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灭明画像
近日,
山西河津市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
在嫌犯行凶过程中,
司机澹台(复姓)先生驾车数次撞击嫌疑人,
阻止了其行凶。
澹台先生的这一壮举,
引发了网友热议,
大家纷纷对他的见义勇为表示赞许。
除此之外,
展开全文
他独特的姓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视频 澹台先生见义勇为现场
“澹台”一姓,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
但它的得姓史却非常久远,
大约在2500年左右。
“澹台”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421位。
据《姓氏考略》记载,
可知“澹台”一姓,
是居者以地名为姓而来的。
其得姓始祖为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为春秋时鲁国武城人,
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字子羽,名灭明,
其相貌丑陋,但品行端正,
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受到孔子的推崇。
“澹台”一姓即来源于他的居住地。
有一种说法是:
他居住在澹台山(今山东省嘉祥县南);
另一种说法是:
他南游长江流域,
居住在澹台湖(在今江苏省吴中区 ),
便以山名或湖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取名为澹台灭明。
其后代子孙也继承了这一姓氏,
称澹台氏。
“澹台”姓的起源地虽不在山西,
但它的望族却在太原郡(今太原市)。
在澹台姓宗祠有一通用楹联为:
望出太原
源自澹山
太原郡,
于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置郡,
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
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北魏时期辖地为
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
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
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
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
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改并州为太原府,
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
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
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
民国时期改为市,
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
在山西运城的河津市(集中于小梁乡马家庄村)、
榆次市等地,
均有澹台氏族人分布。
不过,
也有许多澹台氏在流变过程中,
改为单姓澹氏、台氏了。
自古以来,
山西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
北通塞外草原,
南临中原腹地,
是华夏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由此,
也丰富了山西的姓氏文化,
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进入山西,
经过发展演变并流传至今。
在山西的稀罕姓氏中,
复姓最为特别。
除了“澹台”,
山西还有这些复姓——
我国到底有多少复姓,
又有多少多字姓呢?
早在1996年,
就有专家发表文章,
对此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编者特别按:本文数字截止到1996年,
与如今数字差异较大,仅供阅读参考)
当今我国的复姓和多字姓
文 / 杜若甫
目前汉族中在使用的复姓与多字姓究竟有多少?这方面尚无确切的数字。根据1982年大陆两千分之一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统计,以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汉族中的复姓和多字姓只有200多个。可是从古至今文献上记载过的起源于汉族的复姓就有1500个左右,可见在姓氏进化过程中,大量复姓和多字姓已经消失了。
为什么古代那么多的复姓与多字姓消失了呢?一个方面是因为复姓和多字姓基本上都是小姓,而 姓氏进化的基本规律是大姓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小姓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少),最后消失。这主要是改姓的结果,即许多人口少的姓氏改成了大姓。许多非汉族陆续自称是汉族,采用汉姓,而采用的往往是各地的大姓。再者,小姓氏族在我国长达几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中往往在经济上、政治上竞争不过大姓氏族,以致人口增加不如大姓氏族快。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言,汉字是方块字,一个音(字)表示一种含义。人们倾向于或习惯于用一个音(字)表示事物,包括姓氏,许多复姓与多字姓完全或部分地陆续变成了单姓。
下面,我们对源自汉族的,源自古代少数民族的以及现代少数民族的复姓与多字姓,分别进行一些讨论与分析。
一、源自汉族的复姓与多字姓
源于汉族的复姓基本上都来自男子的氏。在古今文献中出现过的1500个左右的复姓,目前我们调 査到还有58个在使用。58个复姓中,人数最多的是欧阳。据1982年全国两千分之一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姓欧阳的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如果按全国汉族有11亿人口来计算,就有66万人。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两省。在过去已有一部分姓欧阳的人还创造出一个新字“”,虽然它只是一个方块字,却仍读“欧阳”。
人口较多(估计有几万人以上)的复姓还有上官、诸葛、司马、夏侯、端木、司徒、淳于、澹台、轩辕、申屠、令狐等11个姓。
轩辕源自黄帝,因为据说黄帝出生在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西北部)。河南的睢县、扶沟、临颍、西华、夏邑五县均有轩辕这个姓,具体人数在这些县的地方志中未载明。这五个县离新郑县都不远,多数只几十公里,最远的夏邑也只200公里。此外,天津武清县有18人姓轩辕,台湾有24人,在嘉义与台北。有人估计全国有2万人姓轩辕,实际上,许多姓轩辕的已改成姓轩。轩也源于黄帝,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轩姓也以河南为多,已知现在至少有29个县(市)有轩氏,其中河南占十多个县(市)。轩辕氏、轩氏分布如此集中于河南。也可作为黄帝故乡在河南新郑及轩与轩辕两姓源自黄帝的一个佐证。
申屠在浙江最多,永康县有上万人,东阳有5429人,诸暨、上虞、江山、开化、义乌、萧山也有。此外安徽淮南,广东佛山,福建邵武,上海,台湾台北,桃园,台中及基隆均有。申屠一姓也有不少已改为申或屠。
澹台似乎相当罕见,但据地方志载,山西、山东、河北、内蒙、江苏、江西、安徽、台湾都有,山西河津有1241人姓澹台。
令狐集中在山西、贵州、四川、陕西等地。令狐,由于单姓化而出现了任何字典上找不到的一个新字“”,其读音因地而异。在河南郑州等地读“令”,在贵州桐梓、云南镇雄等地读“胡”。姓在云南镇雄已知有几百人,贵州习水、赤水、福泉,四川重庆也有。在贵州桐梓令狐姓的聚居地,清朝的墓碑上已把“”刻成 一个方块字,据他们说,姓已有上千年历史。
夏侯主要分布在南方,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四川、江苏、台湾等地。
上官现在分布极广,在700多个县的姓氏资料中,发现有110多个县有上官姓,主要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则很少。
人数较少(估计只有几千到一万人)的复姓有公冶(主要在北方,如山东、山西、河南、天津、黑龙江)。元官(河南浚县有数百人),东方(南方、北方都有)。司空、西门、南宫、皇甫、鲜于、顓孙、相里(山西汾阳有198人)。第五、延陵(河南浚县有几百人),闻人(主要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等13个姓。
目前人数很少的珍稀姓(估计可能只几千人或更少),则有左丘、公羊、公良、东野、东郭、仲长(北京、上海、沈阳有),乐正、司寇、百里、巫马、宗政(又称宗正)、段干、闾丘(上海有),濮阳(浙江海门有,江苏高淳县志载,该县有姓“洑阳”的1041人,凝“洑阳”系濮阳之讹),第二(陕西富平有),漆雕,钟离(沈阳有),羊舌,羊角,公坚,太史,太公,太叔,母将,可频,左人,南门,南伯,南荣,侍其,夙沙,北野,微生,梁丘,毂梁,叔仲等36个姓。
源于汉族而今天仍在使用的58个复姓中,第二、东野、相里、北野、太史、太公、母(guàn)将、羊角、羊舌、侍其、公良、夙沙、叔仲等,在清朝编印,传播较广的《百家姓》版本(共收录504个姓)中是没有的,可见在清代这些姓已十分罕见了。仲孙、公西、壤驷、宰父、东门等5个姓在《百家姓》中虽然有,但是作者至今尚未发现现在仍在使用这几姓的地方。
二、源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与多字姓
起源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与多字姓已大量消 失。根据作者所掌握的调査资料,存留至今的共有19个,都是复姓,没有多字姓,而且都已成为汉族的姓。
这些复姓,大多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中所列举的复姓与多字姓和现今尚存的进行对照,可以看到:起源于匈奴的复姓与多字姓原来有20个,现存5个,即呼延、宇文、赫连、万俟、单于。
其中宇文氏族后来在鲜卑族中做首领,所以也有人认为宇文起源于鲜卑。起源于鲜卑的复姓与多字姓原来有194个,现在还在使用的只有5个:慕容、拓拔、叱干、长孙、是云。起源于羌族的现存复姓只有2个:钳耳与同蹄,而羌族原来复姓与多字姓有23个。起源于高车部落的原有35个复姓与多字姓中现存的只1个,斛律。尔朱和尉迟2姓分别起源于西域的契胡与于阗,而西域各部在魏、晋、南北朝时有15个复姓与多字姓。还有完颜、纳合、夹谷、抹燃等4个复姓起源于女真。
这19个姓氏中,现在人数较多的是尉迟、赫连、慕容、宇文、完颜、万俟、呼延等7个姓。
尉迟,从700多个县(市)地方志资料中已发现 有40多个县(市)有此姓,尤以河北、河南、江苏、上海、山西、湖北、江西等省(市)较多。
赫连,主要分布在北方,山西垣曲有55人,河南 不少县也有。
慕容虽源自北方的鲜卑,但现在似乎主要分布在南方,如广东、湖南、湖北、浙江、贵州等地。
宇文目前主要在北方,如陕西、山西、河南、黑龙江、河北等地。
完颜已知在陕西勉县有99人,安徽肥东县民族自治乡有1000多户,广东也有。
万俟在安徽、山东、甘肃等地均有分布。
呼延在北方陕西、河南、山西较多,江苏宜兴、湖北天门等地也有。
以上这些姓,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等大城市往往有,由于不是他们的聚居地,因此人数不多。
其余12个姓人数都相当少,可谓“姓氏中的活化石”,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拓拔、长孙、夹谷在北京、上海、辽宁沈阳有,尔朱在山西闻喜有3人,同蹄、是云在北京有,单于在北方(山西蒲城)和南方均有发现,钳耳在大陆有,叱干在陕西彬县有,斛律在北京有,而纳合、抹燃则只在陈明远、汪宗虎合著的《中国姓氏大全》中提到“现代仍有此姓”,但具体地点未指明。
今天,慕、宇、呼、尉、是、叱、完、赫等单姓,都比慕容、宇文、呼延、尉迟、叱干、完颜、赫连这些相应的复姓的人数要多。当然,这些单姓往往还有另外的起源,可是复姓的单姓化也是使这些单姓人数多的一个原因。许多复姓在单姓化之后,已与汉族中原有的单姓合在一起。但是有少数起源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在单姓化之后,却成为独特的单姓。例如彡且(又作彡姐,均音xiǎn zǐ),是起源于羌族的复姓,后单姓化为“”(音shǎn)。明宪宗朱见深曾因不认识天顺年间考中的进士茂的姓,问朝中大臣李贤,才知道“”读音是“陕”,于是他把茂的姓改为“陕”。所以,茂出生地湖北公安县的姓以后成了陕姓。可是今天四川成都与泸县等地均有姓。
三、合姓
近几百年来,各地出现了许多新的复姓,甚至多 字姓,它们都是由两个以上原来的单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般称为“合姓”。
合姓应和所谓“双姓”区别开来。“双姓”也许是中国特有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往往没有正式 名字,即使有正式名字也不用,妇女结婚后在家谱、户口册上登记的是“陈王氏”“张李氏”等。妇女的这些姓名不能算真正的复姓,因为它并不传给后代,而且其含义也只是“嫁到陈家的王姓女子”“嫁到张家的李姓女子”,所以又称作“陈门王氏”“张门李氏”等。《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一书中称之为“双姓”。“双姓”不算复姓。
“张包”这个复姓,其中有一段近亲结婚有害的故事。张包子俊,是我国已故的著名的集邮家,祖籍安徽歙县,祖辈姓包。先是包家女子嫁给张家,但张家无子,于是包氏又过继给张家,张、包连续多代相互通婚,两个家族的人丁越来越不旺,继代十分困难。张包子俊的父亲张镜如的高曾祖母立下遗嘱:“张包宜兼姓,两姓不再婚。”于是只与外族通婚,避免了近亲结婚。张包这姓就一直传到今天。现江苏无锡有此姓。
刘傅,在广东。据传说,在古代有一姓刘的男子,自幼父母双亡,由姓傅的舅舅抚养成人,后来做了官,不忘舅舅养育之恩,奏请皇帝,准他改了姓,姓刘傅。现在广东佛山、顺德、湛江地区及广西陆川等地均有此姓。
赖陈,全国目前可能只有一个人姓赖陈。他 199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叫赖陈民乐,广西北海人。据他告诉作者,他祖父原姓陈,自原籍广东遂溪逃荒至广西北海,由赖姓人家收养,改姓赖陈。他祖父到晚年时,十分思念故乡,经常回去上坟祭祖,并决意让他的一个孙子姓“赖陈”,以示他不忘原来姓陈,缅怀自己的祖先。
合姓产生较早的还有陆费、钱王、范姜等。陆费,本姓陆,因养于外家费姓家,遂姓陆费,清乾隆年间有进士陆费迟,现上海、浙江桐乡、台湾台中等地均有。钱王,祖籍浙江崇德(今桐乡),现浙江、江苏、香港、福建、安徽、广东、台湾均有。范姜在台湾多数县市都有。
在台湾,合姓特别多,除钱王、范姜、张简、刘胡、 翁林、姜林、周黄、陆费外,还有顾戴、卢林、钱赖、钟林、郑萧、蔡王、叶刘、彭连、许杜、张李、张范、张许、 张廖、郭洪、东吕、陈林、陈蔡、陈刘、陈萧、洪林、庄余、庄卢、吴沈、徐陈、徐辜、徐詹、林吴、何黄、沈尤、诸阮、邱黄、李梁、王李、王游、王魏、方邹等,共计44个之多。
大陆合姓特别多的是江苏宿松县。据该县县志记载,有李段、万刘、王杨、江张、朱陈、叶江、邓陈、曹王、梅陈、张陈、赵汪、赵王、罗叶、罗陈、佘肖、余王、 余黄、余姜、沈车、徐赵、徐江、罗陈、顾璩等,达23个。江苏宜兴地方志也载有魏詹、曾査、还闵、屈江、马徐、梅於、栾仇、盛侍、杜纪等9个合姓。
湖南的一些地区的合姓也较多。据地方志载,攸县有康刘、萧谭、肖谭、刘谭等,邵阳有谢吴、刘艾,衡东有康刘、黄周,湘乡有杨王,邵东有林彭,湘潭有伍赵(伍姓男子入赘赵家后所改)。
还有一些合姓是散在的,如马海(山西广灵),司黄(山西定襄),尚杜(山西芮城),马田(湖北石首),孔雷(河北肃宁),卢黄(陕西勉县),刘富、竺尚、钱陈(上海),闯鄢(黑龙江饶河),顾松(广东佛山),刘胡(广东顺德),唐穆(河南),万边(河南濮阳),黄安(贵州福泉),王周(北京)。此外,尚有邵万、屈江、马徐、赫唐、刘王等合姓,但原文献中未说明其所在地点。
对于上述合姓,作者并未进行过实地调査核对,所以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尤其是台湾、江苏、湖南等的合姓中)有前文中所说的“双姓”。同时由于资料不够全面,合姓数量又在不断增加,所以,以上的统计是不全的。
目前已知的合姓为119个,占复姓中的大部分。由于我国汉族目前使用的姓氏只3000个左右,平均每一姓氏有30万人之多。因此,我国姓氏的识别力非常低,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造成许多困难与麻烦。增加合姓这类复姓,是使我国姓氏多样化的途径之一。尽管目前合姓每一个姓的人数还不多,有不少合姓只一个人,但姓合姓的人数肯定会迅速增多。
四、现代少数民族中的复姓与多字姓
我国有的民族习惯上没有姓,如: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傣、布朗。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接触后,他们中有部分人不久前或目前正在采用汉姓。只有18世纪由清政府自新疆迁移到黑龙江富裕县的那一小部分柯尔克孜族,早已将自己原来6个部落名改为汉姓。
另有19个民族在上千年或几百年前已使用汉姓。他们是:朝鲜、回、壮、布依、土家、侗、白、瑶、羌、畲、水、东乡、京、撒拉、保安、仡佬、仫佬、毛南、苗。其中有的民族目前使用的一部分汉姓还可以与其古代的部落名或氏族名联系起来,但一般人多半已不知道这些情况。俄罗斯族则至今基本上仍使用自己原有的姓氏。
有27个少数民族,100年以前才逐渐普遍地使用汉姓,同时还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本民族的姓。他们是:满、蒙古、彝、藏、黎、景颇、门巴、珞巴、独龙、傈僳、普米、裕固、土、锡伯、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纳西、基诺、阿昌、佤、德昂、高山、哈尼、拉祜、怒。
少数民族原有姓氏的平均人口数都相当少。例 如,在本世纪初只有100多万人口的满族,当时曾有1000多个姓,平均每个姓1000多人;独龙族在五六十年代不到4000人,却有54个姓,平均每姓只有几十人。所以少数民族在本世纪内还使用的姓氏总数是相当可观的,超过汉族在本世纪内使用的姓。
满族直至本世纪初还普遍使用自己的姓,而现在只有少数姓氏,如爱新觉罗、富察等,尚有少数人在继续使用。蒙古族在其聚居区,至今相当普遍地使用本民族的姓,但与外界交往多的蒙古族人,往往采用了汉姓,或者只用名字的汉译,少数人用原有姓氏的汉译。上述27个民族原有的姓氏,在藏族、门巴族中是房名、寨名、庄园名、氏族名,独龙族中称“尼勒”(氏族)、“克恩”(血缘性村落);达斡尔、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称“哈拉”,下分“莫昆”(即分支、小 姓);裕固族中是部落名,下分户族(“的斤”);景颇族称“波桑”,下分“亭郭明”(小姓);纳西族的姓一般又称为家名;基诺族的一般称族姓;黎族称氏族、胞族(“锅”);怒族称“起”、“克恩”;傈僳族称“初俄”;哈尼族中称“枯”、“阿查”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姓,这些 姓也和汉族中姓的来源一样,有的来自居住地,有的来自祖先名字,有的来自职业名称,有的来自图腾,有的则来自祖先的某些特征,等等。
少数民族自己原有的姓氏,大部分是由两个以上音节组成的,所以这些姓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姓与多字姓。
目前,少数民族自己原有的复姓与多字姓仍在迅速地单姓化。最常见的是根据原姓的意义,译成汉字,或取谐音的汉字,如彝族姓“阿奴”,原义是“猴”,汉姓是侯;或取原姓中第一个音,以同音的汉族单姓为姓,如独龙族姓“孔当”,原义是“大坪子”,汉姓是孔。
十分遗憾的是,对少数民族(尤其是黎、德昂、 土、基诺、傈僳、纳西、藏、门巴、彝等民族)原有的姓氏,研究得很不够。而且,至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将我国现在多民族的原有姓氏都收录的姓氏辞典。
研究少数民族原有姓氏的困难之一是由于不少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姓氏缺乏文字记载,全凭口传,于是,由于同一民族内有不同的方言或译法的不同,有时一个姓可以有不同的汉译,有时不同的姓却有相同的汉译。此外,有的少数民族的姓不如汉族的姓那么稳定,他们可以分姓,即一个姓人口多了,便再分成几个小姓;也可以变,一个人的姓可因他加入了另一氏族而改成该氏族的姓。
加强对现代少数民族原有姓氏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再过二三十年,少数民族中知道他们自己原有姓氏的人就更少了,研究也就更困难了。
▲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
消息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南丽江
正文|《寻根》 杜若甫
制图|山西日报新媒体
视频|我们视频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山西古代壁画
|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错金鸟篆铜戈
. 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