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邓华逝世,临终前嘱托家人:你们要替我谢谢小平同志_毛主席_将军_朝鲜

前言

1968年10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十二中全会。会议中途,毛主席用他特有的湖南口音问道:“邓华同志来了吗?”

台下的邓华听到后,竟喜极而泣,他站起身来对着毛主席喊道:“主席,我来了。”

毛主席笑着说道:“好久不见了,你在四川的工作做的不错嘛。”

会议结束后,邓华躺在京西宾馆的床上,思绪如大海翻潮,久久不能忘怀。

邓华将军

其实,邓华能够参加此次会议,就是毛主席亲自点名的。那么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毛主席会特意邀请邓华同志来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八届二中全会,邓华将军又给毛主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对邓华的信任

邓华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家人的影响下,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还到了岳云中学和南华法政学校读书。读书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之后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华将军一直跟随着毛主席的脚步,坚持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功勋。对于邓华,毛主席有着很高的评价:“邓华的知识很丰富,眼光也比较独特,作战的时候勇敢细心,是我军当中不可多得的一位将领。”

展开全文

革命战争年代的邓华

在新中国的诸多将领中,邓华在57位开国上将中可以排到第七位,可以称得上四野开国上将中的第一人,这些都足以证明邓华将军绝非等闲之人。作为一个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将领,他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役,要说令人深刻的,还得说起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恢复长期饱受战争侵袭的家园。然而,刚刚从战争中脱离的中国,并没有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美帝国主义派出军队侵略朝鲜,并用飞机轰炸我国的东北地区,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证。

在这危急时刻,邓华将军临危受命,担任了十三兵团的司令员,领兵前往东北,备战抗美援朝。邓华在接到任务后的第一时间,就针对朝鲜战场上的局势作出了理智的分析,他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指出,美军很有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毛主席在看了邓华作出的报告后,不断地称赞邓华:这个分析很有见地。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邓华(右一)

在邓华前往朝鲜之前,毛主席特意在中南海召见了他,详细地谈起了关于朝鲜战场的军事部署和战略局势。紧接着,毛主席问道邓华:“你知道中央这次为什么要将你从广州调到东北吗?”

邓华还没有开口,毛主席便说道:“这几年来,你在战场上做出了很多的战略和决策。如今,军委要把你调到前线,是希望你能够出任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

话音刚落,邓华站起身来,向毛主席敬了一个军礼。谈话的最后,毛主席拍了拍邓华的肩膀说道:“你去了,我放心”。

进入朝鲜前,邓华主动向中央军委提议,将四个军、三个炮兵师一次性全部过江,同时还要迅速增调援军。之后,毛主席采纳了他的建议,集中兵力发起进攻,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在接下来的众多战役中,邓华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正在工作的邓华

1952年,彭德怀因病回到国内,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而在彭德怀的推荐下,邓华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司令,可见毛主席和彭德怀对他的信任。

邓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还不到4个月的时间,敌人就对连绵起伏的上甘岭地区发动了攻击。这次战役炮火的密集程度远远超过二战时期的最高水平,甚至就连我军的阵地山头都被炸松了两米。

邓华结合上甘岭阵地的优势,利用坑道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使得美军引以为傲的炮火无法在阵地上发挥作用,最终以四成以上的伤亡撤出了战斗。

上甘岭战役,双方打得极其艰难。经过长达43天的坚守,志愿军战士最终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结束后,美军再没有对志愿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同时也进一步奠定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局。邓华经过此次战役,在世界上名声大振。

上甘岭战役中的一幕

1952年秋天,在毛主席的指示下,邓华又兼任了西海岸指挥部的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广大的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的西海岸建立了一条严密的防线,迫使美军放弃了登陆作战的想法,恢复了停战谈判的相关工作,为实现朝鲜半岛的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7月,邓华指挥了著名的金城反击战。在这次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一共歼灭了敌军八万余人,直接将战线拉到了金城以南。就在战役结束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不管战局有多么混乱,邓华依旧能够从容面对,他总是能够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金城反击战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邓华回到国内担任了东北军区的代理司令员。1955年,党中央在中南海举行了授衔仪式,邓华将军由于其突出的贡献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四川工作成绩斐然,毛主席特意邀请邓华参加中央会议

邓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注。1960年5月,党组织对邓华的工作进行了调整,邓华将军离开了军队,来到了四川担任副省长。

毛主席在看书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邓华举家搬到了四川。来到四川后的第一时间,邓华先是来到省委作出了汇报,并为家人办好了一系列的手续。看着窗外的风景,邓华感慨地说道:“四川是个好地方,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来到四川的当天,邓华看望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李井泉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对邓华的工作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决定由他来担任主管农机的副省长。

李井泉

对于农机,邓华是一个外行。但是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虽然自己没有相关经验,但是依旧要为党和国家效力,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工作岗位而已。

从李井泉家中出来后,邓华直接来到了新华书店,买了大量关于农业机械的书籍,准备自学钻研。为了了解农业机械的发展,他还专门来到了机械厂去工作,学习相关的基础经验。

周围的人看到他工作如此认真,觉得作为一个副省长没必要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邓华听后,坚定地回答道:“我拿人民的钱,吃人民的饭,就要想方设法的为人民办事。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考虑。”

7月10日,就在邓华来到四川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调研工作。,他从川中开始,一直向川南而去,对十几个县市区进行了了解和调研,一直到了年底才回家。

在四川工作时期的邓华

在调研的过程中,邓华发现一些山区劳动力相对匮乏,急需农机。邓华便要求省农机研究所根据山区群众实际需求,研制一些不用电、质量轻、廉洁高效的机器。不久,一些以手摇为动力、一个人就能背着行走的“打米机”“玉米脱粒机”等农机工具先后被研制出来投入使用,解决了四川山区百姓用不上农机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检验农机在日常劳动中的效果,邓华常常来到田间,和农民们一起使用农机,并得出了一系列的经验,进一步促进了农机在四川地区的推广。

在四川分管农机工作的几年时间里,邓华逐渐从一个农机外行转变为了农机专家,为四川省农机的建设和化肥的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地人民群众提起邓华的时候,他们总是泪流满面,对邓华所做的一切感激不尽。

邓华

远在北京的邓小平得知此事后,不禁感慨道:“邓华是金子,不管去了哪里都会发光的,不仅打仗厉害,做农业机械也是小有成就。”

1968年10月的一天,邓华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间外面走进来一群军人,他们向邓华敬礼之后,恭恭敬敬地说道:“邓华同志,我是十五军的副军长郑志士,党中央发来通知,特意邀请你前往北京参加会议。”

邓华听后,用颤抖的双手接过了这封电报,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竟然痛哭了起来,他没想到毛主席竟然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自己。

几天后,邓华来到了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二中全会。会议开始后,毛主席缓缓地走上了主席台,开始了自己的发言。

第八届十二中全会

就在毛主席讲话讲到一半的时候,毛主席突然把头转向了会场,然后询问道众人:“邓华同志来了吗?”

邓华站起身来说道:“来了。”

毛主席又说道:“好久不见了.......”

此后,邓华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分别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对于毛主席,邓华的心里始终心存感激。后来,他每次谈起毛主席的时候,总是激动地说道:“正是在毛主席的教导下,我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毛主席在工作

越南不断挑衅我国,邓华将军主动请缨

1977年,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邓华。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邓华收到了党中央发来的任命状,希望他能够回到部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接到任命后,邓华的心中非常高兴,虽然自己已经离开部队十几年了,但是之前却长期在部队工作,只有军队才是自己的家。

当天晚上,邓华把家人叫到了跟前。在饭桌上,他拿起酒杯对着众人说道:“从今天开始,我决定戒烟,作为我重返部队所表示的一个决心”。在这之前,邓华将军一直嗜烟如命,自从这件事情过后,邓华将军再也没有吸过烟,可见他下的决心有多大。

邓小平

接到通知后的当月,邓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此时的邓华已经年过花甲了,但是他仍旧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努力奋斗。

为了更好地了解军事现代化建设,邓华阅读了大量的资料,熟知了各种军事理论知识。为了表达自己的军事思想和见解,邓华还在报纸上撰稿发文,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工作,邓华经常是废寝忘食,时间一长,却患上了其他的疾病,身体每况愈下。

为了邓华的身体,家人多次劝说,希望他能够注意休息,可是都没有什么作用。他的家人感慨地说道:“他就像一台开了的机器,根本停不下来,有的时候忙起工作来,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

邓华一家人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越南膨胀了起来,他们频繁地在中越边界滋事挑衅,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彻底解决中越边界问题,邓小平决定派兵前去平复。可是由谁来领导指挥,却成为了摆在眼前的一个难题,就在这时,邓华将军主动向邓小平请缨,希望可以上前线,继续为国争光。

邓小平是一个非常惜才的人,他也希望邓华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大显身手,继续为国家效力。可现在邓华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不适合过度劳累,如果由他来领导这次大型会战的话,会对身体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战争的进程。经过综合考虑,邓小平放弃了由邓华来领导此次战争的想法。

邓小平在第一时间召见了邓华,他语重深长地说道:“现在中央已经决定了,由许世友、杨得志来负责此次的战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养好身体,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等着你呢”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一幕场景

邓华听到这一消息,不禁觉得非常遗憾,他很想重回战场,自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就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了。如今的身体也无法支撑他参与大型战争了,邓华的心中很不是滋味。

尽管如此,邓华仍然还牵挂的新中国的军事建设工作。他以饱满的精神投入了《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写作当中去。可是他的病情恶化得非常快,已经无法支撑如此繁重的工作了。没多久,他就又住进了医院。

1980年7月,邓华将军离开了人世。逝世前,他微笑地对着家人说道:“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能够走上战场,在20多年前我离开了战场,这是我心中的一个遗憾。不过,非常感谢邓副总理,他在心里一直还记得我这个老兵。如果有下辈子的话,我一定还要从军,继续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等我走后,你们一定要向邓副主席表示感谢。”

7月30日,邓华将军离开了人世。邓小平得知消息后,内心悲痛地对着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邓华离开了我们,我们国家又少了一员大将,这是中国的损失,是我们党的损失,更是军队的损失。”

邓华夫妇

邓华将军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奋斗了一生,在最后一刻仍然不忘初心,想要为我国的军队和工业建设竭尽全力。如今的新中国在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们不仅要铭记邓华将军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还要继承他身上的革命精神,继续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