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围棋规则和现代围棋,是一样的吗?_座子_围棋_棋盘

古代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尧作,春秋战国时代即有记载。

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近代经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直线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中国古代围棋是黑白双方在对角星位处各摆放两子(对角星布局),由白棋先行。现代围棋由日本发展而来,取消了座子规则,黑先白后,使围棋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本文将从围棋古代座子制出发,探讨其客观合理性;并从规则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影响现代围棋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围棋规则与现在的不同,主要是两点:座子制和还棋头。

围棋的座子制是中国古代围棋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是座子制呢?我们知道,现代的围棋对局,在开局之前棋盘上是不能摆棋子的,也就是通常说的空盘开枰。而古代的座子制是开局之前双方要先在棋盘斜对角的星位上各摆放二颗棋子,在确定了黑白双方各占据两个角部的星位之后,才开始轮流下子,行棋的次序是白先黑后。还棋头是数子规则,即每一块活棋,在终局数子的时候,要扣除两个子(眼位);也可以理解为你每分断对方一块棋,最后计算胜负时对方就要贴给你一个子。

展开全文

那么,古代围棋的这种座子制起源于何时?

是原来固有的,还是后来实行的?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准确的考证。现在有证可考的是,围棋的座子制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了,这距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座子制的开局变化很少,导致了古代围棋在布局理论上的匮乏,那为什么还要实行这种座子制呢?要知道,古代的围棋规则是执白先行,而且没有现代围棋的贴子规定。所谓贴子,就是为了体现公平竞技,人为地规定在终局数子时,先下子的一方要向对方贴还几个子,以此来补偿后下者的亏损。而座子制可以在不贴子的情况下较好地抑制执白棋一方的先行之利,这是因为座子制的对角型布局不易形成双方互围的大模样作战。在通常情况下,这种作战方式对先手的一方有利,由于座子制不会形成大模样作战,相反却很容易导致从局部到全局的激烈战斗,这就等于给后手的黑方一个搅局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客观地、辩证地看到古代围棋座子制存在的缘由:简单、公平、合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