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陕西行| 走进西安市高新区草堂街· 圭峰定慧法师传法碑_草堂_柳公权_禅师

草堂寺位于高新区草堂街办,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的祖庭、第一座国立佛经译场,在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

创立一千多年来,草堂寺几经兴衰,唐穆宗长庆年间,草堂寺进入最兴盛的时期,宗密禅师驻锡草堂寺,大振宗风,中兴草堂。大和二年(828),唐文宗征宗密入宫中讲经,赐紫方袍,相国裴休与朝野之士多受其教。后世尊密宗禅师为华严五祖之一。

草堂寺内现存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于唐大中九年(855)立石,裴休撰文并书,柳公权篆额,邵建初刻字。碑高320厘米,宽103厘米,厚23厘米,碑首饰高浮雕蛟龙,螭首四体相交,圭形碑额,龟型碑座,正面碑文36行,满行65字,记载了密宗禅师的生平,陈述其佛学思想历程和传法道行。碑文整饬,笔笔谨严,清劲潇洒,结构精密,书写风格是典型的唐楷,笔意在欧柳之间,笔力森严精谨,堪称唐碑珍品。

展开全文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上至帝王大臣,下到普通文士,皆能诗善书。楷书和草书代表了唐代书法的重要成就,尤其是楷书,为后世立则,泽被深远,裴休和柳公权当为其中翘楚。

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内济源人,历任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修撰、尚书郎、中书舍人、江西观察使、礼部侍郎知贡举、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大中六年以礼部尚书进同平章事(宰相)。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以楷书著称,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圭峰碑,既是记载密宗禅师生平和草堂寺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裴休和高僧交往的见证,是其杰出书艺的一次展现,具有极高的历史、书法艺术价值,对研究唐代语言文字,以及当时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史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裴休书迹仅存《圭峰定慧禅师碑》,更显弥足珍贵,历代名家对此碑都有题咏置评,欧阳修评价说“其字法世所重”。北宋米芾《海岳名言》评:“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金代赵秉文曾作《游草堂寺诗》曰:“下马来寻题壁字,拂尘先读草堂碑。平生最爱圭峰志,惟有裴公无愧辞。”

1979年9月4日,国家文物局将《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书法艺术名碑,文物专家鉴定其为国家一级文物。

由戒生定,固定发慧。这个坐落在西安高新区草堂寺内的书法艺术名碑,是历史,也是见证,是书法史上的经典杰作,也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典范。(杨金玮)

[责任编辑:梁纪委]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