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在西班牙街头被疯抢,老外坦言:我们的饮食文化已被摧毁,为什么世界90%的银耳产自古田?_银耳_古田_煎饼

近日,一位中国摊主在西班牙卖糖葫芦的视频火爆网络,万万没想到在中国如此常见的一种美食,走出国门后居然如此受欢迎,摊位的生意异常火爆,一根糖葫芦的价格卖30元人民币还被哄抢一空。摊主一天的收入差不多是800欧元,也就是5900元人民币。这收入简直是羡煞旁人。

很多人不知道,在我们身边一种常见的美食可能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中,而糖葫芦就是其中一种,在糖葫芦之前,同样走出国门的是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是山东和天津一带的一种美食,也同样被列入了非遗名单,但是比起在西班牙街头的糖葫芦更加火爆。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德国柏林等等很多城市街头,都可以看到煎饼果子的店铺。而且还都是一线城市,

虽然我们的街头经常看到肯德基这样的外国快餐,但想想外国街头也有煎饼果子的存在,心理平衡了许多,万万没想到,与汉堡产生贸易对冲的居然是煎饼果子。就连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尝到之后也对它赞不绝口。

当时老外学做煎饼果子时也是异常的坎坷,对于摊煎饼的力度和火候很难掌握,摊出的煎饼也是厚薄不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特地跟当地人取经,经过自己的一番探索之后才能完全掌握这其中的技巧,攻克了这个摊煎饼的技术难关,这种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还得我们亲自上手指导啊。

展开全文

在我们中国,煎饼果子里夹的通常是鸡柳,火腿肠,鸡蛋,土豆丝等等,但是流入国外后,尤其是在意大利,煎饼果子被外国人玩出了新花样,出现了一种意大利正宗的煎饼果子,番茄,奶酪,火腿香肠,橄榄等等这样的配料,如果里边出现其他的东西,那么就会被看做不是意大利正宗的煎饼果子。

不过这种卡脖子技术最好不要教予韩国人,煎饼果子最好也别出现在韩国街头,不然不出几年,煎饼果子又要被韩国叫嚣着是他们的了。

中华美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饮食文化的底蕴和独特正在一步步的摧毁者外国人的饮食文化,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是有一些禁忌存在的,比如鸡爪,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种让人恶心的食物,但随着中国饮食在国外不断走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逐步的试着放下自己的成见,对这种中国料理试着品尝。

从开始的排斥,到被诱惑着品尝,最后陷入这种美味之中无法自拔,什么饮食禁忌都已经不重要了,满足自己的味蕾才是最重要的事。尤其是对于喝酒人士,下酒菜那是必备的,在我们这里,随着我们饮食文化的入侵。外国人餐桌上的下酒菜也逐步的中国化,就比如猪蹄儿和猪耳朵,要是放在以前,猪蹄和鸡爪一样都会是被划定为不卫生的存在,而猪耳朵呢,没什么肉,在国外都是被丢掉的,

反观现在呢,随着我们饮食文化的风靡,很多人对这两种食物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卤煮出来的猪蹄和猪耳朵彻底的征服了他们的胃口。不知道有没有大胆尝试的外国人,摆上烤猪蹄和猪耳朵,然后给自己开瓶他们的当地酒,我想这样又会刷新他们的认知。

以前外国人之所以排斥,那是他们没有我们这样悠久的饮食文化,如此多变的烹饪方式,而中华美食的出现彻底为他们打开了这扇大门。希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触到我们的中华美食,中国的文化,等哪天把臭豆腐也推广出去,那他们饮食文化也就彻底崩塌了。

“小菌花 大产业”。古田县是全球人工袋料袋栽银耳的发源地,是国内最大的银耳商品化生产基地,产量占世界银耳总产量的 90%以上,形成“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被业界认为“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古田”,古田银耳已经享誉海内外。

/ 福建县域地图 /

一说到古田,可能大家想到的是古田会议的所在地——古田镇,它位于福建龙岩市上杭县。但是这里说的古田,是福建宁德市的古田县,大家不要搞混了。

清以前,银耳是一种野生菌类。深山老林中的青冈栎等阔叶树,受自然界微生物的腐蚀,死亡后遇到适宜的气温和湿度,只要这些朽木上藏有白木耳菌种,便会冒出一朵朵白花,这就是银耳。由于是看天吃饭,产量极少,野生银耳自然十分稀贵。

/ 皇室的美味,百姓的燕窝 /

银耳生长对自然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民间有“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之说。古田,闽越胜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翠屏湖,福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最大蓄水量6亿多立方米,水域面积37.1平方公里。其中福建第一大河闽江和敖江穿境而过,地形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为银耳培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 /

其独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古田早在千年前就与银耳结下渊源。据记载,早在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9年),古田境内就有人从事菌类的人工栽培,并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用椴木种植银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 椴木种植银耳/

老一代古田人本着不断创新、保护环境、使银耳平民化的理念,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古田人姚淑先首先发明了用阔叶林的枝丫加工成木屑瓶栽银耳的技术,使银耳生产第一次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银耳袋植银耳/

1978年,古田县农民戴维浩首创了银耳袋栽技术,促进了银耳的大批量生产。

1983年,以陈华贵、姚淑先等为代表的古田耳农,利用棉籽壳试种银耳并取得成功,使银耳生产摆脱了菌林矛盾,为银耳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不仅节约了大量木材,而且单位产量还提高30%。

/ 棉籽壳,也称棉皮,是棉籽经过剥壳机分离后剩下的外壳/

20世纪90年代,古田广泛推广工厂化生产,建立银耳生产专用房,实行工厂化管理、无公害化种植。目前古田年均栽培银耳2.35亿袋,产量产值占到古田食用菌的43%左右。

如今以银耳为代表的古田食用菌产业拥有从原辅材料到科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机械设备、技术推广及其它各个环节的专业队伍体系,拥有全国唯一的专业食用菌批发市场。

同时建设食用菌深加工园区、标准化食用菌产业园区等产业基地,形成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科研一体化产业格局。

全县43万人中有20多万人从事食用菌生产活动,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科技实力最强,营销网络最广的食用菌生产大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食用菌之都”、“银耳之乡”。综合自地理520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