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这是张自忠将军于1940年5月1日所写的“告将士书”中的一句话,笔者每次读至此句,只觉字字千钧,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张自忠将军心中爱国火焰之炽热,顷刻间便热血沸腾。
张自忠将军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外出打仗前都会写下一封遗书,如果活着回来再烧掉,以此来表达他抗击日寇的决心。
前文提到的这封“告将士书”,既是张自忠将军在战前对麾下将士们的“战前动员书”,也是张自忠写给自己的“绝命书”,他明确写道,“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通过这样的承诺,向全军将士表示自己对此战抱有必死的决心。
1940年5月1日,蓄谋已久的日寇,在这一天露出了獠牙。日军兵分三路对第五战区展开全面进攻,襄河东岸已经依稀可听到日寇侵略的炮声,枣宜会战在这一天正式打响。
随着日军侵略的脚步加快,日军第十三师团于5月3日便突破了长寿店阵地。次日,又传来一个坏消息,泌阳被另一路日军的第三师团攻破。第三路日军也没有停止侵略的脚步,虽然暂时并未取得重大突破,但日军的池田支队和第三十九师团也已经在随县展开了正面强攻。从当时的随县守军数量和装备来看,很可能也不会坚守太久。
如此一来,面对日寇大军的侵略,中国军队在襄河东岸的战况并不理想,阵地逐渐被攻破,军队原有的防御阵型也被打乱,甚至军队与军队之间的联系已经出现不畅通的情况,军情万分危急。
时至5月6日,河东的炮火声在河西已经清晰可闻。彼时,九十四军和七十五军都划拨到了张自忠麾下,由张自忠统一指挥。坐镇快活铺总部的张自忠,对于河东的战况也是焦急万分,虽然已经根据目前战况作出了合理的军事部署,但日军的武器装备要远优于负责防守的中国军队,合理的军事部署也无法令守军抵挡住日寇的侵略脚步,必须另想对策才有可能挽救危局。
张自忠召集一个紧急会议与众人商讨对策,却并没有研究出有效的抵御策略。在会后,张自忠突然说出一句让参会人员都觉得惊愕的话,“我明天到河东去督战!”显然,这便是张自忠将军想出的抵御日寇的办法。
展开全文
总司令亲征日寇,在纸面上看虽然对战局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全军将士而言,却可以达到迅速收拢溃散的部队,增强全军将士作战士气的作用,张自忠此举,就是希望借此让全军将士们感受到他抗击日寇的决心。简而言之,这是一场“向死而生”的豪赌。
“死”这个字,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属于避而不谈的字眼,但这个“死”字却是张自忠在与人谈话时经常谈及的话题。在张自忠写给弟弟张自明的信中,就曾写道:
“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 以忠贞至死而已。”
除此以外,他与孙连仲的谈话也曾谈到过“死”字。如果说张自忠对亲人所说的“死”属于个人的价值观,那么他对孙连仲所说的“死”则属于军人的信仰,他对孙连仲如此说道:
“等待时机,舍身成仁,给全军树立一个榜样!”
张自忠在对部下训话之际,也经常会提及这个“死”字,他总是告诫部下,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才是军人该有的责任。张自忠甚至对部下说:
“有机会,我一定带着你们找一条死路去。”
乍一看,将军要带着将士去死,这样的话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妥。但了解张自忠将军的人应该都可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口中所说的“死”,并非是“自然死亡”亦非是“送死”,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壮烈牺牲,死得其所。
张自忠将军爱兵如子,为人最重情义,更是具备了职业军人应有的职业操守,他不仅不会带着自己的兵“送死”,而且每次在危急关头,他总会让身边的人先离开,哪怕自己为此陷入危险也绝无怨言。这一点,从他服从宋哲元的安排而留在北平的事件中就能看得出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宋哲元无法抵挡住日寇侵略的步伐,最终决定率第二十九军撤离平津。但宋哲元在撤离的时候却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命令张自忠留在北平与日本侵略者斡旋,为宋哲元聚集军队后撤军争取时间。
鉴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张自忠奉命留在北平,以宋哲元留给他的少量兵力根本不足以拖延日军的进城时间,只能如宋哲元所言,借着与日本人谈判来从中斡旋,如果能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最好,如果谈崩,想要保住性命就只是逃离北平,到时候背负上“汉奸”的骂名在所难免。
对于宋哲元的安排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张自忠将军自然看得透彻。不过宋哲元有自己的想法,张自忠也应该有自己的盘算,以他的身份如果坚持拒绝宋哲元的命令其实也未尝不可,但他最终为何没有这样做呢?
宋哲元与张自忠的私交甚好,二人称之为“密友”、“知己”皆不过分,宋哲元当时让张自忠留在北平,也并非是全以命令的形式强行要求他,而是在撤离前对张自忠说了一番话,这才让张自忠心甘情愿地留在了北平。他当时这样对张自忠说道:
“西北军是冯玉祥先生的一生心血建的,留下的这点底子,我们得给他保留着……”
宋哲元对张自忠说的这番话,张自忠曾对旅长李致远逐字逐句地转述过,但张自忠告诉李致远不可再对第三个人提及此话。由此可以看出,张自忠最终选择留在北平,表面上来看,是宋哲元命令他留下,至于宋哲元是出于“转移舆论压力”的目的,还是出于“减轻自己失守平津罪责”的目的,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张自忠留在北平,是因为他想替冯玉祥保住他的老底子(二十九军),这才做出了让步。事实的情况是,张自忠在与日军斡旋期间,成功地为宋哲元争取到了时间。但他当时也确实被误会成“汉奸”,但张自忠并非是真正的汉奸,当日本侵略者要求他通电“反党反共”时,遭到他的拒绝时,日本侵略者就开始培养其他真正的汉奸来代替张自忠。一直到北平沦陷后,张自忠才选择逃离了北平。
张自忠是一个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为了抵抗日寇侵略宁死不屈的人,却为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以及“为了冯玉祥保留底子”而选择与日寇假意斡旋,并且被舆论误解为“汉奸”,他当时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宋哲元并未在张自忠处境最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在蒋介石对张自忠进行追查的时候,屡次向蒋介石说明情况,并将张自忠留北平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证明了张自忠的清白,这才使得张自忠有机会继续带兵抗日。可能也正因此事,才让张自忠对带兵抗战的机会倍感珍惜,对抗击日寇的艰难也看得透彻,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振聋发聩,虽然并未指名道姓,却将国民党军抗日时的一些弊端说个清晰明了:
“……如果我们不怕死,他们(日寇)怎么敢为所欲为? 所以,我想以自己的行动乃至头颅和生命激励人民战胜日本。”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能读懂张自忠将军在抗击日寇时为何悍不畏死,因为他已经看明白了,日寇之所以敢侵略中国,在中国肆意横行,就是因为国民党军的一些将领们怕死。这一点就不在此举例,部分国民党将领因求生而战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时候甚至都不是因为怕死,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就选择不抵抗,或者调转枪口攻击同胞。
张自忠将军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先的军人,他每次谈话都涉及一个“死”字,并非是作秀之举,反而是早已做好了为了抗日牺牲的准备。而他选择合适机会牺牲的目的,并非是贪名图利,而是为了“激励人民战胜日本”。
所以,枣宜会战进行到关键时刻,河东守军频频失利之际,张自忠身为总司令,却仍然提出来要亲自渡河督战。他要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抗日决心,激发全军将士的抗日热情。至于有殉国的危险,他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总司令张自忠提出亲自过河督战的想法后,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对于张自忠亲自到前线督战这件事,李宗仁就曾多次劝阻,却并不奏效。此次张自忠要亲自到河东前线与日寇作战,随军的苏联炮兵顾问都看不过去了,对他进行了劝告,认为此举太过危险。
自古以来,高级统帅亲征前线的案例都不多,主要是因为高级统帅在军中的作用巨大,一旦出现折损的情况,会对整个战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万一张自忠战死殉国,如同三军折柱,后果不堪设想。张自忠身为总司令,自幼熟读历史,他的偶像又是岳飞,怎么会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呢?但前文也已经提到,张自忠将军早已经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如果能以自己的殉国来激励人民战胜日本,他认为是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所以,张自忠表明自己想激励全军将士的心意后,坚持要到前线去。
就在张自忠与众人争执不下时,有人提出来一个折中的办法,请时任副总司令的冯治安代替张自忠渡河督战,张自忠则仍坐镇快活铺总部。众人对此提议一致同意。冯治安当时在七十七军的军部,参谋长李文田随即与之通话,说明当时的情况。冯治安听后,以自己脱不开身为由拒绝。
张自忠闻讯,遂决定亲自前往河东督战,并于当夜写了一封信给冯治安,做了一些他离开后的安排,并在信中表明,“以后或暂别或永离”。张自忠写成信以后,派人连夜送给冯治安。当晚告知参会众人,如遇重大事情可与冯治安沟通,不必再联系自己。
5月7日凌晨,天还没亮,尚有明月挂于夜空。张自忠率七十四师及手枪营乘夜色渡河,慷慨奔赴河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古人的悲歌赠予此时的张自忠将军,竟然毫无违和感。
张自忠将军抵达河东以后,日军的第三师团和第十三师团已经合兵一处,战局更为不利。好在黄维纲师长听闻张自忠将军渡河而来,亲率三十八师赶来与其汇合,加强了张自忠部的军事力量。此后,张自忠率部与日寇多次遭遇,经过几番激战后,多次战胜日军,击毙了许多日本侵略兵,使得军中抗日情绪高涨。
但张自忠频频率军击败日寇,也引来了日寇的注意,日军聚集第三十九师团和第十三师团的力量,专门针对张自忠。在张自忠亲自督战的情况下,河东本已稳定的战局,在日寇以重兵针对性进攻下,再次处境艰难。
由于张自忠初至河东时频传捷报,令蒋介石对局势产生误判,竟然下令命第五战区同时全歼两路日军。张自忠当时直接指挥的右翼兵团有五个师,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比较有声势,但其实总共也只有两万人左右。这个士兵的人数只相当于日军的一个师团,如何能够全歼日军两个师团?
人数尚且不足,武器装备又落后于日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蒋介石的这个命令根本没有可行性。张自忠得令后,却没有因此抱怨,更没有向蒋介石复电抗命,而是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了这个命令,并且是亲自率军与日寇交战。
敌众我寡之际,战局顿时于我不利,一七九师和一八零师分别被日军阻于田家集、老河口,使得张自忠首尾不能兼顾,为了解一七九师和一八零师之危,本就兵力吃亏的张自忠,又分出了三十八师交给黄维纲师长,命他前去接应一七九师。自己则率领七十四师去接应一八零师。
张自忠不知道的是,他的军部电台早已被日军破译,他的一切安排也早已被日军洞悉。在如此情况之下,张自忠的溃败已经成为必然,日军迅速制定了针对性的军事计划,令张自忠陷入困局之中。
5月16日,张自忠率领的手枪营和七十四师在重围与敌人苦战,截至上午10点左右,已经濒临弹尽粮绝之境。败局已定之时,张自忠给马贯一的指示是,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拳头打,用牙咬。
危机关头,张自忠命李文田参军将苏联顾问送走,李文田送走苏联顾问后,劝张自忠也赶紧走,但张自忠执意不走。李文田见状,自己带着卫兵悄悄离开。四四零团 遭到日寇的重创,团长郑万良见状,选择当了逃兵。
面对生死关头,一些国民党军官再次开始犯了“逃跑求生”的病,或许,这就是张自忠一直提到的,日寇之所以猖狂,就是因为我们太怕死了。张自忠当时深陷重围,但他其实仍然有撤离战场的能力,只要他想选择活命,随时都可以逃回河西,保住性命。但这一次,张自忠誓死不退缩,与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战死后,这位总司令走到人生最后的时刻,身边只剩下8人陪同。日本侵略兵藤冈杀害了张自忠后,发现了他的军装不一般,并在他的遗体中找到一支刻有“张自忠”三个字的钢笔,他知道这位将军的身份不一般,急忙将此事上报。
横山武彦闻讯,觉得此事难以置信,中国军队的总司令怎么可能在作战前线殉国呢?即便他不愿逃跑,也会将指挥部设在后方啊。为了确定身份,他专门请来师团参谋长 专田盛寿,此人曾与张自忠见过面,可以确定张自忠的身份。专田盛寿赶来后,看过张自忠的遗体后,这才确定了张自忠战死的消息。
日军师团长村上启作得知此消息后,对张自忠将军极为尊敬,不仅派人将他的遗体清理干净,还将张自忠的遗体收殓于棺木中,并向张自忠的遗体行军礼,以示尊重。又通过汉口的广播电台播报了张自忠殉国的消息。
噩耗传来,蒋介石认为此消息有假,结果派人证实后发现,此消息竟然为真。遂下令一定要夺回张自忠将军的遗体。黄维纲师长得知张自忠战死后,率数百人着便衣夜袭日寇,夺回了张自忠遗体。
5月18日上午,张自忠的遗体运至快活铺,经查,共伤八处,身中5枪,两处炮弹炸伤,一处刺刀伤,三十三集团军将士哭声一片。
李致远将军接到命令,负责护送张自忠灵柩前往重庆。此次护送张自忠的灵柩车队一共包含六辆卡车,手枪队随车而行,负责灵柩在运送途中的安全。当车队行至宜昌时,在没有任何提前组织的情况下,宜昌的十万群众自发沿街为张自忠将军送殡。
张自忠的灵柩在宜昌时,日军战机一直在灵柩上方盘旋,站在街上送殡的群众可以清晰听到战机盘旋时的声音,虽然知道日军战机随时都可能发动轰炸,却始终没有一人躲避,全部都静立目送张自忠灵柩。
日寇的战机虽然一直在灵柩上空飞行,却始终未投下一弹。有人认为日军此举是为了向张自忠将军表达尊敬,或许由此原因,但日寇战机并未轰炸并非全都因为他们有“武德”,如果他们真的讲武德又怎么会侵略中国呢?他们之所以没有趁机轰炸,是因为如果他们胆敢轰炸,会激起更多的反抗的情绪,他们的侵略将遭到更强力的反抗,张自忠将军慷慨殉国,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自忠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抗日英雄,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此后,共产党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时间转眼而过,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多年,如今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繁荣昌盛。如果张自忠将军泉下有知,也定然会为中华民族再次崛起而深感欣慰。幸逢盛世,却不敢忘记每一位曾经捍卫民族尊严而流血牺牲的英雄,致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