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高一语文试题_太后_儒家_柿子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展开全文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为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婆上树 晓苏

在油菜坡这个地方,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柿子树。要说起来,柿子其实并不稀奇。但是,别人家的那些柿子树,结的都是卵柿子,籽多,瓤少;我家门口这棵柿子树,结的却是奶柿子,籽少,瓤多。这棵柿子树给我们家挣了不少钱。用我老婆廖香的话说,它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可惜的是,我家这么好一树柿子,却没能都变成钱,少说也浪费了五分之一。要找原因的话,主要是这棵柿子树太大了,又粗又高,没有人能够爬上去。我们卖出去的那些柿子,都是站在板凳上用夹竿夹下来的,树顶上的那些柿子就只好留在上面喂鸟了。

廖香听采购员说今年奶柿子又涨价了,便坐不住了,猛然从板凳上弹了起来,像一支点了火的冲天炮,命令我说,你赶紧爬到树顶把那些柿子摘下来吧,一斤六块呢!我却呆呆地站着没动,像一截枯死的树桩。从内心来说,我也想爬上树顶把那些柿子摘下来变成钱,但我肚子大,胳膊短,压根儿抱不住柿子树,朝树上看一眼都头晕,更别说爬上树顶了。

廖香见我没有动静,就气不打一处来,指着我的鼻子尖说,你一个大男人,连一棵树都不敢爬,真是连个女人都不如!

我听出了廖香在讽刺我。因为我晓得,她是敢上这棵柿子树的。廖香身材瘦高,四肢细长,胆子也大,小时候在娘家曾经爬到枇杷树上吃过枇杷。只是,在我们这一带,女人是不能上树的。哪个女人要是上了树,人们就会说她不懂规矩,还会骂她没教养。听我爹说,廖香当年上枇杷树被她爹看见了,气得她爹火冒三丈,当即从墙角抓起一根竹棍,将她从树上扑通一声打落下来,差点摔断了一条腿。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上树了。

廖香冲我吵了起来,她撕牙裂齿,手舞足蹈,声如破竹。我和她从上午一直吵到下午,直到一个戴发套的中年男人突然来到了我家门口这棵柿子树下。

中年男人从那辆半新不旧的红壳子轿车下来,发套不小心被车门刮掉在地上,像一个打翻的鸟窝。光溜溜的脑袋,好似一把葫芦瓢。他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我,原来是县演讲协会的会长,名叫高声。

高声仰着头盯着树顶上的柿子,用手扶着发套,发套上的毛又粗又硬,黑亮黑亮的,有点儿像杂交猪的脊毛。高声突然激动地叫了一声,啊,多么迷人的奶柿子哟!他一边叫一边张开双手,仿佛要扑上去将柿子树抱进怀里。

原来,他是冲着我家这树柿子来的。

他说市里有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叶老,是演讲协会名誉会长,虽说只是个名誉的,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切都是他说了算。叶老的母亲最喜欢吃柿子,但她嘴刁,只吃红红的、鼓鼓的、软软的奶柿子。高声说,他今天来这里,目的就是为叶老买奶柿子。

廖香听了兴奋异常,鼻头都红了,像是涂了一层红药水,连忙问,你打算一斤出多少钱?八块钱一斤,要吗?高声大手一挥说,别说八块,十块一斤我都要。廖香惊叫一声,天啊,十块钱买一斤柿子,你不是开玩笑吧?

柿子价再高,也是白谈。我冷笑着说。高声一怔,问,此话怎讲?我说,这棵树太高了,柿子摘不下来。高声一下子蒙了。沉默了好久,高声把目光落到我身上。我红着脸说,我会爬树,但这棵柿子树太高了,我不敢爬。

廖香的情绪也一下子低落下来,仿佛一个鼓鼓的气球突然被针扎了一个洞。这时,高声把目光移到了廖香身上,将她从上到下认真打量了一番之后。他惊喜地说,凭你这身材,肯定可以爬上柿子树。廖香说,爬上去倒是没问题,但我不能爬。高声奇怪地问,为什么?廖香迟疑了一下说,我们这地方,不许女人上树。高声大声追问,这是为什么?廖香不晓得怎么回答,猛然垂下头不说话了。我于是替她说,这是本地风俗。我话刚出口,高声手一甩说,荒唐!他显得很气愤,眉毛都竖起来了。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歧视女性,岂有此理!

听了高声这番话,廖香马上把头抬起来了,目光炯炯地看着高声。高声快速朝廖香走近一步,用鼓动的口吻说,别管什么风俗了,赶快上树摘柿子吧。这树顶上的柿子,我都买了。廖香立刻又来了劲儿,颤着嗓门儿问,真的每斤十块?高声拍着胸说,必须的。好!廖香先大叫了一声,随即扯下腰里的围裙往板凳上一扔说,我这就上树摘柿子。

这棵柿子树实在是高,我第一眼看到廖香时,竟然没认出来,还以为是一只松鼠。瞪大眼睛细瞧,才发现那是我老婆。她双脚叉开,分别踩在两个树杈上,左手抓住树枝,右手摘着柿子,一边摘一边往蛇皮口袋里放。她看上去没有丝毫的惊慌,压根儿不像身在半空。我却吓坏了,冒了一身冷汗,生怕廖香一不留神从树上掉下来。

高声一直站在柿子树下,仰着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树顶。当然,有一只手一刻也没离开他的发套。

廖香在树上忙了一个多钟头,终于把树顶上的柿子摘光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廖香把满满五袋柿子全都吊到树下之后,却迟迟没从树上下来。

她看样子一点儿都不害怕,还慢条斯理地对我们说,你们别催我了,好吗?我几十年才上一回树,你们就让我在树上多待一会儿吧。听她这么说,我们都感到哭笑不得。

廖香说完,突然把低垂的头抬上去了,同时转动了一下脖子,将目光投向了公牛岭那边的羊村。公牛岭真像一头高大威猛的公牛,雄踞在油菜坡西头,把那边的羊村挡得严严实实。如果不爬上这棵柿子树,廖香无论如何是看不见羊村的。她看见羊村到处都是楼房,路也通了,有轿车在村里跑来跑去。

她忍不住叫道,哈,我看见羊村了!她是这么叫的。叫声听起来十分欢快,有点儿像天上的流云。(节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中不敢上树摘柿子的丈夫虽被数落,但看到老婆廖香上了树却吓得冒了一身冷汗,流露出家人间真实的关切与淳朴的温情。

B. 高声认为女人不能上树的风俗是对女性的歧视,他鼓动廖香别管什么风俗,展现了他为达成买柿子目的的功利心理和虚伪心态。

C.廖香从情绪低落、迟疑到最后大叫了一声,扯下围裙上树摘柿子,这样的转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高声高价收购柿子的利益诱惑。

D. 廖香身处那么危险的地方,居然还说“我几十年才上一回树,你们就让我在树上多呆一会儿吧。”这展现了廖香豪爽烂漫的本性。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中作者使用“像一支点了火的冲天炮”“像杂交猪的脊毛”等略带夸张、新奇生动的比喻,既让人印象深刻又能引人思考。

B. 作者描写戴发套的中年男人,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一个为了“高声”而煞费苦心的会长形象。

C. 小说插叙了“廖香胆子也大,小时候就因为爬枇杷树而被父亲打”的往事,和后文她麻利地上树、丝毫不惊慌等情节相照应。

D. 小说中的“我”既是廖香的丈夫,也是有关廖香一些事迹的叙述者,“我”的存在和叙述,使作品更具主观性、真实性和亲切感。

8. “柿子树”是小说中的重要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有论者说,本文呈现了“有意思”的故事风格和“有意味”的意义探寻,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①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注①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是向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相同。

B.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文中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C.丈夫,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中的“丈夫”相同。

D.山陵崩,一种委婉的说法,指帝王的死亡,或指当权者的死亡,文中指赵太后去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到太后之后,触龙先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再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太后怒气稍有缓解。

B.触龙借劝谏太后之机,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

C.燕后远嫁后,赵太后从燕赵两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祝告女儿不被送回。

D.本文意在告诫为人父母者,爱子女既要考虑当下,又要作长远打算,不可一味庇护,应放手让其建功立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14.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说服他人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

京口与韬荒兄 [清] 查慎行

江树江云睥睨①斜,戍楼吹角又吹笳。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

北府②山川余霸气,南徐③风土杂惊沙。

伤心蔓草斜阳岸,独对遥天数落鸦。

[注] ①睥睨:城墙上凹凸状的短墙,又称女墙。②③北府、南徐:均为镇江古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选取云树、城墙、戍楼、角笳等典型意象写景,动静相生,视听结合,展现了京口军事要塞的风貌。

B. 京口自古便是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诗歌颔联描绘的便是当时江河之上船只首尾相连,漕运繁忙的景象。

C. 颈联诗人叙写京口的山川风土之中依然夹杂风沙,喻示战乱争霸仍在,暗含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深刻隐忧。

D. 尾联“蔓草斜阳岸”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营造的意境类似,俱有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感。

16. 前人评价查慎行早年诗作有“沉雄悲壮之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想是“ ▲ ,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 ▲ ”。

(3)古诗文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白居易《琵琶行》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夜色美好,都只能独自一人饮酒的句子是“ ▲ , ▲ ”。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________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________,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寿终正寝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名垂青史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尤其 形态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甚至 形式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尤其 形态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甚至 形式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戏曲的发展,为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21-22题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 ①____。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要智慧和勇气。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 ②____、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_____③_____,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以“写作”为开头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

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 A

解析 B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C项“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以偏概全,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由材料三第二段“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

2. C

解析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由材料二第二段“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说“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 B

解析“忠良的气质与风度”和“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

4.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举例论证。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示例)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6.B

解析B项,高声确实认为这个时代不许女人上树是无理的行为,不能说明他虚伪。

7. B

解析B项,没有心理描写

8. “柿子树”是这个普通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寄托了廖香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女人爬“柿子树”被当地认为是没教养的行为,“柿子树”也代表旧时代对妇女的精神束缚;爬上之后,高大的柿子树又成为了廖香观察外面世界的窗口,也寄寓着作者高远的精神追求。

9. 男人不敢爬树,女人却敢于上树摘柿子,这种反差增加了文章的喜剧色彩,设定“有意思”;“假发套”等滑稽可笑的故事细节“有意思”;文章通俗而又幽默诙谐的叙述风格很“有意思”。

“老婆上树”展现廖香挣脱现状、打破规制、努力向上的期待以及追求他人的认可与尊重的精神诉求很“有意味”;“高高在上”的廖香看到远方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更高阔的眼界,暗含寻求自由、放飞自我的精神启蒙的意味。

10. D

解析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格式对仗,应各自断开,排除A、C两项;“而”字一般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项。故选D。

11. C

解析 “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错。原文是“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可见“丈夫”在文中指成年男子。

12. A

13.(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得分点:“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

(2)从这一辈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得分点:“至于”,到;“侯”,名词作动词,封侯;“继”,继承者)

14.说服要站在他人角度,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秦伯重国家之“利”,赵太后爱长安君,烛之武和触龙都抓住了他们最在乎的地方。

15.C

解析 C项,“战乱争霸仍在”“对动荡时局的深刻隐忧”错,是立足于当下对京口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

16. 沉雄之气:诗作写景空间阔大(意境开阔),气度(气象)恢弘。漕运船只绵延三千里,沿岸市井街巷万家灯火通明。“三千里”“一万家”之数尽显当时的繁荣。诗作由京口这座名城山川风土之观引发感慨,暗含有对与京口有关的群雄战事、历史风云、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悲壮之气:尾联以“伤心”“独对”直抒悲慨、沉郁之情,又以“蔓草”“斜阳”“落鸦”渲染悲凉氛围,借景言情(点染结合),吊古伤今,抒发盛衰兴亡之叹。

17.(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18. C

解析 “甚至”和“尤其”都表示递进关系,但是属两种不同的递进:“甚至”是在一个一般性的陈述完了之后,补充说明这一陈述之外的特殊点;“尤其”则是在一般性陈述之后,补充说明陈述之内的特殊点。根据语境,应选“尤其”。形态: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根据语境,应选“形态”。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梅兰芳对戏剧的多个方面进行探索,自然是要吸收各家长处,故应选“博采众长”。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前文讲述京剧名伶不满足于对前人的模仿,故应选“照猫画虎”。

19. C

解析 前文主要讲述了人们对于创新的看法,应由“创新精神”承接,排除A、B两项。后文讲述戏曲艺术的创新,须由“当代戏曲的发展”引出,排除D项。故选C。

20. B

解析 “眼花缭乱”作定语时,前面须加上“令人”或“使人”,排除A、D两项。后半句缺少主语,应加上“这样”或意思相近的词语,排除C项。故选B。

21. ①是创造,是超越 ②以史为镜 ③一面大镜子

解析 第①处,由“读书是吸收,是继承”,结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可知,“写作”是与“吸收”相对的“创造”,与“继承”相对的“超越”,所以可以填“是创造,是超越”。第②处,由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名言可知,中间少了“以史为镜”。第③处,由“以铜为镜”“以人为镜”可知,这里是类比,表明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

22. (1)写作标志创造力和责任感。(2)写作检验人的学识才智。

23.

写作指导 作为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两句话。一句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愚蠢和聪明本是一对不兼容的词,更不能同时来表述一个人是愚蠢的聪明人或聪明的愚人。这让我们想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大智若愚”,常用的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既然打破了常规来这样说,这就表明了“愚蠢”和“聪明”在此语境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聪明人”更多的是指不肯吃苦、不想吃亏、只想走捷径、整天想着弯道超车的人,而“愚人”则多指埋头苦干、只知奉献、少有索取的人。

另一句话则是材料的关键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立意的方向,一个人要想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获得成就,必须学会下“笨”功夫,学会做一个“笨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强大,必须有踏实勤奋的精神,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摒弃浮躁的社会风气。题干要求写出“身处这个时代的你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作文具有时代性,指向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导向。

在行文过程中,文章可以小到写一个人、一件事,体现出“智”与”愚”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剖析一个社会、纵观一个时代、透视一个领域,揭示出被“聪明”掩盖着的“愚蠢”和貌似“愚蠢”的“智慧”。题材可大可小,至于体裁,议论文、记叙文、哲理性散文皆可使用。

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主持国政的时候,秦国迫切地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请求援助。齐国说:“必须让长安君来做人质,我们才会出兵。”赵太后不愿意,大臣们竭力劝谏。赵太后清楚地告诉身边的近侍们:“再有说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这件事)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见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他。触龙进宫后慢慢走上前去,到太后跟前就向她道歉,说:“老臣脚有毛病,连快走都不行,很久都没能拜见您了。尽管私自原谅自己,但担心太后您的身体不好,所以想要拜见太后。”赵太后说:“老太婆我(只能)依靠车子移动了。”触龙问:“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说:“依靠喝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根本不想吃东西,就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稍微想吃东西了一些,身体(的运作)也协调了。”太后说:“老太婆我可不行啊。”太后的怒色稍有消散。

左师说:“老臣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我已经年老体衰了,私下里很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当一个卫士,来保卫王宫,我冒死来让您知道(我的请求)。”太后说:“好的。他多大了?”触龙答道:“十五岁了。即使年纪还小,(老臣还是)想趁着自己没死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男子汉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超过了妇人家。”太后笑着说:“(我这个)妇人觉得很奇怪。”触龙说:“老臣私下里还认为您疼爱燕后要超过长安君呢。”太后说:“你错了,我疼爱燕后远不如疼爱长安君厉害。”触龙说:“为人父母的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您送别燕后时,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掉泪,因为您想到她要离家远嫁。这就是爱她啊!燕后走了以后,您并不是不想念她,祭礼时总是要替她祷告说:'千万别叫她回来。'这难道不是替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代为王吗?”太后说:“正是这样。”

左师触龙问:“从现在起,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到赵氏立国的时候,赵王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就是其他诸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答道:“没有听说过。”触龙就说:“这些封君们,有些是自己取祸而亡;有些是祸患延及子孙而亡。难道说国君的子孙们都不会有好结果吗?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丰厚但没有为国出力,只是拥有大量的金玉珍玩而已。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贵重的金玉珍玩,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有朝一日太后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依仗什么在赵国安身立命呢?老臣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所以说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那就任凭您怎样安排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一百辆随行的车辆,送他到齐国充当人质,齐国这才出兵援救赵国。

子义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君主的儿子,是骨肉之亲,尚且不能倚仗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长期守住金玉珍玩,更何况是做臣子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