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江苏省南通市 2 0 2 3 届 高 三二模语文试卷与答案.docx」,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 无人注意,自在开放。 这样的美决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目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子文。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 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 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虏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氮氮中显示出意义。 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 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 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 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逵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园无亭不灵。 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
语文试卷 第 l 页 (共 8 页)
人休憩。 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 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展开全文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 来。 "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带,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 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 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决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决泊,此难画之恋,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 故飞动迟速,恋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萧条决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 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 只见佳木笼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壳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抄之间。 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橙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 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 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 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嵩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
l.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韶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艺术依照“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在艺术创作中为了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 受,特别注重“虚”的创造。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 体现“空”的精髓。
c. “静照”只有在断绝世务后才能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 心灵内部的“空”比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为重要,它能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和艺术上的神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 材料二中引用苏东坡的诗旬,论证“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C. 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 中国戏仙中“ 三五步, 行遍天下; 六七人, 雄会万师” 体现了“ 空” 的艺术特点。
3. 下列选项,不符合“空灵”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严羽《诗话》)
C.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汗洋,收四时之烂漫。 (计成《园冶》)
D.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 (姚佣《登泰山记》)
4. 如果你是一位欣赏者,怎样才能做到“对物象造成距离”,获得美的享受?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 分)
5. 材料三描绘的“大观园”景致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4 分)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渡 江
孟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迩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凤潇巩,静夜寒气逼人。 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凤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币,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音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 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踩踊。 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迩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音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 祖迩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 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迩召集了乡人。 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 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 ”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迩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 ——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
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 “对呀! ”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
次日晨,鸡叫两遍。 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 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迩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 望着涛涛的江水,祖迩屑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 祖迩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 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迩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 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迩起了倚重的念头。 立刻召见祖迩,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彰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迩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 祖迩看着那四周的凤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 祖迩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迩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迩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 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迩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
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棹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
把胡人赶回沙漠! ”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抓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
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 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 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 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 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 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风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描写的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 有着内在联系。
B. 祖邀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 作战的军事才能。
c.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邀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 民众给祖邀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7. 关千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写了两次渡江, 略写第一次, 详写第二次, 体现了作者突出祖邀北伐的创作意图。
B. 祖邀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的情节,都是为写祖邀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等作铺垫。
c. 北渡过程中对江水的描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渲染了北伐锐不可当的磅瑚气势。
D. 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8. 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邀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9. 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千正史"。 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婴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猎也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 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待,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疡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 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
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 ”宋人许
之。 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 ”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 以乱,犹治丝而芬之也。 夫
州吁,阻兵而安忍。 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夫兵犹火也,弗载,将自焚也。 夫州
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
秋,诸侯复伐郑。 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
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 石子曰:“王觐为可。 "曰:“何以得觐? "曰:“陈桓公方有宠
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 石猎使告于陈曰:“卫国捣小,老夫耄矣,
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芢于卫。 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芢杀州吁于濮,石猎使其宰糯羊肩芢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猎,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 冬十二月,宣公即位。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
【注】CD石硝:卫国大夫。 @羽父:鲁国公子翠的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宋公使来乞师 I 公辞之羽父 I 请以师会之 I 公弗许 I 固请而行 I 诸侯之师败 I 郑徒兵取其禾
而还
B. 宋公使来乞师 I 公辞之羽父 I 请以师会之公 I 弗许 I 固请而行诸侯之师 I 败郑徒兵 I 取其禾而还
C. 宋公使来乞师 I 公辞之 I 羽父请以师会之 I 公弗许 I 固请而行 I 诸侯之师败郑徒兵 I 取其禾而还
D. 宋公使来乞师 I 公辞之 I 羽父请以师会之公 I 弗许 I 固请而行 I 诸侯之师败 I 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修, 整治, 引申为从事某种活动, 与屈原《离骚》中“ 又重之以修能” 的“ 修” 意思不同。
B. 公, 指鲁隐公。 因《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鲁及诸侯国的事件, 故常用“公”代鲁君。
C.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常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老子、孔子等。 文中是对石惜的尊称。
D. 逆, 与“ 顺” 相对, 文中指迎接, 与《孔雀东南飞》中“ 逆以煎我怀” 的“ 逆” 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孩子,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卫国人因此创作了《硕人》这首诗赞颂她的美德。
B. 石惜劝卫庄公应以道义去教育州吁,而不要过分宠爱他,并禁止儿子与他交往,都没效果,就告老回家。
C. 州吁即位后期望与宋、陈、蔡一道攻打郑国,以此报先君之仇,同时求得诸侯的尊崇,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D. 石惜设计让州吁去朝见陈桓公,借此机会让陈国除掉州吁。陈国抓住州吁和石厚后让卫国派
人处置他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旬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尤乃不可乎? (4 分)
(2) 石惜,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4 分)
14.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从这段史传中得到哪些启示? 请从不同的身份角度作简要概括。 (3 分)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调歌头.对月有感也
朱敦儒
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 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 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婥娟。 愤激书青奏,伙愿听臣言。
诏六丁@,驱狡免,屏痴蟾。 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 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娅娥歌舞,按次守星踱@。 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
【注】CD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 @六丁:传说中的阴神,为天帝所役使。 @星踌:星宿的序次。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篇写天宇垂象、8月回旋,气象恢弘,境界阔大,富有感染力,体现豪放派的词风。
B. 上片想象月宫中绚丽的七宝楼台、袅袅的仙乐及美丽的嫦娥,寄托作者对明月的神往。
c. 下片运用传说,词人希望”诏六丁,驱狡兔,屏痴蟾“,暗讽当时朝廷官员不能尽忠职守。
D. 整首词深沉清峻, 气势磅磺, 充溢着” 慷慨悲凉“ 之气, 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色彩。
16. 本词与苏轼《水悯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旬都有祝愿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旬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 ^ “两旬写泛舟广阔而邈远的湖面,
流露出词人此时成为自然万物主人的意趣。
(2)
苏涧《六国论》中以 “ ^ “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
《阿房宫赋》中就用“ ^ “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3)
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古代诗文中常有咏及,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元宵节赏花灯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民俗。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历史悠久, 切 。 近年来,灯光控制、激光装饰、3D 打印等技术被运用于花灯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 挂满街头的各种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花灯,令人 @ 。 远近闻名的四川自贡灯会积极引入数字科技,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富有时代气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沉浸于民俗文化。 在贵州贵阳、湖南长沙、江西上栗等地,“无人机+激光技术”在夜空中编织出寓意吉祥的图案,光影
“魔术”为人们送上节日祝福。 节日的夜空 @ ,许多游客仰望天空,留连忘返。
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众的切身体验,只有增长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体验感,赋予民
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分)
19.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在古代,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要求人们规范行为,做一个立志修养品德的人。
B. 量子密钥分发基千量子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锁”。
c. 中国作协“扬帆计划”将建立文学译者资源库,以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落地。
D. 新征程没有捷径可寻, 要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 “ 不驰千空想, 不弩千虚声”。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旬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旬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 分)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每天喝八杯水(约 2 升)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真的科学吗?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饮水的认知,认为上述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 研究发现 20~35 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 4.2 升,30�60 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 3.3 升。 此后 C ,到了 90 多岁,下降到 2.5 升左右。
值得注恋的是, @ 。 例如,一名 20 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 4.2 升,但并不需要饮用 4.2 升水, 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 15%, 其余 85%的需水量来自于食物和饮水,食物和饮水各半,因此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 1.5~1.8 升。 相比之下, ) , 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位 20 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 1.3~1.4 升。如果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那么每天喝 2 升水可以说是“超常发挥”了。
虽说每天八杯水属于“国际民间传说”,但三天滴水不进人会有生命危险,是有科学依据的。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旬,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22. 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则宣传科学饮水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20 个字。 (3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东,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千 800 字。
南通市 2 0 2 3 届 高 三 第 二 次 调 研 测 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7分)
1. (3分)A
①B选项错在“最能体现”。材料一原文中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原文中并未说明谁最能体现,本质上是无中生有。②C选项错在“只有...才...”。材料二原文中说“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说明“空诸一切”和“断绝事务”两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③D选项错在了两处:
a、错在“心灵内部的‘空’比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为重要”。材料二中是说形成艺术化诗境的条件中内部的“空”比外部的“隔”更重要,删去前提,则范围扩大造成错误比较。
b、错在“能产生艺术人格和艺术上的神韵”。材料二原文中是说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这说明艺术人格产生艺术神韵,而不是并列关系。
2. (3分)B
①A苏东坡的诗句证明的观点应该是“万物静观皆自得”,论述“空静”的特征。②从另一角度也可说明,苏轼诗句中的核心词是“静空”,这是“无物之象”,而“物象呈现灵魂生命”是“有物之象”。
3. (3分)D
①“空灵”的特点包括三个——灵动空间、虚空世界、造成距离。②选项中——A“江流绕”是灵动空间③选项中——B“水中月、镜中象”是造成距离④选项中——C“窗户纳收”是虚空世界⑤选项中——D不符合三个特征
4. (4分)①要能通过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或:要能体会创造者营造“空”的匠心);②静观万
象时要能放“空”心灵,淡泊精神,感受物象的灵魂生命。
评分建议: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 (4分)①大观园中曲折泻于石隙的“清流”创造出一个灵动的空间;②大观园中“沁芳亭”,能收摄
众景于一体,引领出一个虚空的世界;③大观园中“飞楼插空”“石磴穿云”等景致形成“隔”,使物
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
评分建议: 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 (3分)B
①错在“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②文中祖逖和众人商量避难时是“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这说明尚未形成军队,也尚未开始作战,也就不能体现“军事才能”。
7. (3分)C
①错在“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②“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的景象特征是“所见即所得”,但文中关于江水的描写是经过了主观投射后的变形呈现。例如祖逖实现北伐愿望时的江水是“澎湃激荡”“明媚清新”;誓师时的江水是“流得更急”,这明显有了变形和夸张,是心情的投射,所以不能称之为“高度统一”。
8. (6分)①开篇鸡叫,祖逖拔剑起舞,反映他对杀敌报国的期待;②南渡时鸡叫,反映了祖逖对故土
的不舍与离开故土的忧伤;③北伐渡江时鸡叫,反映了祖逖对实现北伐愿望的激奋;④宴会后的
鸡叫,反映了祖逖对初战告捷的喜悦和对未来胜利的期望。
评分建议: 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 (6分)①小说叙写祖逖面对国难和家仇,主动请缨北伐,收复失土,塑造了爱国者形象;②祖逖闻
鸡起舞、率众南渡、中流击楫、积极北伐等事迹,在正史中都有记载,有正史的影子;③文中“民族
的耻辱”“祖国”“人民军队”等词语,暗扣抗日背景,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④作者的创作观突出了
爱国主题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启迪人们在民族存亡之际,团结一心,报效国家。
评分建议: 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3分)C
这个题圈了“公辞之”和“公弗许”就选出来了。
11. (3分)D
①错在“意思相同”
②“逆以煎我怀”的逆译为“预料、想到将来”,含义不同。
12. (3分)A
①错在“因此”
②文中原文是“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可知,是先有《硕人》再有“以为己子”,先后顺序有误。
13. (1)(4分)君主应致力于去除祸害,现在却招致祸害,恐怕不可以吧!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速”“无乃”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2)(4分)石借是个忠臣,憎恨卫州吁,而石厚结交他,(就连同杀掉石厚)。大义灭亲,大概说的就 是这个吧!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恶”“之谓”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14. (3分)①作为父母,应以道义教育孩子,而不能过分宠爱孩子;②作为子女,应多听父母建议,慎 重交友;③作为国君,应致力于美德,以德和民;④作为臣子,应忠君爱国。
评分建议: 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3分)B
①错在“寄托作者对明月的向往”②诗歌当中诗人是“对月生愤”,是对人间特殊时代环境的不满,月宫是社会的投射,将月宫之事和人间之事联系起来,抒发情感。
16. (6分)①苏词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侧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②本词借“永使无亏 缺,长对日团圆”侧重表达对收复失地、国君回归和百姓团圆的渴望。
评分建议: 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6分)(1)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 叶(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示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18. (3分)示例:①源远流长②目不暇接③绚丽多彩
评分建议: 一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9. (3分)B
①“魔术”、“安全锁”是特殊含义②“礼”是表强调;“扬帆计划”是特定称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是表引用
20. (5分)示例:只有增强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感,站在新的时代起点,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 代内涵,才能使它得到更好的传承,
评分建议: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4分,改对三处得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可酌情赋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 (6分)示例: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水量;③同年龄段女性饮水量较小。
评分建议: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 (3分)略。
评分建议:修辞,1分;内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卫庄公所娶的是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庄姜,美貌而没有生儿子,就是卫国人作《硕人》诗赞美的那个人。她的妹妹戴妫与庄公生下桓公,庄姜以桓公作为自己的儿子。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受到宠爱又喜欢武事。庄公不管束他,庄姜却很讨厌他。石碏劝谏庄公说:“我听说爱自己的儿子,就用正确的礼仪规矩来教导,不让他走入邪道。如果准备立州吁为太子,那就定下来;如果没有决定立他为太子,这样做就会成为酿成祸乱的阶梯。作为人君应该勉力去消除祸害,现在却去招致祸害,恐怕这样做不妥当吧?”庄公不听从石碏的劝谏。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游,石碏禁止他,但办不到。桓公即位,石碏就告老退休。
四年春,卫州吁杀害桓公自立为君。
宋殇公即君位时,公子冯逃亡到郑国,郑国人打算送公子冯回国为君。等到卫州吁自立为君,准备向郑国报复上代君主结下的怨仇,以此来讨好诸侯,使君民关系和谐,派人到宋国去对宋殇公说:“您如果要攻打郑国用以除掉对您有害的公子冯,您作为主力,我卫国提供军费兵力而和陈、蔡二国作为属军,这是我们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州吁。这时候,陈国、蔡国正和卫国友好,因此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攻打郑国,围住了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以后才撤兵。
鲁隐公问众仲说:“卫国的州吁会成功吗?”众仲回答说:“臣子听说用德行来使君民和谐,没听说过用战乱的。用乱,就等于要理清丝绪而反而去弄乱。这个州吁,倚仗武力而安于残忍。倚仗武力就会失去民众,安于残忍就会没有亲信的人。民众背叛,亲信离去,难以成功了。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收敛控制,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他的民众,这样子不致力于建立美好的德行,反而想通过战乱取得成功,他一定不能免于祸害了。”
秋,诸侯再次攻打郑国。宋殇公派人来我国要求出兵,隐公拒绝了。公子翚huī请求出兵与诸侯会合,隐公不答应,公子翚执意请求后带兵去了。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郑国的谷子后回兵。
州吁没有能与百姓关系和谐,石厚向石碏请教稳定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石碏说:“去朝见周天子就可以了。(依例,周天子同意某诸侯朝见,某诸侯便取得合法身份)”石厚问:“怎样才能够去朝见?”石碏说:“陈桓公正得到周天子的宠幸,陈国与卫国正和睦,如去拜会陈桓公请他向天子请求,一定能达到目的。”石厚跟随州吁一起去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老头子年龄大了,不能做什么了。这两个人就是杀我国国君的人,敢向你们请求乘此机会设法除掉他们。”陈国人把他们抓起来,而请卫国派人到陈国来处置他们。九月,卫国派右宰丑到陈国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派他的家臣主管獳nòu羊肩到陈国去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是个忠诚不二的臣子,憎恨州吁,同时也连带把石厚杀了。‘大义灭亲’,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
卫国人到邢国去迎接公子晋。冬十二月,卫宣公即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