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众多著作,却有三大特殊癖好:专黑一名、专黑一辈、专黑一姓_盼盼_表哥_自己的

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被公认为当今武侠小说创作领域的最高峰。他喜欢将作品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或者依据一个历史事件而展开延伸,在作品的表达和情节的设计上,又有很多独辟蹊径的创新。

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往往交织着爱恨情仇,以及错综复杂的武林关系,初读时可能不知所云,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会给人以豁然洞开之感。有人评价说,读金庸的小说如同饮酒,初品时感受不深,但时间一久,便能给人以震撼之感。

一、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个书香门第。

查家藏书众多,金庸又天生喜欢读书,这也为他的日后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便出版了自己的书——《给投考初中者》。

读高中时,鉴于学校多次侵犯学生隐私,金庸又创作了一本讽刺训导主任的《阿丽丝漫游记》,遭到校方开除,不得不转学去了衢州中学。

从那以后,金庸意识到了文字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写作的决心。在之后的数年中,不管他身在何处,总是坚持阅读,坚持创作。

展开全文

1955年,金庸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从此金庸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中,创作出了十几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在这些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上千名各色各样的江湖儿女。他们或仗义、或不齿、或高大、或卑微,但又活生生地跃然纸上,或让人喜爱,或让人憎恨,或让人叹息。

正是这些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武侠江湖。

作为一名作家,在创作人物时,肯定会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这个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些金庸迷在通读了先生大作后,总结出一条规律:金庸先生的作品里,有一个姓氏、一个名字以及一个身份似乎不太受先生待见,只要作品里出现这个姓氏、这个名字或者这个身份的人物,大概率都是反面角色。

有人将这一现象总结成了一句话,那就是金庸“专黑一姓、专黑一名、专黑一辈”。

二、

根据网友的总结,金庸“专黑一姓”的这个“姓”,是排在百家姓第34位的“田姓”。

《笑傲江湖》里有一个名叫田伯光的反面人物,外号"万里独行"。此人虽然轻功卓越、刀法出众,但好色成性,是个玷污过数不清的姑娘、人人痛恨的采花大盗。

有一次,田伯光遇上了恒山派女弟子仪琳,见仪琳长得花容月貌,便生了歹心。幸亏令狐冲挺身而出,救下了仪琳,还通过近于赖皮的打赌,逼得田伯光认仪琳为师。

后来仪琳的父亲不戒和尚是个武功高强,但头脑有些拎不清的人,一开始他想让令狐冲娶仪琳,后来得知令狐冲爱的是任盈盈后,只得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令狐冲当上了恒山派掌门后,不戒和尚带着田伯光一起加入了恒山派。考虑到恒山派大多都是女弟子,怕田伯光狗改不了吃屎,索性一刀让田伯光做了真和尚,还给田伯光取了个法号叫"不可不戒"。

不过总体上来说,田伯光的下场还算是好的。虽然成了个“太监”,但毕竟保住了性命,而且还改恶从善,留在恒山当了一名名门正派的弟子,能够得以善终,也算是他的造化了。

相比田伯光,《雪山飞狐》中大反派、天龙门北宗掌门田归农,就是一个坏到家的人了。

从外表上看,田归农长得可谓一表人材,轩昂气宇。但此人却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暗地里坏事做尽。

为了得到苗人凤家的藏宝图,田归农勾引苗人凤的老婆南兰,让一直嫌苗人凤只知练武,不够温柔体贴的南兰抛夫弃女,随其私奔。

后来南兰终于发现田归农根本不爱自己,只是想得到苗家的藏宝图后,在郁郁中死去。田归农却投靠了朝廷,希望借助朝廷的力量对付苗人凤。

用计擒住苗人凤后,田归农用尽各种酷刑逼问苗人凤藏宝图的下落,但却始终无法如愿。后来苗人凤逃出牢笼,于一天深夜来到田家,当着田归农的面,从南兰留下的珠钗中取出那张藏宝图后,田归农懊恼不已,自杀而亡。

如果说田归农是个利欲熏心,心胸狭窄的人,那他的女儿田青文则可以用“心如蛇蝎”来形容。嫁给自己的师兄后,她又喜欢上了陶子安。

为了能与陶子安在一起,她居然忍心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最后这个恶毒的女人,也落到个被活活饿死的下场。

金庸先生为什么不喜欢“田”这个姓氏?先生生前从没有公开解释过。有网友猜测,金庸原姓查,而“查”这个姓氏源于姜氏。春秋时期,齐顷公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查邑(今山东济阳),其子孙便以“查”为姓,奉齐顷公为始祖。

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可能是这个原因,让同出于姜氏的金庸先生对田姓产生了反感,所以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忘“黑”田姓一把,替老祖宗出口恶气。至于到底是不是这样,可能只有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三、

网友们总结出来的金庸先生在作品中喜欢“黑”的一个名字,名叫“天德”。

“天德”这个名字,源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一句。

根据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的解释,“天之在我者德也“,天德就是人类生命的真谛,是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质方式,营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系统,应该说是一个极为高大上的名字。配得上这个名字的人,一定都是道德高尚的贤人。

但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叫“天德”这个名字的人,却尽做些无德之事,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吴天德,便是一个仗势欺人、欺压弱势的军官,最后被令狐冲扒光了衣服,捆在树上,好好地教训了一番。

吴天德虽然仗势欺人,但毕竟作恶不深,和《射雕英雄传》中的段天德比起来,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段天德本来是南宋的军官,但见金国势大,于是投靠了金国,当起了汉奸。

为了邀功,他居然带着金国六王子完颜洪烈前往牛家村,捉拿忠良之后杨铁心和郭啸天两家人,最终导致郭靖的父亲郭啸天被杀,郭靖的母亲李萍,也被他抓到蒙古草原,险些让肚中的郭靖夭折。

令人可气的是,段天德平日里还喜欢把“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原著中有这么一段话:“那军官怒气更炽,鞭子如雨而下,叫道:‘老爷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段名天德,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天德。记住了吗?你到阎王老子那里去告状吧!’"

这个段天德最终也没有落到好下场,在归云庄被杨康一掌打死。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

金庸先生显然是看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的,因为在给这两个“天德”取名字时,他巧妙地让两人一个姓“吴”,一个姓“段”,两人的名字变成了“无天德”、“断天德”,就是暗示读者,这两人都是坏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在金庸的作品中,“田”这个姓和“天德”这个名字的人物都只是配角,出卖的戏份并不多,也不是很重要,先生用在他们身上的笔墨也有限。

但作为先生最爱“黑”的那个身份,“表哥”这个标签却在先生的多部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花在这一身份人物身上的笔墨较多,甚至还是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四、

有好事者总结过,金庸笔下的“表哥”,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大都出身名门,风度翩翩,文武全才,是江湖中有名的青年才俊。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自带光环出场”的人物。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表哥”却渐渐展现出他们心中“恶”的那一面,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

说起金庸作品中的“表哥”,《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绝对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位。

慕容复出身姑苏慕容世家,年纪轻轻便靠着家传绝招"斗转星移",打下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威名。

武林之中,无人不知“北乔峰,南慕容”的大名。兼之此人长得面如冠玉,风度翩翩,兼之文武双全,又是个“富N代”,可以说是万千少女心目中的完美郎君。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慕容公子,还是建立"燕国"的鲜卑慕容氏后裔。他的父亲慕容博给他取名为"复",便是要他时刻记得,自己身上背负着慕容氏数代人“兴复大燕”的期望。

这种期望是激励慕容复前进的动力,也是缠在他身上的桎梏,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

为了这个复国梦,他可以为了武林盟主之位,不顾江湖道义,在少室山与游坦之联手对付萧峰;他可以为了当上西夏驸马,眼睁睁地看着深爱自己的表妹王语嫣投井自杀而不施救;

他可以为了大理国皇帝之位,拜"恶贯满盈"段延庆为义父,甚至不惜杀死跟随自己多年且忠心耿耿的包不同.......

上述种种行为,也让这个“表哥”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心智失常的结局。

金庸先生的好友、曾代写过数章《天龙八部》的倪匡,曾评价慕容复这个人物时说:“慕容复是可怜人,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目的,委屈求全,牺牲了一切人生的乐趣,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为了世俗的功利而苦苦追求、恋恋不舍,最终却导致自己身败名裂。可叹的是,世上尽多像慕容复这样的人,目的各有不同,作为则大体相类,都是‘下下人物’。”

《连城诀》中的汪啸风,也是金庸作品中另一位着力渲染的“表哥”。

汪啸风是《连城诀》中的人物,与其表妹水笙合称"铃剑双侠"。两人出场时,“少男一身黄衫,修长俊拔,骑一匹高头长身遍身深为金黄色毛发的骏马;

少女微黑而俏丽,白衫飘飘,所骑白马亦是身上无一根杂毛。人未至,先听到一路悦耳的清脆铃声传来,好一对神仙般的人物。”

但是在表妹水笙被血刀老祖掳走后,汪啸风先是贪生怕死,不敢与血刀老祖拼命;后又怀疑水笙与狄云有私情,迁怒于狄云,最终在天宁寺抢夺"连城剑谱"中所记述的宝藏之时中毒身亡。

五、

金庸先生为什么会在作品中把“表哥”这个人物塑造得如此不堪呢?难道他对“表哥”这个身份有什么看法?

现实中的金庸的确有个大名鼎鼎表哥,此人便是近代著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姑妈,论起来,两人算是姑表兄弟,但年龄相差比较悬殊。金庸出生于1924年,而徐志摩出生于1897年,也就是说,徐志摩比金庸大整整27岁。

据金庸回忆,他第一次见到徐志摩,是徐志摩在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后,于1926年9月携陆小曼回老家补办婚礼之时。当时只有3岁的金庸,也随父母去参加了这场婚礼。

当时的金庸只有3岁,他的任务是按当地风俗,在徐志摩托和陆小曼的婚床上扔些花生、桂圆、枣子等水果,以及在新房的马桶里小便,祝这对新婚夫妇早得贵子。当然这也不是白干的,作为新郎的徐志摩,肯定是要给小金庸包一个大大的红包的。

金庸第二次见到徐志摩,是1931年4月徐志靡母亲病逝时,金庸与母亲一起到徐家吊丧。

这次见面给金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徐志摩和父亲徐申如的冲突。

冲突的原因是,徐申如看不惯陆小曼新潮的做派(据说当时陆小曼穿的是一件红旗袍),因此徐申如不让陆小曼进门。护妻心切的徐志摩为此与父亲吵了一架,并对陆小曼说:"我家欺你,即是欺我!”

当时的金庸虽然只有七岁,但这件事却记得清清楚楚。这件事也让比较传统的金庸,对徐志摩这个表哥有了些看法。但一个七岁的孩子,又能记仇多久呢?

金庸第三次与徐志摩产生交集,是徐志摩托飞机失事后,金庸代表全家前去吊唁。

金庸后来回忆道:"那时我只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但他家里当我贵客那样隆重接待,我在灵位前跪拜后,舅舅徐申如向我一揖答谢,舅舅的孙儿则磕头答谢。然后开了一桌酒席宴请。我一生之中,只有这一次经验,是一个人独自坐一张大桌子吃酒席。桌上放满了热腾腾的菜肴,我当时想,大概皇帝吃饭就是这样子吧!我不好意思多吃菜肴,只做过样子就告辞了……”

金庸这次吊丧并没有空手而去,而是带上了一幅自己写的挽联:“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

这幅挽联的内容,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时任司勋员外郎)以及当时的检校右仆射张愔,与歌伎关盼盼之间的典故。

关盼盼原是张愔的爱伎。公元804年(贞元二十年),白居易途径徐州,与张愔饮宴,宴席间张愔让盼盼来奉酒,白居易当场写了两句诗赠给关盼盼:“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两年之后,张愔病逝,关盼盼却在徐州城郊云龙山麓建造了一座燕子楼,天天与一群所谓的“风流才子”鬼混。白居易便写了首诗给关盼盼,里面有两句是“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白居易的诗中意是,当初张愔与关盼盼情投意合,可怎奈人心凉薄,一旦身死,佳人却不愿为其守节。

如果关盼盼是贞洁烈女,为什么不为夫守节,却天天和一帮男人混在一起呢?

六、

从金庸送去的挽联可以看出,对于徐志摩抛弃张幼仪娶陆小曼,金庸是有些看法的。

张幼仪是张公权、张君励的妹妹,既能干又有学识,同时还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孝敬公婆的同时,还给徐家生了个儿子,徐家上下都很喜欢张幼仪。后来徐志摩与她离婚,包括徐父徐申如在内,徐家没一个赞成的。

金庸后来也回忆说:“(娶了陆小曼后)在亲戚之间,徐志摩不得人心,不获好评,大家也不与他后来的夫人陆小曼来往。”

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但为人喜新厌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他先是爱上张幼仪,后又爱上林徽因,最后又爱上陆小曼,连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也曾板着脸批评过徐志摩。

说徐志摩:“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遇到了林徽因,对林一见钟情,但林徽因却看穿了徐志摩花花公子的本性,一直没有答应徐志摩的求爱。

徐志摩以为林徽因嫌自己是有妇之夫,于是想甩掉张幼仪。虽然张幼仪当时又怀有身孕,可徐志摩还是狠心地要她打胎。张幼仪不肯,说打胎危险,徐志摩居然冷漠地说:“坐火车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作为徐志摩的亲戚,金庸目睹了徐志摩的喜新厌旧,将好好的一个家弄得支离破碎,对这个表哥没有什么好看法,自然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里“黑”一把表哥,也算是替张幼仪这个曾经的表嫂出了口气。

其实冥冥之中,金庸和表哥徐志摩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两人都极有才华,都曾在剑桥读书,也都曾离婚再娶……金庸说过“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也和徐志摩的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徐志摩去世八十多年后,金庸也离开了人世。不知道这对表兄弟在天堂再见的时候,徐志摩会不会金庸在书里“黑”过他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