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海上马车夫荷兰兴衰历史_荷兰_西班牙_东印度公司

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小国,一眼望去满地的郁金香,和飘转着的风车。但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普通城市,最高海拔321米,最低处为-6.7米。全国40%的国土在海平面以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海平面接近一半国土的国家,却在三百年前成为了世界上最富饶的经济中心。十七世纪时,它的势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最终成为世界霸主。这个国家就是荷兰,江湖代号海上马车夫。然而荷兰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世界霸主的呢?

荷兰原本只是尼德兰的一个省,尼德兰革命之后,荷兰推翻了西班牙的统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荷兰资产阶级掌权的好处在于,他们将竭尽所能地发展贸易,而这正是荷兰争夺海上霸主地位的最重要政治先决条件。但是,在谈到荷兰伟大的商业贸易之前,我们通常会讲一个关于荷兰的航海探险故事。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垄断了通往东方的香料贸易,使得其他欧洲人很难在香料贸易中分一杯羹。

荷兰人开始了艰苦而卓越的探险之旅,目的是直接前往东印度群岛进行香料贸易。一五九四年至一五九七年间,一位荷兰探险家巴伦支曾三次穿越北冰洋,以探索一条从北方通往中国与印度的航线。巴伦支曾经路过北极圈内的新地岛,却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无奈之下,巴伦支船长只能与十七名荷兰水手一起度过漫长的冬季,巴伦支与水手们搭起木棚,为过冬而进行决斗。为了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保持体温,他们把甲板拆下来做燃料。

然而,陋室中央剩下的篝火根本无法抵挡北极的严寒,衣服的后背都被冻住了。他们只能把手指伸进嘴里取暖,但手指一伸出来,立刻就被冻成了冰棍。更可怕的是,他们的食物储备很快就会耗尽,他们必须设法杀死北极熊和海象,以此来冲击。然而,当一群饥肠辘辘的人想要猎杀这些野兽的时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就死了八个人。但是荷兰商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对委托给他们的货物一丝一毫也不懂。虽然这些货物里有衣服和药品,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是怎么熬过这个冬天的,但是北极的春天终于来了。尽管天气依然寒冷,但船员们的体力已经恢复了不少,为了逃命,他们已经修好了两艘救生艇。

展开全文

一五九七年六月,这些生还者在抵达新地岛南端时与俄罗斯人相遇,幸免于难。这些人回到荷兰后,几乎是完好无损地把货物送到了客户那里。然而,巴伦支却在返回荷兰的途中不幸去世。一八七一年,挪威渔夫在巴伦支死去将近三个世纪之后,在新地岛发现了他的窝棚。棚屋早已被北极的暴风雨摧毁,只剩下罐子,锅,乐器。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巴伦支的日记中的一部分。日记描述了探险家们在冬天的艰难处境,而那些返回荷兰的幸存者就是这样说的。就这样,荷兰人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诚信,创造出了一条传世的商业法则。而在当时,这种做法对荷兰商人来说也是一种明显的优势,因为他们赢得了世界海上贸易市场。

再加上尼德兰革命的胜利,荷兰成了欧洲资产阶级、宗教迫害的外国商人、外国流亡者。荷兰政府允许他们到荷兰居住,于是大量的富商、工业家和犹太商人移民到了荷兰。这为荷兰商业贸易和海外探险事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有了最初的资金,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发展工业,那是不可能的。正如前面所说,荷兰国土面积太小,海平面以下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如果不是这样,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止了荷兰一些地区一天两次的潮汐,因此荷兰根本就没有发展工业的土壤。那么,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样,殖民征服了美洲和印度呢?这一条或许可行,但是现在时机未到,因为美洲和东方的巨大屏幕几乎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了。如果贸然去那里殖民,难免会和他们发生冲突。

赢了也就赢了,输了就亏大了。刚独立不久的荷兰很有可能再次落入西班牙手中。所以,聪明的荷兰政府将目光投向了航运和商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商业中心如威尼斯和米兰逐渐被葡萄牙里斯本、塞维利亚、尼德兰、安特卫普、英国伦敦所取代。这些新兴的商业城市离大西洋很近,航运和商业的繁荣是空前的,而荷兰又恰好拥有一条海上航线。

除了位于北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的商业要道之外,荷兰还拥有欧洲大河如斯海尔,德河,马斯河以及莱茵河的入海口。此外,荷兰位于大西洋沿岸,这给荷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港口,面向大西洋。因此,荷兰乘着航运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为荷兰开拓国际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说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荷兰人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荷兰造船业了。荷兰造船业闻名于世,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并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俄国彼得大帝曾两度赴荷兰学习造船技术,并雇用一批船工,在俄国建立舰队。当时,欧洲各国向荷兰订购各种船只,直到17世纪末,仍有1/4的英国船只由荷兰建造。

到17世纪初,荷兰以人口不足两百万,占全欧商船吨位的五分之四,比英国多五倍、七倍于法国。先进的造船技术造就了庞大的海上贸易民族,也为荷兰的世界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但是仅仅依靠强大的造船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荷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就是西班牙,直到荷兰独立。然而,尼德兰革命推翻了它的老东家,西班牙国王封锁了它所有的港口,禁止荷兰商船进入西班牙。这样,即使你有多少船也无济于事。因此,荷兰人开始计划远航。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它需要大量的资金,荷兰的经济命脉已经被西班牙饿死了,它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资金呢?

荷兰人为了保护客户的货物,被冻死在了北极圈,这就是商人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信任。一六零二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度联合公司在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实行股份制,向全社会募款,全国六百五十万荷兰盾的股金,有的股东只有几十人,显然荷兰盾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股金。当时,平民们愿意向东印度公司投入少量资金,显然是看中东印度公司的信誉,东印度公司在获得数亿荷兰盾的利润后,按照最初的投入比例,他们已经拿到了一大笔分红。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这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厚道,但是东印度公司的信誉可不是靠宣传得来的。

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政府向东印度公司注资,相当于2.5万荷兰盾,只有一些国家可以拥有。这些权利包括该公司拥有自己的军队、建造军事设施、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货币等等,甚至还可以向世界宣战。这样一来,东印度公司就成了他自己的独立主权。他能像个国家一样运作,大大提高东丽都公司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一六零九年,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当这一新金融体系诞生之时,阿姆斯特丹迅速成为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心。东印度公司的股东在这里的股票交易所里,随时都可以将股票转换成现金。这种史无前例的金融系统不仅对荷兰商人有吸引力,而且对全世界的商人也有吸引力。

荷兰通过股票的形式在欧洲东印度以及美洲投资了超过3.4亿美元的外国债券。荷兰盾荷兰人持有大量英国国债,每年仅股息形式就超过两千五百万美元。荷兰盾由英国进入荷兰。每年还可以从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瑞典,德意志等国家获得超过5千万盾。当大量的商业货币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流通时,荷兰的经济血脉开始堵塞了。因此,一六零九年,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银行诞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这家银行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发明了一种我们现在称之为信用的东西,他只付给真币。

银行存款以政府信用作担保,只要存款仍在银行,便不能与其他用途相联系。银行的储备金很多,不存在无法支付的风险。这家银行成为十八世纪频发的财政危机中最值得信赖的机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不可思议的一幕。当荷兰舰队与西班牙舰队在海上厮杀的时候,西班牙贵族们仍然可以自由地进出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因为荷兰银行不仅能向盟友提供贷款,而且还能合法地向敌人贷款。所以,当欧洲各国的王室因为战争而陷入经济困境的时候,荷兰却一直保持着中立,这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新兴的金融和商业体系中,荷兰的各种经济体系相互联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同海外贸易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荷兰整个国家都卷入了海上贸易的潮流之中。荷兰船队就是靠着雄厚的资金,不仅扬帆起航,而且遍及世界各地。在东亚,它占据中国台湾并垄断日本对外贸易。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成为他的殖民地。在非洲,他们夺取了好望角这条新航线上的要塞——葡萄牙。在大洋洲,新西兰是以荷兰的一个省命名的。

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东印度公司在哈德逊河的入海口建造了今天美国纽约的新阿姆斯特丹。据学者统计,十七世纪头一二十年间,有二百五十艘船从欧洲开往东印度,其中有一半是荷兰的。在欧洲,荷兰还垄断了波罗的海,北海以及地中海的贸易。17世纪前半期,法国大部分的对外贸易是从西部贸易中获益的,而欧洲南北贸易则是由荷兰人控制的。17世纪前半期,世界各地的香料,尤其是东方的香料,多半是从荷兰运到西方国家去的。荷兰因其庞大的商队航行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波罗的海,因此人们称它为海上马车夫。作为海上马车夫,荷兰自然不希望其他海上势力威胁到他们在商业上的霸权,这一点毋庸置疑。当时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无疑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最先崛起。

于是,为了控制世界海上航运,垄断世界贸易,荷兰开始寻找替代葡萄牙、西班牙等海上霸主地位的方法。到了十七世纪初期,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各种矛盾,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这无疑为荷兰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在亚洲和南部非洲地区,荷兰几乎完全取代了葡萄牙的势力,西班牙舰队被荷兰一支接一支地击溃。尤其是一六三九年,荷兰舰队在英格兰当斯港横扫西班牙舰队,以重振昔日海上霸主地位,最终使荷兰成为海上第一强国。到17世纪中叶,荷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强国,在航海和世界贸易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它不仅瓦解了葡萄牙在东方的势力,还取代了西班牙的霸主地位,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势力之一。然而,盛世不会持续太久。历史周期告诉我们,当一个王朝或者帝国达到巅峰的时候,就意味着没落。

荷兰在繁荣的背后,同样充满了危机。荷兰的经

济繁荣建立在没有资源的转口贸易基础上,而荷兰则过分依赖对外贸易,这说明它的经济基础相当脆弱,但是似乎并不能责怪它。正如前面提到的,荷兰缺乏资源来发展工业,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虽然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它的经济基础却是脆弱的。当英、法等国陷入内乱的时候,荷兰的对外贸易还算稳定。一旦西欧国家走出混乱局面,采取高关税、高补贴本国企业、垄断企业荷兰等竞争对手,荷兰的优势立刻被削弱了。一六九七年,根据通过波罗的海门户海峡的记载,一六九七年,荷兰只有四条船通过这条海峡,到一七八一年,只有十一艘船。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荷兰企业的权力正在衰退,荷兰自傲的东印度企业的高额股息政策也无法维持下去。

董事们采取财务欺诈手段来维持收支平衡。为了维持高股息,股票价格保持高位,企业往往宁愿借三倍于国内的利息,也不想让国内的人知道公司缺钱。一八七○年以后,他实际上是一贫如洗。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荷兰在金融领域的伟大发明。当时荷兰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大量的资金和良好的信誉吸引着欧洲国家和王室向荷兰提供贷款。荷兰本来可以从这些贷款中获得巨额利息。但问题是,当欧洲国家陷入各种战争,导致经济陷入困境的时候,荷兰政府往往无法收回贷款。更糟的是,无论荷兰卷入了哪一场战争,都意味着他正在和自己的资本进行斗争。举个例子,如果荷兰对英法发动战争,那么两国都会立即停止支付利息,因为在这个时候,支付利息就意味着在经济上支持对手。因此,无论付出多大代价,荷兰都必须避免和任何国家开战。

但事实上,荷兰不仅没有避免和其他国家开战,反而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从一六五二年到一六七三年的三次英荷战争,一直到一七一三年西班牙王位战争的结束,荷兰都没有停止过战争。频繁的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军费,还损失了大量的利息,极大地损害了荷兰的整体繁荣,荷兰人失去了前辈们的禁令精神,靠着利息生活过得还算不错的荷兰人,开始贪图享乐,安于现状。对衰退的信号无动于衷,只要今天过得舒舒服服,明天怎样都无所谓,这样的精神状态,又怎么比得上生机勃勃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呢?在这种情况下,一九八五年荷兰的境况,简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公共债务增加到几乎无法支付利息。

最后,国家陷入混乱,一七九五年一月十八日,法国人入侵荷兰,荷兰的最后一位皇帝威廉五世逃往英国。几个星期后,荷兰共和国也不复存在了。新的巴达维亚共和国成为法国的附庸国,取代了荷兰共和国。荷兰虽然没落,但是极富创新精神的荷兰人开创了一套金融体系和商业规则,至今仍有影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