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将进酒》的“将”读“qiāng”还是“jiāng”_李白_敦煌_进酒

本文目录

  • 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
  • 《将进酒》的“将”读“qiāng”还是“jiāng”

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下面我将与你一同分享:

许多职业都需要掌握打字技巧,你可以选择自学或者接受适当培训(建议自学),不管是哪种方法,每天坚持练习才会有所提高。

1.掌握基本的打字技巧

要找一个适合你的键盘,有的符合人体工程学,比如程序员就适合用红轴,打游戏适合黑轴,打字咔咔响的那是青轴(打字久了会累)贤弟自用的茶轴效果还不错。(特别不习惯笔记本自带的巧克力键盘)

熟读键盘快捷键,有助于提升打字速度。其次正确摆放手指,这个很重要关乎打字速度

2.速度提升方面

要眼睛盯着屏幕,尽可能地不去看屏幕,刚开始可能出错率很高,后期帮助很大哦!

在线打字练习,贤弟经常用的金山打字通,这个软件可以弄清你的打字效率,还可以记录你的进展。善用盲打,触觉打字比视觉要快很多,可以适当玩一些打字游戏。

3.坐姿调整

首先要放松脖子和肩膀,确保背后有支撑,手肘尽量靠近身体,手腕和手掌不要碰到桌子,确保键盘与手掌角度合适,可适当调高。

最后,记得一定要勤加练习!至少一个月,你会感激我哦!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楼主满意!祝:生活愉快

《将进酒》的“将”读“qiāng”还是“jiāng”

在争论“将”的读音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李白的《将进酒》原始版本以及其原本诗名。

《将进酒》有十数个版本,之所以有这么多版本,那是因为在流传过程中被编者、刊刻者根据个人审美和理解改动,或者在传抄过程中抄错。

周勋初先生说:“追寻李白诗原貌,自当寻找接近作者生活年代的最早纪录,宋刻李诗,不管是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抑或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因为已经后人之手,上距唐代已远,所以还不能算是接近李诗原貌的首选材料。敦煌手写本(三种)以及殷璠《河岳英灵集》乃是接近李诗原貌的首选材料。”

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将进酒》,原始版本出自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但不得不提的是,今天传下来的《河岳英灵集》,最早也是宋刻本,如北京图书馆所收藏的南宋刻本,距离天宝年间已过去400多年,其内容很可能经过了改动。

那么只有敦煌三种手抄本,最接近李白的原诗了。

上世纪初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号石窟中发现了5万余卷成书于公元5世纪至11世纪的手写本和木刻本文献,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发现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四大发现”之一。但很可惜,彼时还是清末民初,世道混乱,其中3万余卷,都被英法俄日等国掠走。其中最具学术研究价值(除佛经外)的文献,大部分都被英法两国收藏。

而李白诗之敦煌手抄本中的两种分别被英、法两国收藏,版本编号为S2049、P2544。英法的这两个版本,大概因为抄写者文化水平低,所以错漏很多,如下:

(英藏)S2049版本:

(法藏)P2544版本:

可以看到,两个版本内容基本一致,就连疏漏处都相似,基本可以判定两种抄本同源。

前面为什么说这两版抄写者文化水平低,因为不仅有很讹误、疏漏,诗中有些地方还语句不通,比如S2049版“奔流到海不岸複迴”,P2544版本的“奔流到海岸不複迴”语句倒是通顺了,但明显多了个“岸”字。

因此,这两个版本不太可靠。最具可信度的是第三个版本P2567,这个版本字体工整清晰。是罗振玉1913年根据敦煌文本的照片影印,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题为《唐人选唐诗》,在这里面,《将进酒》的原本诗名为《惜罇空》。

《惜罇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迴。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髪,朝如青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盃。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与爾同銷萬古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版“古来圣贤皆寂寞”,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为“古来圣贤皆死尽”;今版“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为“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惜樽空》中为“天生吾徒有俊才”。看起来几字之差,但含义也有所不同了。

我为什么说《惜罇空》为《将进酒》的原本诗名呢。我认为古人写诗,要么像李商隐一样不写题目。倘若写诗名,则必与诗歌内容有着联系。如李白的《蜀道难》,写的是古蜀道的艰难险阻。

而《惜罇空》,自然也与诗歌内容有着直接联系,诗中有: “莫使金罇空对月”、“主人何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句,很显然,酒兴半酣,请喝酒的人因为费用不足而提议罢饮,这让酒兴正酣的李白很惋惜,就好像一个兴致正浓的人突然被浇了盆冷水,也将李白积压心中的愤懑与狂傲给点燃了,因而作此诗。要知道,这首诗是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写的。

诗一开头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句气象雄浑阔大,及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罇空對月……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与爾同銷萬古愁。”

整首诗奔腾激荡、豪逸流注,气势一贯而下,想来正是由于“酒罇空”引发的激愤之情,如一直喝得很顺畅,玉山倾倒,那么这首诗也许就不存在了,或是另一番境地。

因此,如果诗名为《将进酒》,那么诗歌内容应与题目相符。虽然今版《将进酒》中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但按照周勋初先生的理论,敦煌三种手抄本,其内容都比宋刻本的《河岳英灵集》更接近李诗的原貌。但敦煌三种手抄本,都没有“将进酒,杯莫停”这句诗,而是“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我们知道,“岑夫子”为岑勋,“丹丘生”为元丹丘,这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

从诗歌的节奏上来讲,敦煌手抄本的诗义更简明流畅。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哥一曲,請君為我傾。”意思就说,岑勋和元丹丘,让我为你们唱首歌,请君为我一饮而尽。倾的不仅是“酒”,也包括“意气”,所谓“意气相倾”是也。

综上来说,《惜罇空》比《将进酒》更符合李白原本的诗题。

除此之外,李白亦有另外两首诗,题目为《前有樽酒行二首》,《惜罇空》未必不是李白根据以往经验,临时所作的修改。

回到问题本身,那么就算这首诗的题目就为《将进酒》,那么读音该叫“qiāng”还是“jiāng”?我认为正如上面所说,这首诗的气势奔腾激荡、豪逸流注。读“qiāng”的话,意思为“愿、请”,那么无论是“请喝酒”,还是“愿喝酒”,都与诗歌内容不匹配,也与诗歌气势不相符。

我们当然知道,“将进酒”是汉乐府《铙歌》18 曲之一,可这与李白有什么关系,李白虽然很多古风诗都沿袭乐府旧题,但不代表这首也是。我要证据,不要猜测。

事实上就是如周勋初先生讲的那样,哪个版本离李白创作的年代更近,哪个就更具可靠性。敦煌手抄本,成书时间在天宝末年,而据论证,李白写这首诗,大致就在天宝十年~天宝十一年之间。


相关知识补充:

一、论“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天生吾徒有俊才”

相较于《惜罇空》的“天生吾徒有俊才”,今版《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早已深入人心,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言。但无疑经过了宋人的篡改,因为从诗歌的用韵来看,这首诗运用了转韵。也就是几句一换韵,换韵有个特点,就是首句押韵,称为逗韵。

诗的开头两句韵脚为“来、回”押十灰韵; 接下来的“髪、雪、月”转为入声六月、九屑韵; 接着“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又转回了十灰韵。

而如果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用”字,则不押韵,李白不至于有这个疏误。因此,“天生吾徒有俊才”当为李白原句。

而要理解“天生吾徒有俊才”的含义,也很简单。

“吾徒”可理解为“我辈”。

汉班固《答宾戏》曰:“孔终篇於西狩,声盈塞於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李白亦有诗云:“我辈岂是蓬蒿人。”

“俊才”自然不是指才华,虽然也包含才华,但主要指“卓越的才能”。

因此,“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为“我辈生来是有卓越才能的人,千金就算散尽还会再来。”

相对来说,李白原句“天生吾徒有俊才”是一种自诩,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则具有一种普适性的价值观,适用于所有人,因此很多人用此句自勉。

而《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思也很好理解。

“天生”有两种意思,一谓天然生成,二谓命中注定。

结合语境来看,这里的“天生”自然指的是前者。而诗中的“材”则通“才”,特指才干、才能。因此,“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解读为:“上天赋予了我才能,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二、“高堂明镜”与“床头明镜”

“床头明镜”与“高堂明镜”哪个更好,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认为“高堂明镜”有士大夫气,意象更高雅一点;而“床头明镜”则显得有些小家子气,闺阁气。我觉得吧,古代梳妆镜都在床边,无论男女,不能免。所以“床头明镜”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而且李白这个时候被赐金放还了,已经不是士大夫,何必再说什么高堂明镜,显得造作。

三、“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古来圣贤皆死尽”

这两句,哪一个更好,更符合李白的气质和诗风,一直存在争议。从用词看,“死尽”不如“寂寞”更含蓄隽永,却更能体现李白的狂傲不羁的性格,以及他内心被赐金放还的忿恨。“古来贤圣皆死尽”,说的是从古至今所谓的“贤圣”皆已死绝,实指“古”,其实也暗喻今。不仅古代的圣贤死尽,今天这个时代也如此,导致有才能的得不到任用。

李白被赐金放还,是他一生最大的痛和失意。他原本为翰林供奉,贵为唐明皇的御用文人,身处长安殿堂的中央,却遭受攻讦与诽谤,转瞬间跌落凡尘,被赶出了朝廷。

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因为你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辉煌了,也不再可能回到长安。所以李白对世道人心、对李隆基都极度失望。所以才说出“古人圣贤皆死尽”,而“古来贤圣皆寂寞”未免太过安然,太过平静,这与其诗奔逸豪放,一气贯注的气势不相符合。

再者,宋朝理学兴盛,“古来圣贤皆死尽”自然会被看成是对儒家先贤们的不敬,给改成“古来圣贤皆寂寞”是很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 周勋初.李白诗原貌之考索.文学遗产,2007.

2. 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05.

3.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郁贤浩.《李白丛考》,西 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5.傅璇琮、李珍华: 《河岳英灵集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1992.

6.赵海菱.李白《将进酒 》新考.社会科学辑刊,2012.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