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2年12月8日,“青花清韵——元青花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这是一个以辽宁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藏品为主的展览。辽宁省内馆藏元青花瓷器11件,其中辽博馆藏9件,此次展览中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藏9件元青花及1件阜新市博物馆藏出土于彰武县大四家子乡出土的元青花玉壶春瓶。展品虽少,但是其信息量却很大。走进这个800平方米的展厅,青花蓝、底胎白的主色调映衬着10件展品熠熠生辉,相得益彰。
2023年3月9日,马卉瓷友在两庆书屋“釉彩同天”古瓷群进行了专题分享讲座,详细向大家介绍“青花清韵”展览及10件辽宁地区的元青花藏品。
主讲人简介:马卉,1984年3月生人。现为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辽宁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辽宁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辽宁”展策展人之一,参与“满族民俗展”“又见大唐”《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文物精品展》《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和合中国》等展览的内容设计工作,主持《知·味——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饮食文化》展。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曾发表《张榕致黄中慧书札》《辽阳徐往子战国墓》《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宁地区的佛教》《唐代马镫》《摇曳生姿·金光灿烂——辽宁地区出土的慕容鲜卑金器》《和合文化主题下的丝绸之路》等多篇学术论文,并有《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绘本》《知·味——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饮食文化》等著作出版。
展开全文
▲ 辽宁省博物馆“青花清韵”展览现场
一、青花钴料来自西亚
西亚是最早使用钴料装饰陶器的地区。在我国的唐、元、明时期引进并使用了来自西亚的钴料,借鉴其装饰工艺,生产出享誉世界的“青花瓷”。
行走于丝绸之路的商人曾将产自西亚的钴料和适宜伊斯兰欣赏需求的器型及纹样带到中国订烧瓷器。进口中国的钴料名为“苏麻离青”。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这种钴料产自波斯(今伊朗)卡尚夸姆萨村,村民认为是一名叫“苏莱曼”的人发现了它,故以其名字命名。另一种是由于“苏麻离青”的发音与公元9世纪伊拉克最重要的制陶中心“萨马拉”发音相同,且其距瓷器贸易的最终目的地和集散地巴格达十分接近。因此判断,当时中国的青花钴料是从波斯湾地区进口的。
根据唐代“黑石号”沉船出水发现的青花瓷器,以及在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各式瓷器来看,在当时,中国瓷器成为世界贸易交流的主要商品,其艺术水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更为世人所深爱。
▲ 唐代 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黑石号沉船出水 现藏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二、辽宁地区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概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族以其特有的进取精神推进了中国历史疆域形成与中华民族族体镕铸的新进程。辽宁地区虽饱受战争的创伤,但在元政府劝农政策的推动下,通过辽阳行省的管辖,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耕、商贸及手工业等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疆域的扩大和驿站的开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展现出独特风采。
瓷器的发展,代表着手工业的成就。辽宁地区出土的元代瓷器除本地生产的一些民用粗瓷外,还有很多内地名窑瓷器,最常见的是磁州窑、钧窑、定窑、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等产品。大量内地名瓷的输入,反映了当时辽宁与内地间频繁密切的贸易往来。其中以景德镇窑烧造的青花瓷器成为了具有元代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在辽宁地区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数量不多,但是从其艺术内涵及其所带来的出土信息上,也有着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近几年,辽宁省博物馆在配合公安打击非法倒卖出土文物的工作中,也小有收获,收缴8件自张家口盗得的窖藏元代青花大罐、高足碗等精美瓷器入藏辽宁省博物馆。这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序列,也为更好了解元青花提供了更多宝贵资料。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辽宁已备案的博物馆多达117家,除辽博藏有元青花以外,在阜新市博物馆,旅顺博物馆也均有收藏。
三、展品小介
展品虽少,但信息量很大,且以元青花为题,成为了“青花清韵”的展览亮点与特色。按照展览参观展示顺序,将10件展品介绍如下:
1、青花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后图为修复前后对比)
元代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大四家子乡出土
阜新市博物馆藏
展厅里展出的是在原器残口处进行了修复性展示。喇叭形敞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是典型的元代玉壶春瓶形制。青白釉,青花发色偏灰,深浅相间,画面有层次感。有八层纹饰:口缘下为芭蕉叶纹,其下为一周近于回纹形带;覆方肩莲瓣纹内附卷草纹,之下以两道弦纹分割内画卷草纹带;腹部为主体纹饰莲池鸳鸯纹,其下为弦纹附卷草纹分割;近底部为仰方肩莲瓣纹内附卷云纹;圈足外饰一周简化纹样。全器绘画简朴,率性。
2、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
元代
传河北省张家口元代青花瓷窖藏出土
辽宁省公安厅移交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是新入藏的元青花,这次展览是第一次亮相。盖罐分为盖、罐两部分。盖:为缠枝牡丹纹,呈元代流行的笠帽形,盖内“子口”凸出犹如帽身。盖顶有圆孔,孔壁光滑,有制作痕迹,釉际自然,应是烧造时预留安置其它材质盖钮所用,盖钮遗失。盖沿有磕伤,有锔钉痕迹,据此判断当时在使用过程中损伤修补过。罐:为方唇直口,束颈丰肩,收腹平底,内挖圈足。器表满绘寓意吉祥的青花图案。胎体细白坚硬,釉面匀净清澈,青花发色深沉浓艳,聚釉处可见银黑色沉斑。
▲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纹饰展开图
纹饰:口部饰一周毬路纹,颈部为缠枝莲纹,肩部上有一周缠枝莲纹,下为一周覆方肩莲瓣纹(亦称变体莲瓣纹)附祥云托白盖、火珠、方胜、绣球、葫芦、金铤、法轮、珊瑚、象牙、法螺等杂宝纹样。腹部为一周缠枝牡丹纹,为此器的主体纹饰。其下有一周卷草纹,圈足处有一周仰方肩莲瓣纹(亦称变体莲瓣纹)附祥云托石榴纹。
全器器形规整,法度严谨,纹样精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器精品,也是可以作为标准器来学习和揣摩的。
3、青花云龙纹高足杯(碗)
元代
征集
辽宁省博物馆藏
撇口,腹部弧形内收,高足微外撇,足端平切。胎质细白坚硬,施青白釉。外壁绘云龙纹和仰变体莲瓣纹,圈足绘卷草纹和蕉叶纹。内口沿饰卷草纹一周,腹壁模印双龙赶珠纹和变体莲瓣纹,底心绘俯瞰变体莲瓣纹。青花发色纯正,笔路清晰,工艺精湛,是元青花高足杯(碗)中的上乘之作。
4、青花赶珠龙纹高足杯(碗)
元代
征集
辽宁省博物馆藏
撇口,腹部弧形内收,高足微外撇,足端平切。胎质坚致,釉面白中泛青灰色。外壁绘赶珠龙纹。内口沿饰卷草纹一周,底心绘火珠纹。
5、青花十字杵纹盘(后图为修复前)
元代
征集
辽宁省博物馆藏
撇口,弧腹,圈足。胎质细腻,施青白釉。外壁绘变体莲瓣纹。内壁绘缠枝菊瓣纹并模印双龙纹,底心绘十字杵纹。青花发色浓淡有别,相映成趣。
6、青花折枝栀子花纹梨形壶
元代
征集
辽宁省博物馆藏
壶体垂腹形似鸭梨,平底。长流小柄,荷叶形盖。造型小巧敦厚。青白釉,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褐色。腹壁两面分绘折枝栀子花纹,颈部饰一周卷草纹。
7、青花缠枝灵芝纹高足杯(碗)
元代
传河北省张家口元代青花瓷窖藏出土
辽宁省公安厅移交
辽宁省博物馆藏
撇口,腹部弧形内收,竹节形高足,足端平切。胎质细腻洁白坚实。通体施青白釉。外壁绘缠枝灵芝纹。内口沿饰一周卷草纹,腹壁模印双龙赶珠纹,底心绘写意菊花。
8、青花凤纹高足杯(碗)
元代
传河北省张家口元代青花瓷窖藏出土
辽宁省公安厅移交
辽宁省博物馆藏
撇口,腹部弧形内收,竹节形高足,足端平切。胎质细腻洁白坚实。通体施青白釉。外壁绘凤纹,尾羽卷翘,展翅腾飞,穿入云端,形有动态之感。内口沿饰一周卷草纹,腹壁模印双龙赶珠纹,底心绘写意菊花。
9、青花束莲纹碗
元代
传河北省张家口元代青花瓷窖藏出土
辽宁省公安厅移交
辽宁省博物馆藏
撇口,腹部弧形内收,圈足,足端平切。胎体坚实。胎色灰白,胎质中夹杂质,且气孔明显,露胎处呈火石红色。釉面稀薄,泛青灰色。外壁绘缠枝灵芝纹和仰变形莲瓣纹。口沿内壁饰一周卷草纹,碗心绘束莲纹(一把莲)。观察纹饰绘画技法,见绘者信笔所做,笔意随意洒脱。
10、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元代
征集
辽宁省博物馆藏
通体呈八棱形。直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内挖圈足。颈部凸棱似箍,肩部塑贴兽首。青白釉,胎质洁白厚重,釉质鲜润,白中闪青,青花发色浓艳,有铁锈斑。通体饰纹。口部饰锦纹,颈部为变体莲瓣纹。腹部以龙牙蕙草纹为地,在四合如意形开光内绘莲池小景和松竹梅,八幅图案分成两组排列。颈部上下开光内的多种折纸花卉与梅花组合成四季花卉。底足为变形莲花瓣纹带。其上的开光(也称开窗)装饰,应源自门窗图案。从开窗中观赏纹饰,别有洞天,意境深远。此器为元瓷中极为罕见之珍品。
四、小结
辽宁省博物馆的“青花清韵”展览在展陈方面运用蓝色与白色的青花色系,结合文物,附以纹饰的解读、造型的剖析,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部有关辽宁元青花的“教科书”。
青花钴料自西亚传入中国,在中国自唐代启用,在元代遇见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经过有元一代的创作,器形有罐、碗、盘、高足器等器形多样,且纹饰中又见其生机勃勃。变形的莲瓣纹运用灵活,或仰观或俯瞰,或附祥云或附火珠。开窗有意境,模印有奇巧。卷草纹、缠枝花卉纹等就像织锦丝帛上的隔带,穿缀于瓷器之上。龙、凤、松、竹、梅、牡丹等纹饰,反映出元代文化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与信仰。元代佛教与此时中原文人精神世界的碰撞与融合,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吸收与交汇,构成了具有时代典范与特征的元青花瓷器。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