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艾晓林:迟来的母子陪伴_母亲_自己的_吃饭

迟来的母子陪伴

文/艾晓林

这一年,是我少小离家后的46年来陪伴母亲时间最多的一年。和母亲在一起共度的时光,是我最感幸福最感温暖的时光。

1977年9月,我即将满14岁了,到离家10多里路的学校住校读高中。2年后,参加高考被顺利录取,我离开老家离开母亲,来到城市里读书。毕业后,根据国家统一分配,我踏上工作岗位。再以后,结婚生子,经历不同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倏忽间40余载已白驹过隙。

1987年,母亲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和父亲一起生活。那些年,只有在节假日,我才回到老家看望父母。那些年正年轻,正当奋斗,我看望父母也是来去匆匆。父亲要上班,有时,母亲到我家里,心里又担心父亲,住上一两天就要回去。一直到前年,母亲才间断地在我这里住了几个月。只有去年,母亲才长时间住在我这里。

母亲今年80岁了。80岁的母亲开始步履蹒跚,开始眼花耳鸣,开始反复说人老了不中用,开始每天盼望我下班回家。

每一天快下班的时候,母亲都会准时给我打电话,问我回家吃饭不。我说要,她接着就要问我走到哪里了。平时,母亲总是说,她做的饭菜不好吃,等着我回家炒菜。我是吃母亲做的饭菜长大的,习惯了妈妈的味道。我知道,母亲觉得自己老了,要依靠我了。每天下午,她早早地将蔬菜理好清洗干净,将肉从冰箱里拿出来解冻,用椿树甑子蒸好米饭。我一踏进家门,她就赶紧走到厨房,洗好铁锅,点燃天然气灶,把碗筷摆放在桌子上。等我炒好一盘菜,她又赶紧端上桌子。因为血糖高,很多年来晚餐我都不吃米饭等主食,但母亲总要给我舀上一点盛在碗里。等我把米饭倒回甑子,她眼巴巴地看着我,说不吃饭要饿。第二天,她仍然一如既往地舀上一点米饭给我盛在碗里。

吃饭的时候,母亲说人老了,老是要把饭撒一点在桌子上。我安慰她,人年龄大了都是这样。母亲说,这样和别人同桌吃饭,会嫌她脏。她就选了一双筷子作为自己的专筷,每次吃饭,还多拿一双筷子作为公筷。她用这双公筷把蔬菜和肉食夹好,放进自己的碗里,才用自己的专筷吃饭。

在饭桌上,母亲要告诉我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情,谁给她打了电话,电话里说了些什么事情。说着说着,还要说她小时候的事情、年轻时候的事情,说我们兄妹小时候的事情。而母亲在不经意中,要说很多父亲的事情,回忆父亲的好。看着母亲愉快的样子,我心里也是甜甜的。

展开全文

如果我告诉她晚上不回家吃饭,母亲“哦”了一声挂断电话,或者叮嘱我早点回家。那一声“哦”,那简短的叮嘱,我分明听到了母亲的失望。

至今,我仍然没有学会收拾整理家务,特别是内务。自从不在中学校里教书,我就养成了很早出门上班的习惯。尤其是差不多15年来,每天早上起床,匆匆洗漱好,我就离开家到工作单位。床铺没有收拾,早上是什么样子,晚上回家也是什么样子。母亲在的日子,每一天回到家走进卧室,总会看到床铺被母亲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来不及洗的衣裤,母亲也洗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放在衣柜里。我仿佛回到童年,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2020年春天和2022年冬天,有2个多月时间,因为疫情我们居家生活,这是我和母亲连续在家生活最长的一段时间。每一天我们一起做饭,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起回忆过去。母亲的电话特别多,要么是她打给别人的,要么是她的老朋友、我的弟妹打给她的。她每天看新闻,了解了全市发生的事情,她和别人聊天才有说不完的话。看着母亲每一天过得不寂寞,过得很充实,我也特别高兴。

中国有句古话:“皇帝爱长子,百姓喜幺儿。”女儿大了要出嫁,儿子成年结婚要分家。老人们寄希望幺儿给自己养老送终,所以幺儿那里才是自己的家。母亲也不例外。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和小弟住在一起。我们兄妹4人达成共识,母亲住哪里,要随她的意愿,只要她过得舒服快乐就好。

母亲觉得我这么多年过得很孤单,还想在生活上照顾我,这几年就常常到我这里住。现在,她已经习惯住我这里了。年轻时,和所有伟大而平凡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我当然愿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应该好好地孝敬她、照顾她。

每天吃过晚饭,母亲看一会儿电视,八九点钟就回到房间休息。如果上卫生间,只要看到我书房还亮着灯,看见我在桌前看书,或者在电脑上写稿子,她都要走到门口,叮嘱我早点睡觉,不要感冒了。无论春夏秋冬,母亲的话语,都如惠风吹拂、雨露滋润、暖阳沐浴。

小时候,母亲是我们青葱的绿原,是清澈的小溪,是老屋瓦房上袅袅的炊烟。现在,母亲仿佛一株渐渐枯萎的小草,我们是母亲身旁的一棵大树,是路边一把稳稳的小椅子,是温暖的小巢。对于已经年近花甲的我而言,虽然显得有些迟了,但我衷心希望就这样安静地陪伴着母亲,直到永久。

今天,就是母亲80岁生日。我们衷心祝福母亲:健康、快乐、长寿!

(作者单位: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