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 秦和
秦和,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
教育具有跨文化属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尽管在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普遍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将教育作为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为此,有可能也很有必要开展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回顾二战以来的历史进程,无论国际局势如何风云变幻,教育始终都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领域,在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融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实践已充分证明,这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促进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渠道,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力服务和支撑了我国对外战略的实施。
当前,我国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是不能关闭。教育作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的重要领域,在国家对外工作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教育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实践。这些都迫切要求提高站位,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策略,着力构建新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主要建议如下:
一、从战略上摆位和部署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是简单的业务性工作,而是关乎国家对外工作布局、关乎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这件事情办好了,可以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议从国家层面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在国家外交工作全局的视野下谋划和部署新时代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适时调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策略。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逆全球化为幌子,肆意制裁我国的高校及科研人员,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置各种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对过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策略上作出调整。比如,从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类型看,建议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纳入重点领域。从主体看,建议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鼓励地方特别是市、县、学校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注重发挥民办学校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发展民间教育外交。
展开全文
三、以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本身是载体,根本目的是要通过交流与合作这个纽带,服务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一条贯穿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方方面面的主题主线,教育领域的国际与交流合作也要聚焦这一主题主线。比如,瞄准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在引进高层次教师人才资源、优质学习资源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助力我国教师队伍、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有质的提升。比如,支持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面向国际招揽高层次人才。尤其要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短板,加强与有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加快我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四、着力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受到诸多掣肘,一些学校还存在诸多顾虑。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还面临诸多困难。建议有关部门牵头,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要有非常之举。同时,要大力宣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效和典型,加强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五、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我国有悠久的教育传统,有令全世界瞩目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加强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格外注重对我国教育传统的挖掘,注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和经验的总结提炼,采取适当方式,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让世界各国对中国教育有更为全面、准确、深入的了解,树立中国教育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制作:刘懿莹
审核:贺春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