常好的雨伞也就让很多老百姓都知道了。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广告效应,那么来向他们两个人定制雨伞的客户也就越来越多了。但是他们仅仅是夫妻二人的家庭手工作坊,根本没有办法承受这么大的订单量。他们一般是将自己做好的雨伞拿出去卖,但是随着要货的人越来越多,光靠自己往出背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夫妻二人就商量着买了一辆小推车。

这样一来就不用辛辛苦苦的把雨伞背在身上,再拿出去卖了。但是两个人在买车的时候没有量尺寸,结果把车推到家里之后才发觉,家里的门根本就没有办法让这个车子进去,但是总不能将车子一直放在外面吧?没有办法,他们两个人就在大门的旁边又开了一扇门,这扇门就是专门供这辆车子出入的。

但是自从这夫妻二人在旁边开了一扇门之后,无论是生活还是生意都开始走下坡路了,先是他们两个的生意,变得越来越惨淡,然后家里也越来越破落,最后竟然沦落到到街头去乞讨。

俗语内涵

当然故事仅仅是故事,其实从上面这则故事来看,老人们也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故事里面唯一发生的变化就是在家里大门旁边另外开的那道门,但是古人也没有说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其实,这个故事可以从古老的风水学理论当中进行分析。当然不仅仅是古代,现代人对家里面大门、小门的装饰性和安全性能都看得很重。

而在古代,人们不仅仅将大门看作是人来人往,车辆出入的通道,更是运气和财富进出的通道。从这句俗语来看,其所表示的内涵就是如果一家人除了大门之外,又开了一扇小门,那就意味着这家人从此之后不管是财运还是气运都会流失的越来越少,这个家族也会越来越没落,严重时会有人身安全隐患。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户家里开了两扇门,那就意味着这个家里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自古以来,我们将每个家庭当中当家的人一般都叫做“掌柜的”。

就如同店铺里面的掌柜一样,一般这一个人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说一不二。所有人都应该服从他的意见,但是如果一家人开了两扇门,就有可能导致意见不合;进而产生家庭纷争,出现很恶劣的后果。

误传导致的歧义

除了风水学方面的解释之外,其实还存在着另一种解释。当然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看,所谓的风水学就完全是牵强附会了。

另一种角度认为,一个家里大门数量越少越好。如果除了正门之外,旁边还开了很多的小门,这样一来就为盗贼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古时候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到处都有摄像头,并且打110警察也会来的很快。

古人们的安全措施根本达不到现在的水平,所以说家里面像外面裸露的地方越少越好,不管是大门还是窗户,都不应该开的太多,一旦太多,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家里的缺口就越多,盗贼也就更容易进来。

既然被盗的风险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这个家里的财产肯定会因为盗窃而变得越来越少,这就是这句话的另一种解释。

结语

其实一千个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用在这里也是特别的贴切的,每个人对于这句俗语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毕竟时间已经很长了,大家也都不知道这句俗语究竟是在哪一种情况下流传出来的。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俗语还有特别的多,并且在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老人们的眼中,这些俗语甚至是一辈子生活的原则,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俗语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