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海洋牧场产业扬帆加速,牧海耕洋抢占智高点_养殖_网箱_渔业

打开手机,一条鱼缓缓从摄像头前游过,刘定在手机上滑动,视角也随着切换:“我们平台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刘定是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口中的平台,便是湛江海洋牧场装备的代表之一——“海威1号”。

“台风来的时候,‘海威1号’最多可以下沉8米。在海底较深处,能减少台风对网箱中鱼儿的影响。另一个养殖平台‘海威2号’能下沉12.5米,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包括涂装工作等,预计4月能下水。”刘定笑道。

海上牧歌,智慧赋能。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湛江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广袤的海洋孕育着无限生机。2022年,湛江水产总产量125.5万吨,同比增长3.66%;总产值274.6亿元,同比增长7.7%,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

近年来,湛江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异军突起,吹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号角,大力推动智慧渔业发展,建设完善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装备产业全产业链,用硬核黑科技推动海水养殖向深蓝挺进,进军精准、高效、绿色养殖赛道,推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奋力打造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

聚焦科研成立研究中心

湛江三面环海,气候优越,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出口基地之一。湛江水产产业链年产值700多亿元,水产业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是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养殖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湛江拥有深海网箱3500多个,约占全省总数的70%。

拥有40万吨级天然深水港口,湛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各国和欧、非及大洋洲海上航线最近的一个大港,为发展水产业和产品进出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科研力量等方面来说,湛江具备发展深远海养殖的优势,发展深远海养殖势在必行。

近年来,湛江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全力构建水产大产业、大平台发展新格局,打造蓝色粮仓,建设全球水产产业高地。在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上,湛江提出未来5年,计划建成600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30个桁架式养殖平台,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广东建设海上粮仓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全文

为了这一蓝图的实现,湛江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相关企业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湛江湾实验室积极探索与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建创新联合体,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体系的七大板块(养殖平台总体、养殖智能化、优质鱼种育繁推、养殖鱼类精深加工、养殖服务保障、养殖平台能源自供给、通信与大数据)进行全产业链同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如海洋鸿蒙系统等自主可控,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

1月16日,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揭牌,渔业大数据中心启动建设,并与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吉林大学林君院士团队在智慧渔业领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湛江湾实验室制定了“三步走”计划:一是组建团队,二是构建全省渔业大数据中心,三是组建产业联盟,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传统养殖业的现代化升级,数据为产业赋能。

智慧渔业研究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担任智慧渔业中心首席专家,共有成员32人。该团队面向深远海智能精益养殖产业中智慧养殖技术的需求,开展深远海智能渔业科研与产业化推广工作的新型研究中心,主要解决岸海一体数据通信、工业化精益养殖作业设备的关键技术、深海养殖智能辅助决策、解决养殖数据增值等问题。

湛江湾实验室在龙王湾研发基地的研发大楼预留了700平方米的空间用于建设渔业大数据中心,实现基于GIS可视化交互的实时信息呈现、预警处置、流程监控、业务监管等功能,兼具数据管控,分析和挖掘湛江渔业产业大数据资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渔业智慧养殖产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目前,深远海养殖平台设计与建造初见成效——全球首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预计2024年下水运作;卵形鲳鲹、石斑鱼等南海“蓝粮”品种,正开展养殖标准化与产业化应用。

精准投料提高养殖效益

在雷州湾海域,多功能饲料运输船经新型的投喂系统,将饲料均衡地撒入网箱中。“根据初步试验,使用智能化系统后,养殖金鲳鱼到重1斤/条,饵料系数由原先的2.0—2.3降为1.7—2.0。”在近期举办的广东海洋牧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湛江经纬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经纬实业”)董事长张春文介绍。

眼下,经纬实业正与湛江湾实验室合作,探索雷州湾集群式智慧渔业养殖工程建设,通过海洋装备技术与生态养殖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行深远海集群式智慧养殖工程建设的系统规划。

根据规划,该工程将研制无人值守的6万立方米矩形柱稳式养殖网箱、多功能的服务保障支持船、专业化的活鱼运输船、饲料运输船、维护保障船,升级HDPE深水抗风浪网箱,搭建岸海一体的智慧渔业系统,形成年产万吨级的工业化养殖能力。

经纬实业在雷州湾拥有70多个网箱,主要养殖金鲳鱼。去年在实际生产中,经纬实业开始试用多功能饲料运输船和智慧渔业系统,将所有网箱接入与优鱼(广州)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优鱼”)共建的智慧渔业系统。

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智能传感方式,在不同养殖设施上进行传感设备的合理布置,精确获取养殖海区范围内的水质、流速、风速等环境信息。同时,配置水下视频监控,实时监测鱼群信息;配置料位传感器,掌握饲料储量信息;配置声光预警系统、广播驱离系统,防范外来入侵;建立智能养殖管控平台,利用互联网终端实时监控海上养殖状况,远程遥控饲料投喂、养殖监控、广播驱离等关键系统的运行。

令张春文津津乐道的,还包括智慧渔业系统的饲料精准投喂策略。基于养殖专家智库,利用掌握的海洋环境、生长状况等养殖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确定各个网箱饲料投喂方向、投喂时机、投喂速率、投喂量等。

“目前在海水养殖行业内,饲料的浪费量比较大,而且投料太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张春文介绍,不同的海区有不同的特点,智能投喂可以根据海况里的风浪、流向设置一套适合海区的精准投料方案。“受海况、人为因素影响,人工投喂是无法做到精准的,投喂饲料应既使鱼可以吃饱,又不浪费饲料、污染环境。”

经纬实业一方面在传统的网箱上增设储存饲料的装置,另一方面使用多功能饲料运输船。“人工投料时,饲料集中在一边,鱼就全部挤到一边,有的鱼就会吃不到饲料,饲料堆在一起可能会沉到海底。饲料运输船的投料速度很快,一个网箱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投完,而且能均匀地洒在网箱中,鱼不用挤在一起,都能吃到饲料,也就长得比较均匀。”张春文说。

预计今年6月前,经纬实业将会投入使用两艘30米多功能的养殖辅助平台,覆盖公司全部网箱。下一步,张春文计划与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合作,推动建设金鲳鱼(生长)大数据库。“现在养殖时,总是要等到鱼死了,才发现出了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数据库,能够识别鱼健康以及不健康的体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直接监测识别金鲳鱼是否健康生长,提前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掌握市场走向。”

新型装备实现智能养殖

近年来,在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领域,湛江持续探索。去年4月,湛江市第一个大型立体平台型桁架式深海网箱“海威1号”正式投苗放养,代表着本地海水养殖产业结构升级的开始。

桁架式深海网箱是以大型全桁架钢结构为基础,内置养殖箱体的网箱。“海威1号”分设两个深12米的网箱,每个网箱可养水体7500立方米,共1.5万立方米。

“海威1号”采用钢架结构,总量和规模大,设置有先进平衡系统、宽阔作业平台、通道和科学管养设施,抗台风能力达15级。该平台水上水下均装有摄像头,可实时监控鱼的活动,也能实现水质、水温监测,同时进行海水淡化、生活污水处理,装载的各项设备,便于科研人员进行养殖试验。偌大的养殖平台,日常管理却只需要三个人。

去年8月,由湛江湾实验室联合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能源院所设计的“海威2号”智能养殖平台动工建设。

相比“海威1号”,“海威2号”设计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以上,搭载智能养殖平台配套吊机、看护平台、物联网信息系统等相关生产设施设备。据湛江湾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威2号”能反映养殖网箱平台的整体养殖态势,展示养殖海域的气象、水文、水质等环境信息,展示水面和水下视频监控的状态,实现饲料投喂、鱼群状态和外来入侵监测预警,建立岸海一体宽带通信,集成网箱平台、鱼群监控、环境监控、入侵预警、养殖决策、信息融合处理等子系统。

“海威2号”可实现无人值守和实时远程监控。平台配置压载系统,可实现平台快速上浮或下沉,锚泊系统适应水深15—100米,可抵御实施海域强台风。

“海威2号”效果图

除了海威集团,其他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智能装备,推动海水养殖产业升级。与经纬实业合作的优鱼,是恒兴集团旗下子公司,专为水产行业提供一站式物联网解决方案。只需将数据连进手机,便能实时看到网箱中溶解氧、水温、鱼的生长情况等。

在湛江,优鱼将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养殖设备和U鱼智慧渔业管理平台结合使用,通过智慧感测、智慧控制、智慧分析等新兴技术,对恒兴集团在湛江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进行环境、水质、鱼类吃食及生长状况等全方位监测和管理,达到科学生产、降本增收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优鱼部署水下机器人进行水下监视,部署水质监测系统、智能气象站和海上摄像头,对养殖区域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应用U鱼智慧渔业平台,对水产养殖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储存和分析。

通过物联监控、养殖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商城交易、金融保险等覆盖水产全产业链的功能,智慧渔业平台能对渔业生产经营进行数字化管控,把“靠天吃饭”变为可视可控,使养殖生产规划和日常管理更精准、降低灾害风险、有效节省人力成本和产销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产品品质,实现安全溯源,促使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聚焦

从种苗到餐桌

打通水产养殖全产业链

湛江首个企业院士

工作站成立

今年1月,湛江企业第一个广东省院士工作站——林浩然院士工作站落户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广东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展研究工作,直面海水鱼苗种培育、优良种质创制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助力科研成果直接转化。

林浩然是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中国鱼类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近十多年他指导研究团队和企业合作,创建的石斑鱼生殖与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等有力地促进华南地区石斑鱼、罗非鱼和中国大鲵等养殖产业的发展。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是一家集种苗生产、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水生生物保健品生产和科研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民营企业。“海威拥有各种各样的养殖环境,包括近海养殖、工厂化养殖、深远海养殖等,设备设施齐全。我们和林浩然院士已经合作两年多了,有一定合作基础,也就顺其自然地达成共识。”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介绍,“院士工作站团队有三十人左右,下设专门研究鱼、虾、海马的团队,选育石斑鱼、军曹鱼、鮸鱼、金鲳鱼、对虾新品种等。”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撑。

在海水鱼产业板块,海威集团聚焦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培育等重大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将养殖鱼类高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与固定、遗传育种核心资源库构建、海水鱼优良种质创制等方面作为重点攻关方向。

海威集团已育有石斑鱼和卵形鲳鲹(金鲳)等重要海水鱼类的多个选育基础群体。在对虾遗传育种板块,面对南美白对虾核心种源受限的问题,公司对虾良种创制研究中心与遗传育种专家团队共同建设了南美白对虾、高产能、无特定病原(SPF)种虾培育中心,实现全封闭式精细的独立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已构建选育基础群体203个,形成了良好的南美白对虾良种选育流程体系,以期突破南美白对虾种虾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

“院士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主要针对深远海退化品种进行选育、研发,目前石斑鱼、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选育进展顺利,今年下半年小范围进行试养推广,如果年底能达到预计目标,明年就能大量推广。”刘定表示。

【记者】林露

【实习生】许航

【通讯员】孙诚志 周剑熙 王耀嵘

【作者】 林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