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支持经济困难地区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鼓励有条件地区更大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增长带。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真言良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随着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代表委员们立足自身领域,对此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建议,进一步完善县域人才激励机制,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参与,推动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南方日报记者 尚黎阳 黄叙浩 黄锦辉 曾艳春 黄楚旋 马瑞婕 李霭莹
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县域振兴
打造人才“强磁场”
县域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广东提出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惠州研发中心副主任喻连香长期驻守博罗县四角楼珠宝创意园,真切感受到了“产业强县”带来的变化——厂房建起来了,更多企业愿意留下来了。
“民营企业经营方式和模式灵活,是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喻连香建议,县域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鼓励其参与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来,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喻连香非常关注环境保护和长期发展问题。她说,博罗县小金村建设了四角楼国际珠宝创意产业园,宝石产业集约生产,废水集中于环保中心进行处理,不仅改变了以往“散乱污”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宝石生产商贸以及周边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
人才兴,县域活。全国政协委员、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认为,要完善激励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用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可预期的发展规划留住农村人才,“一方面,畅通科技人才知识产权入股、融资贷款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打通实用人才以技术创新成果入股渠道,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展开全文
喻连香对此很赞同。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喻连香建议,县域要进一步落实科技人才下基层保障政策,帮助企业引进专业对口人才,留住人才,打造人才“强磁场”。
鼓励农民创新产品研发
让特色农产品“出圈”
近年来,广东加速发展乡村产业,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作为一名“新农人”,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江门台山市斗山镇绿稻农场场长陈奭荣,关注如何通过加快农田碎片化治理、推动粮食适度规模化种植,带动更多农户增产致富。9年前,他回乡创业,起初在自家30亩土地上种丝苗米,小规模种植不仅制约了生产方式,还影响了效益。他算了一笔账:以机械化播种为例,播种机每小时能播800个至1000个秧盘,可供50亩田使用,效率直接翻了4倍。
“粮食适度规模化种植,能大大提升经济效益。”针对这一情况,陈奭荣建议,鼓励农民由单一土地流转向土地入股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土地碎片化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用地效率。同时,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既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不能忽视普通农民的利益,要通过加快健全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普通农民通过要素入股、劳动力就业、产销对接等形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收入渠道、拓宽收入空间。
“乡村振兴不能只是零星个别的创新突破,要以村镇为单位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嘉城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以家乡梅州的本土特色小镇——“客天下”为例,让村民成为“股东”,吸引村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特色小镇有了循环造血功能,最终推进整个片区的乡村振兴。
张晓还建议,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做好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工作,设置合理功能分区,并在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吸引企业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这次参加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带去了一把泥土和化州橘红果。他说,地方特色农产品大多是农户自己种植、生产,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制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鼓励农民自主学习种植知识,不断创新产品研发,“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制作、品质化运营,才能让特色农产品‘出圈’,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粤有新招
累计创建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广东海洋牧场发展驶入“快车道”
春日暖阳照耀下,平静的海面一望无垠。一艘渔船踏着微微起伏的海浪,驶向不远处的深水网箱。网箱大部分构造潜藏在水下,只有亮黄色的圆形框架略高出海面。渔民叶叔从船上将饲料撒进圈内,水面瞬间沸腾起来,觅食的鱼儿跃出水面,激起朵朵浪花。
这样的海产养殖模式,对周边渔民来说已不是新鲜事。在珠海市桂山海域,这样的深水网箱有将近400个,养殖面积达到226公顷。
在深水网箱不远处,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吸引了不少海钓旅游爱好者前来打卡。“澎湖号”搭载可再生能源装机120千瓦,能将波浪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起来。
这种将海产养殖和新能源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是广东在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的探索实践。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眼下,广东提出要支持沿海经济带有条件的县域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渔港经济区。
广东全省海域面积为41.93万平方公里,是陆地国土面积的2.3倍,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如今,在湛江、阳江、汕尾等地,海洋牧场发展的步伐提速。
在湛江市遂溪县流沙港海域,广东海威农业集团养殖的3万多条军曹鱼和鮸鱼在“海威一号”中茁壮生长。这是湛江网箱容量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平台。根据规划,到2026年,湛江将建成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打造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
在阳江阳西县,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国内首个获批的“风渔结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当地准备针对海上风电、渔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渔民提供更多转型就业的机会。
除了加快建设金厢南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碣石湾海洋牧场建设外,汕尾市还引进海产品预制菜产业,规划预制菜产业园,把陆丰“海的味道”送到大湾区城市的餐桌上。
建设海洋牧场,已成为广东筑牢粤海粮仓,推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招数。截至目前,广东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个,从粤东到粤西串珠成链,共同勾勒出广东海洋牧场发展蓝图。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带领科研团队调研了湛江等地的海洋牧场发展现状。宁凌认为,区别于传统的海产养殖,海洋牧场既具备生产效益,又有生态效益,海洋牧场建设需要与新能源、休闲旅游等产业业态有机结合,这不仅能有效利用海洋资源,而且能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宁凌建议,广东可以进一步强化市场运作,丰富海洋牧场产业融合模式,推动海洋牧场建设驶入“快车道”,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