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鲁北的日子
何郝炬
何郝炬(1922.5—2023.1)
全面抗日战争8年,我有5年时间是在鲁北度过的。有的同志曾开玩笑地对我说:“批准你加入山东籍!”的确,在那个年代里,我已经加入山东籍了。山东算得上我的另一个故乡。
我于1940年岁末入鲁,那时正值百团大战后不久,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出了以张晔同志为团长的党的巡视团,到津南鲁北(即冀鲁边)地区巡视并帮助工作,全团5个人在凛冽秋风里,出太行,过平汉;跨津浦,渡运河,隆冬时才到达边区。我先后被派到德平县委和二地委检查并帮助工作,之后,通知我留在边区工作,并于1941年9月到二地委接替杜子孚同志任地委书记、分区政委。直到1946年初解放德州城,,我都在鲁北这块土地上,和地方党的同志们在一起,和主力军、地方武装的同志们在一起,和鲁北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在一起,坚持对敌斗争,直到胜利。艰险的岁月,生动的往事,使人难忘。
二分区是平原游击区,距大城市和津浦线较近,区内敌伪据点林立,大部分地区过去又没有党的活动,坚持斗争确有很大困难。能够坚持下去,直到胜利,主要是依靠群众。而那些依附敌人、鱼肉乡里的汉奸、恶霸,则给以坚决镇压和打击,振奋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发扬民族和阶级的觉悟。尽管斗争异常残酷,也蒙受了巨大损失和牺牲,但广大群众始终和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民主政权站在一起。我们的活动,随时得到群众掩护和隐蔽。在那样艰苦环境中,我们的工作和活动,主要就是坚持抗日的旗帜,使人们知道共产党、八路军的旗子没有倒,这地方还是中国的,人们也就有了抗战的依靠。
我刚来分区时,这儿已经形成了彼此互不联系的小块游击区,环绕临邑县城(这是当时敌伪在鲁北的腹心据点),南有齐(河)、济(阳)、临(邑)边境一片,西有平(原)、禹城、律浦路北一片,北有陵县东部和临邑城北一片,东北有商(河)、德(平)、临邑)、陵(县)边境一片。这几片游击区,除德平县境为国民党保安五旅曹振东盘踞,我们未能建立政权外(只有党的组织和靳兴侯、李玉池同志率领的地方武装的活动),德县、陵县、平原、禹城、临邑、齐河、济阳等县,都建立了抗日政权,但在敌伪扫荡、封锁、蚕食之下,各个游击区经常能活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个。各小块之间都被敌据点、岗楼、公路、鸿沟所割断,全靠夜间行动和联系。部队经常是夜晚从一个游击区跳到另一个游击区,如从德县边临镇以南跳入平原马腰务以北,或从临邑东北宿安附近跳入夏口以南,一宿行军六七十里,有时宿后,拂晓即碰上战斗,又连续行军转移。在地方坚持的县区干部和游击队,有时一宿转移两三次,即日落时到一个村庄,入夜转另一村庄睡觉,拂晓再到另一地隐藏起来。在敌情严重的时刻,冬天夜晚披一件老羊皮皮袄,在漫洼地露宿。斗争最困难的1942、1943年,在游击区范围内平均八九个村庄就有敌伪一个据点或岗楼。为防止敌人白天搜索扫荡,我们常常在拂晓时转移到敌人据点附近,甚至在据点所在屯庄老百姓家里,依靠群众掩护,那时管这叫做“灯下黑”。
展开全文
从“五一“大扫荡到拉网合围
二分区是冀鲁边开辟的游击根据地,虽然其斗争没有边区中的一、三分区的宁津、乐陵、庆云、盐山等地那样残酷,但是我们也同敌人进行过多次激烈战斗,全分区军民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39年春发生在陵县的大宗家战斗,1940年平原的马腰务战斗,1941年进军惠民的几次战斗等(原鲁北支队司令杨忠同志在此战中牺牲)。1942年到1943年中,日寇在华北搞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搞“真渤特别行政区”,实行铁壁合围,拉网战术和“三光”政策。首先是在一分区,在冀中进行“五一”大扫荡,后发展到二、三分区。斗争十分残酷,如1943年初临邑城南王家楼子战斗,敌人采用拉网战术,二分区部队受到重大损失,副司令员徐尚武牺牲,整个二分区环境进一步恶化。主力部队由以营为单位活动,化为小分队或连为单位活动,分区司令部电台也临时由我带着设在陵县五区村里,白天隐藏,夜里工作。
当时坚持斗争的有力条件:一是有了几片隐蔽根据地,特别是陵县三、四、五区和平原五区一带,党的工作有基础,群众觉悟很高,使我们部队和地方的活动能得到帮助和掩护。陵县东部原“十八团”地区,八路军在斗争中和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这个地区的环境尽管最先恶化,但干部、武装、党的组织力量保存得最好,包括象三河、前后高、南许家和于信二庄、朱二歪家、赵马拉家、谷家二庄等村庄,都是坚持斗争的战斗堡垒。其他几片也都有这样一些村庄,这就极大支持了全区的对敌斗争。二是1942年9月1日,党中央发出了“九一决定(即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决定),把二分区的主力部队和地方党政军民的力量统一起来,由龙书金、曾旭清同志率领的主力十七团,和由徐尚武与我率领的地方军分区合并,实行一元化领导,龙书金任司令员,曾旭清任地委书记、分区政委,我为副书记、副政委,这就有力地集中了力量,连续战斗,坚持斗争。当与敌伪进行殊死斗争的时刻,区党委传达了北方局关于隐蔽分散坚持斗争的指示,以及一年打败希特勒、两年打败日寇的口号,全区军民感到更有胜利信心。为适应斗争环境需要,在组织形式上作了调整和改变,合并平原、禹城为一个县,齐河、济阳为一个县,全区保留德县、陵县、平禹、齐济四个县政权、武装和临(邑)北工委及办事处(政权),并在曹振东部投敌以后,我们又建立德平政权。主力部队3个营也改为3个地区队,分别在齐(河)济(阳)、德陵和平禹地区坚持斗争,这样就更好地支持了地方政权的武装斗争,鼓舞了群众的信心。老部队和我们在一起,大家感到更有了依靠,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不管日寇如何残酷进攻和镇压,中国人民是能够坚特抗战直到最后胜利的。
在鲁北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有不少同志、不少人民在这场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仅从“五一”大扫荡到拉网合围短短一段时间,就有徐尚武、李明生、杨洪恩等许多同志英勇牺牲。在“五一”大扫荡前,就牺牲了坚持陵县斗争的吴匡五、李青云等同志,在以后开辟三边(商、济、惠)县和解放临邑城战斗中,又有丁润生、戴豪庭、李恒泉同志先后牺牲,特别是王家楼子战斗中,分区一连在敌人四面合围下,个个奋不顾身,全连除12名战士冲出重围,其他同志坚守战壕,同敌人拼搏,最后英勇捐躯。有的同志尽管活下来了,但经历的真是传奇式的遭遇。例如德县八区区长张博同志,率区中队遭敌人袭击,受伤倒地,敌人连打他几枪,但均未命中,他暗抹鲜血于脸上,匍卧于血泊中,敌人走后,他爬起来集合战士继续坚持斗争。陵县民政科长王诚斋同志被敌伪捕去,反缚双手,在夜晚时推出村外活埋,时值夏天,他的小褂未扣纽扣,胸部袒露在外,加之捆手绳子又较松,他趁出村昏黑时,连绳子和小褂一起从背上溜脱,跳入道沟,以惊人速度逃脱敌人魔爪。陵县县委丁学凤同志被敌人包围在村里,因他身材矮小,在群众掩护下,装作一个小孩应付脱险。在那艰苦的战争年月,为了坚持对敌斗争,鲁北人民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
抗日,抗灾双管齐下
从1942年到1943年,是鲁北抗战最艰苦、最残酷的时候,敌伪向我中心地带频繁扫荡,盘踞鲁北中心临邑县城的敌伪军何狗子(何凤歧)等部的活动也极其猖狂。我抗日部队受到损失,人民群众受到摧残,也损失了不少干部,游击根据地受到蚕食,活动范围一度缩小。即在此时,地委确定由我去区党委汇报和请示,那时区党委、军区在三分区新海(黄骅县)小山一带活动,要翻过几道封锁线,经过几个游击区才能到达。我们小部队每过一地,总是碰见敌伪扫荡刚过去,或我过去后,敌伪即来扫荡。到达小山时,问清区党委驻在海边几里路以外的一个小海岛——南王子。刚到不久,即发现敌伪大队已到小山海边,我们随区党委机关乘木船在海中漂流数日,敌伪走后始回原地,随后带回指示,经地委讨论,确定进一步分散隐蔽,重新合并组建地方党政组织,发动群众,坚持斗争。此时,部队分散为十人的小型武装活动,地方干部经常是一宿挪几个地方。
这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鲁北地区遭受大旱和蝗灾,陵县中心地区基本是“籽粒不归”,抗战军民遭到更大困难。另一个是,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暗害副司令员黄骅等同志后叛变投敌,又给全边区的对敌斗争造成更大困难,广大军民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在困难面前,人民群众仍然鼓励和支持我们,他们说:“共产党、八路军和我们一起同生死、共患难,我们永远忘不了。顽固派反共,我们不答应。”就在敌人据点的村庄,群众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干部们进行隐蔽活动。被争取过来的伪军也给我们送信、送子弹。分散隐蔽的武装活动,扎在群众中的根更深,更坚实了。到了青纱帐起来活动更有利了。
由于灾荒严重,秋后部分群众被迫跑到蚌埠一带逃荒。为解决人民最低的口粮需要,党和政府在武装掩护下,深入齐河、济阳敌占区征派公粮,发动群众穿过商(河)临(邑)公路和封锁沟,把粮食运回陵县,发给灾区群众,每人每天老秤5两(地方武装干部每人也只有8两),这个措施更加强了党、政、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了对敌斗争。可是,群众得到这样一点点口粮还要防止日、伪军来抢掠。那时陵县敌据点罗院、林子街、郑家寨的敌伪军常常跑到附近老百姓家里搜抢粮食,老百姓白天不敢点火冒烟,晚上偷偷做糠饼吃,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到春节前后,据点里的敌伪军由于饥饿熬不下去,被迫陆续跑掉了。这时部队活动也逐渐集中起来,冀鲁边军区也和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加强了领导,形势迅速地发生了转折。
三个“五”!不,是四个“五"!
二分区先后建立过十个县的抗日政权和地方武装(县大队、区中队)坚持抗战,同敌伪针锋相对斗争激烈。在群众当中,县长的名声可以说是闻名遐迩,在敌人当中更是威震敌胆。济南的敌伪报纸就经常刊登徐尚武、李聚五等人的活动,吹嘘自己如何多次打击所谓的某某“匪”部,结果是越打击,我们活动越活跃,使敌人很伤脑筋。当时,我们的县长当中,有3位同志的名字都有“五”字(吴匡五、李聚五、王权五),实际上还应加上一个同音的“武”字,即徐尚武同志,算是四个“五”了。这几个同志都是小知识分子出身,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抱着为革命为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为鲁北人民斗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他们的英勇战斗,在抗日军民中都有相当影响,在敌人那边也颇有些声威。
吴匡五同志是陵县县长,青年从戎,参加革命。他本来是小知识分子,不懂军事,不会打仗,但党决定他当县长,率领县武装和敌人周旋。领导上嘱咐他不会打仗可以学,为了革命需要,一定要在队伍面前表现出冷静沉着,经得起考验。他真正这样做了,在最艰苦时刻,大部队不能在陵县活动了,他以极大的毅力、胆量,率领小武装始终在县境内坚持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高尚品质和英勇精神。1941年冬天,我几次和他一同入陵县、临邑地区活动,最后一次在临邑城北苏家庙遭敌人袭击,他身先士卒,带队冲出,重伤牺牲,年仅20岁。
徐尚武同志,原为临邑县长。临邑是当时二分区的腹心部分,斗争最尖锐、残酷。徐尚武同志率领地方武装经常围绕临邑县城,神出鬼没地展开游击活动,打击镇压敌伪势力,在鲁北影响很大。敌人把杨忠、徐尚武两部作为鲁北主要的抗日武装相提并论。汉奸、反革命称呼他为徐阎王,对他相当害怕。徐尚武同志也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全面抗战开始以后,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积极参与领导了武装斗争,发挥了他作为临邑抗日政府县长的作用。他领导下的游击队长路有水同志出没在敌人心脏里,抗日除奸,威名远震,妇孺皆知。人们说,汉奸何狗子,怕的是徐尚武、路虎子。1941年成立地方军分区,他担任分区司令员,合并以后为副司令员,不幸在1943王家楼子战斗中牺牲。
李聚五同志,是一个在齐河有一定地位的爱国知识分子。全面抗战一开始,他即毅然走上抗战道路,跟随共产党在冀鲁边区坚持武装斗争,担任鲁北支队参谋长。1941年,在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他主动地负起开辟齐河、济阳地区的任务,出任齐河县长。他依靠他在本地人民中的广泛联系,迅速打开了齐河北部的局面,成为鲁北一个新隐蔽根据地,对二分区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是与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好同志。他曾多次要求加入共产党,但不幸在1946年4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最后还有王权五同志,全面抗战以前,他是商河县的一位小学校长。日寇侵占鲁北后,他投笔从戎,参加抗战,作为商河和三边(商、济、惠)县的抗日县长,不少同志作为他的同学、同事、学生和乡里青年,在他发动下,长期在本地坚持斗争,直到解放商河,取得抗战胜利。
回忆当时斗争仍然历历在目,前年得到他的来信,我曾写了一首词赠他,其中有几句,摘录如下,作为收尾:“歌离黍,书生壮志卫乡土,声威百里称三五,洛北烟云,八载风和雨”。
(此文载2008年12月中共临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印的《红色记忆》一书)
扩展阅读
何郝炬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我省党的杰出领导干部,中共十三大代表,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原书记何郝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20日21时32分在成都逝世,享年100岁。
何郝炬,男,1922年5月出生,汉族,四川成都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至1949年5月,在西北青训班、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主动要求去敌后开展工作,先后任山西夏县、翼城中心县委青委书记、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北局冀鲁边巡视团巡视员,冀鲁边(渤海)三地委组织部长,二地委书记、副书记,山东支前委副部长,渤海支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豫皖苏边区党委民运部副部长,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1949年5月至1958年5月,先后任南京市委城市工作科科长,二野后勤运输部长,重庆军管会航运部长,长江航运局副局长兼重庆分局局长,建工部西南建工局局长;1958年5月至1977年11月,先后任四川省建委副主任、主任,省计委副主任,建设厅厅长,建工部西南建管局党委书记,西南指挥部指挥长,建工部副部长,省计委副主任、主任;1977年11月至1985年4月,先后任省革委副主任,省委常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书记、副书记、常委)、副省长;1985年5月至1993年2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4年12月离职休养。
何郝炬同志对共产主义理想忠贞不渝,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何郝炬同志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参与鲁北地区抗日军民同日军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长期在经济战线担任领导职务,经验丰富,办法多,熟悉经济政策和我省经济发展情况。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敢于攻坚克难,积极稳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狠抓进口的三套大型化工装置的投产,为四川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在担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期间,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代表和群众,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行使法定职权,在地方立法、执法检查监督、决定重大事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及省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何郝炬同志离休后,仍心系党和国家的建设,时刻不忘党的恩情,积极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做了大量工作。他担任了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第一轮《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主要成员,为第一轮《四川省志》62卷79册的终审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怀对四川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继续负责终审《岷峨诗稿》季刊,负责编辑《当代四川简史》丛书,坚持通读审阅并推动出版。他在担任四川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期间,为四川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作出无私奉献。
何郝炬同志一生坚守初心,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他一生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襟怀坦荡,对家人严格要求,对同志关心爱护,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他一生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展现出共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优秀品质。
我们沉痛悼念何郝炬同志,就要化悲痛为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四川日报》2023年1月23日第2版)
来源:《红色记忆》(中共临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印)
作者:何郝炬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