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主席的养父江上青烈士_我党_江上_扬州

江上青烈士是皖东北抗日武装革命根据地奠基人。

江上青于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扬州江都县的一个中医、职员家庭,父亲江石溪为他取名江世侯,家中排行老六,大哥江世俊是江主席的生父。1915年的时候,江家举家迁到扬州城里,此后,江上青在扬州城里读书,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在此期间加入团组织,第二年转回扬州中学高中部,因为从事学运工作被捕,1929年5月被释放,扬州中学已不再接纳,于是改名江上青转考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进入上海艺大后担任支部书记,继续领导和开展学运,同年底再次被捕,1930年12月获释后返回扬州,两次被捕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1931年8月,身体经过调养被党组织派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同时继续暗中从事学运,1932年2月返回扬州,此后在家乡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宣传进步思想,一边搞调查研究,一边休养身体。抗战爆发后,江上青组织宣传团宣传抗日,1938年3月,到达大别山,在我党安徽工委领导下,从事青年教育工作,随后被安徽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派往盛子瑾部工作。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蒋嫡系部队调往大后方,李宗仁被委任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负责苏鲁豫皖敌后战场,但老蒋对桂系并不放心,指使戴笠派人监视,盛子瑾的夫人杨文蔚是军统戴笠的人,受戴笠信任的盛子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派到皖东北,在戴笠的推荐下担任六安县长,此时四省大部分县城都已沦陷,盛子瑾到任后,雄心勃勃,想搞出一些成就,同时也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请求我党控制的安徽省动员委员会派一些干部,协助开展工作,盛子瑾在这些干部的协助下收复六安县城,由此蜚声遐迩。随后,桂系将盛子瑾提拔为皖东北地区专员,明为升职,实际上是要将他调离安徽心脏位置六安。盛子瑾尝到我党人员为他开路的甜头,再次请求省动委会多派干部,江上青就是在这样情况下被派到盛部,被派去的干部组成了皖东北特别支部,由江上青任特支书记。在我党的帮助下,盛子瑾在皖东北站稳了脚跟。盛子瑾的队伍慢慢呈盛的嫡系、新桂系和我党三足鼎立之势,江上青与盛的合作中借鸡下蛋,发展我党武装力量。当时,皖东北、淮南有我新四军五支队罗炳辉部,西有我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部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胡炳云、孙象涵部,北有山东军区钟辉的南进支队和李浩然的先遣梯队,而盛子瑾与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和国民党江苏专员王光复矛盾重重,以江上青为书记的特支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使得盛子瑾主动派人与我部联系,寻求合作抗日和发展自己。在江上青的推动下,盛子瑾与张爱萍、刘玉柱会谈,顺利达成合作作战协议,我八路军胡炳云大队很快由宿北、灵北深入到泗北、泗南一带活动。与此同时,我党山东分局为开辟苏皖工作派杨纯为特派员抵达皖东北专署所在地管镇,与江上青接上关系后,成立皖东北特委,杨纯为书记。一个月后1939年4月,山东分局又组建了以金明为书记的苏皖区党委,6月,苏皖区党委抵达李浩然的驻地。从此皖东北特委在苏皖区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展开全文

在我特委的推动下,盛子瑾要求本地一些大户摊派一些粮食和枪支弹药,由此得罪一些地方势力,在桂系在皖东北的代理人灵璧县长许致远的暗中策划下,发生了小湾子事件。1939年7月,为了争取许致远抗日,我党的江上青和朱伯庸陪同盛子瑾到许部谈判,返回途中路经青阳镇西北的小湾子,遭到地主武装柏宜生和王铸九的伏击,柏、王的背后是许致远,许又是秉承桂系安徽省头目李品仙的旨意。他们本想打死盛子瑾,由许致远想取而代之,但盛逃脱,我党两位党员不幸牺牲。江上青牺牲时年仅28岁,那一年江主席才13岁。

江上青牺牲后,张爱萍接过江上青未竞的事业,继续对盛子瑾进行统战。在此事件后,盛子瑾为了依靠我党对付桂系和地方势力,欣然接受在皖东北建立“八路军新四军联合办事处”,同年9月,办事处成立,张爱萍任处长,皖东北特委撤销,同年10月,杨纯离开皖东北,到苏北开展工作。我八路军进入皖东北公开活动,新桂系抓着盛子瑾的这些把柄,向蒋介石告状,最后导致盛子瑾离开皖东北。1940年3月,盛子瑾逃离皖东北后,我党开始独自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解决了国民党县大队和县政府,消灭了许致远的武装。依据皖东北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我军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也就是后来新四军三师九旅,再后来的21军63师。

首发公号:阿水文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