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才疏”的西北王胡宗南,“川西决战”五天丢光六个兵团_兵团_部队_嫡系

1949年5月,在我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猛烈打击下,曾经的“西北王”胡宗南不得不放弃西安逃往汉中,结束了他在西北12年的统治。随着第二野战军从川东南杀入川渝,蒋介石又命令胡宗南放弃川北防线,向成都平原收缩。此时胡宗南仅剩下了三个兵团(第5、第7、第18)15万余人,在成都地区还有重建部队和四川地方武装17万人。

胡宗南的部队是以蒋介石嫡系第1军发展起来了,在人民解放军横扫大江南北之后,这支部队成为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支王牌军”,为了挽救胡宗南残部和建立“反攻基地”,蒋介石从重庆逃到成都后,立即任命胡宗南为“代理西南军政公署代理长官”,并炮制出一个所谓的“川西决战计划”。

所谓的“川西决战”其实就是一个幌子,其核心战术是以17万杂七杂八的部队缠住解放军,掩护胡宗南的人马退往西康,到了这步田地,蒋介石仍然不忘牺牲杂牌保存嫡系的一贯作风。部署完作战方案和人事调整,蒋氏父子立即逃离成都飞往湾湾,期间四川军阀刘文辉、邓锡侯宣布起义。

此时国民党军队在四川西部还有六个兵团约30万人马,即胡部嫡系李文第5兵团(含第1军)、裴昌会第7兵团、李振第18兵团,另有宋希濂的残部陈克非第20兵团,以及重建的罗广文第15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12月22日,胡宗南以代理长官的名义召开军事会议,对所谓的川西决战进行部署。

展开全文

作战计划的要旨,是以非嫡系的罗广文第15兵团、陈克非第20兵团乘虚进攻我军后方(重庆方向),企图吸引二野主力回援以缓解压力。另以其他四个兵团置于成都地区,扬言要首先击破从川北而来的解放军一野第18兵团。各兵团司令也不是傻子,一眼就看穿了胡宗南用杂牌做炮灰掩护嫡系跑路的伎俩,但人在屋檐下,没人敢吱声。

然而就在军事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12月23日,胡宗南匆匆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第5兵团司令李文代署,他自己带上随从竟然坐着飞机跑了!他的借口是要去西昌预做准备一下,其实飞机目的地是海南三亚,什么川西决战呢?什么统一指挥呢?通通抛在九霄云外。

由于胡宗南的临阵脱逃,剩下的30万国军登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下,国军各部开始了争先恐后的“起义浪潮”。最先在金堂宣布起义的是第16兵团副司令董宋衍,兵团司令孙元良扔下部队坐飞机逃跑(果然名不虚传),这也是四川境内国军残部土崩瓦解的开始。

就在胡宗南逃跑的第二天,摆明了被他当炮灰使用的第15兵团、第20兵团在郫县起义(那里的豆瓣酱好像很有名)。再隔一天的12月25日,原胡宗南参谋长裴昌会率第7兵团在德阳起义,12月27日,驻成都的第18兵团司令官李振也派代表与解放军接洽起义。

几乎是一夜之间,国军六个兵团当中有五个都放下了武器。唯一试图夺路而逃的是以胡宗南第1军为基干组成的第5兵团,司令官李文率部向西逃窜,终被二野第12军拦截包围。至12月28日,走投无路的李文命令部队放下武器投降,“西北王”胡宗南的军事老本至此灰飞烟灭。

也就是说,在胡宗南放弃部队只身跑路后仅仅五天时间,他指挥下的30万人马几乎全部被消灭,创造了一个损失部队速度的奇迹。这波操作的后果不仅让胡宗南自己目瞪口呆,远在台北的蒋介石也气得喘不过气来。

胡宗南认为部队已经丢光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再逃湾湾,顾祝同好说歹说才把他劝回西昌。1950年3月26日解放军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再来一波操作,将残部指挥权交给参谋长罗列,自己又悄悄飞逃湾湾,这份急着逃跑的执着心态,也是没谁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