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来到宝盖山,第一次到石狮,第一次听说宝盖山这个景点。
站在山下就望见远处的万寿塔,立在一个光秃秃的山坡上,还算巍峨挺拔。
展开全文
宝盖山除了一个万寿塔(又叫姑嫂塔、关锁塔)之外,别无它景,山上除了有树,一点野花的花瓣也见不到,我诧异它为何有名,原来有故事。
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飘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姑嫂塔的传说是一个广泛流传于晋江(含今石狮)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凄美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泉州府南门外的宝盖山下有姑嫂二人,其家人(夫、兄)为生活所迫,南渡出洋谋生,约定三年后坐船归来。姑嫂二人天天登上宝盖山巅,垒石垫足,翘首远眺大海归舟,盼望亲人回家团聚。
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她们扛来石头堆叠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依旧望着海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阿兄还是没有回来。
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心想可以写封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风筝随风飘到南洋去。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姑嫂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
风筝飘到南洋上空落了下来,家信被众人辗转送到阿兄手上,并没有寻到好出路的阿兄泣不成声,连夜收拾行李启程回家。
转眼三年已到,这日天气晴朗,姑嫂两人又登上宝盖上顶的站台,对海眺望一会儿,大海出现了归帆,亲人相聚就在眼前了。
姑嫂俩在山上看到亲人的船已近海岸,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狂风大作,海浪滔天,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亲人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姑嫂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夫、兄葬身大海,惨哭几声,悲痛万分,双双纵身跃入大海,跳崖自尽。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姑嫂塔的传说,却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的历史见证,是人间最深沉感情的记载。
姑嫂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沿着石阶登上姑嫂塔伫立的山坡上,发现这座塔真的很朴实,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塔,占地面积325平方米,通高约22米。塔身为空心筒构造,首层外有环廊一周。
一层石门两侧石柱刻有“胜地有缘方可进 名山无福不能游”的对联,横匾即 “泉南胜地”四字。门外还立有几方石碑,记录着万寿塔的历史。
它外观看上去很粗糙,一点也不华丽,没有精美的雕刻,也没有繁杂的雕饰,但由于它背靠泉州湾,成了海上航行的航标。
导游告诉我们在哪里拍照的角度最好,按他说的位置拍了一张。
古代的航行之旅,既充满机遇,也有不少挑战。航海家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天气,抵抗狂风巨浪,还要把握好航行方向,避免误入歧途。航行于茫茫大海上,一座座航标就代表着一份份希望。而对于当年前来中国的藩商和从异国他乡回家的人们而言,每当见到泉州港上屹立着的石塔,便仿佛宣告着这趟旅程的平安顺遂。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一颗颗悬着的心沉了下来。
过去的八百多年风雨里,作为泉州海岸的制高点,石狮宝盖山上的万寿塔一度成为泉州港的重要航标,见证了宋元泉州港樯桅毗连、海运繁荣的辉煌历史。
姑嫂塔(万寿塔)巍然矗立于宝盖山顶800多年,为无数进出泉州湾的中外船舶指引航路,阅尽沧桑变幻。
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姑嫂塔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背井离乡、移居海外的悲惨遭遇的见证者,也是当今海外赤子回乡参与故园建设,为家乡人民造福的见证者。明代苏紫溪有诗:“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这首诗就是描写姑嫂塔的。
站在姑嫂塔上极目远眺,便可见远处的海湾波光粼粼,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四处高楼林立,厂房众多,公路四通八达,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而这无一不与广大爱国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努力息息相关。
山下一棵开花的树
如今的泉州港,设施完善,航运发达,借助现代化技术设备,船只再也无须顾虑迷航。但矗立在宝盖山巅的万寿塔,仍是侨居海外的人们心中那座永恒的航标。
#泉州头条#
#泉州#
#头条创作人#
(1712 图11 2023/3/8)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