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打造物业新安保模式_机器人_物业_巡逻

2022年12月27日,由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发起,中国商业物业发展建设工作委员会、广东省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广州旭杨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主办的第3届广州国际智慧物业博览会,于冬日暖阳下,在琶洲广交会展馆圆满收官。

广州高新兴机器人有限公司获大会颁发的“金牌机器人服务企业奖”,并在展会同期的中国物业数智化发展高峰论坛上,以“人机协同,打造物业新安保模式”为主题,展现了高新兴机器人在物业安保巡防上的业务进程和未来部署。

展开全文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智能化浪潮已涌入各大园区。传统园区的安防解决方案以人防为主,效率低,响应慢,而且信息系统孤立,缺乏联动概念。保安队伍本身亦面临日渐严重的老龄化、招聘难、留任难、涨薪难等双向不可持续发展状况。

对物业来说,人力成本持续升高、安防需求日渐复杂等痛点长期存在。

有鉴于此,广州高新兴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研发安防巡逻机器人,致力于用机器人守护安全,成为全球领先的巡逻机器人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打造人机共融的智慧新安保模式。

八年的技术积淀,高新兴机器人自研了全栈式机器人云边端一体化平台,打造了F-M-A-X四大机器人产品矩阵——全面覆盖室内到室外、封闭空间到开放道路、低速到高速、简单到复杂,有人到无人的全场景——可为不同的物业结构、园区环境以及管理需求,组合并演化出完善的安保解决方案。

巡逻机器人是什么呢?

它是综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通讯等技术,集成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行为控制和报警装置的多功能综合智能装备。

它们具备自主感知、自主行走、自主保护、自主识别等能力,可帮助人类完成基础性、重复性、危险性的安保工作。高新兴机器人为物业打造的安防机器人,可集巡逻、检查、数据采集、人机协同于一身。

目前,绝大部分小区物业采用的仍是摄像头及保安夜间巡逻的安保方式,用人成本高和巡防效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

物业领域启用安防巡逻机器人,能有效升级公共服务,增强安全属性,降低安保成本,正是当下的应对之策。

物业领域使用安防巡逻机器人,除了日常人脸识别、人体检测、口罩检测等功能外,还能智能识别各类异常情况,例如检查小区基础设施的运营情况:下水道积水、施工检测、废弃物违法堆放等,异常数据会依托4G/5G网络上传至机器人云端平台,由监控中心在线判断,并通过多种呈现方式推送警情。

高新兴机器人的云运营管控平台,提供便捷的接入服务和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能力,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物业单位能回溯机器人巡查所收集的所有数据,让物业管理工作更高效、更可靠。

巡逻任务的全面数据化有利于物业企业制订长远战略——机器人巡逻中所得的完整、准确、及时的安保数据,是物业企业制定或调整物业安防战略的重要依据。

高新兴机器人的千巡系列机器人矩阵,通过云平台与安保人员进行人机协作。无论在园区物业的室内外,机器人都能替代保安人员完成大部分巡逻、检查工作,并能保证工作质量的稳定输出以及24*7长时段续航。

机器人在巡逻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即告知保安人员远程判断或前往现场处置,以科技释放人力,达到事件快速发现及处置、主动积极服务业主、保障物业安全的管理效果,能即刻减少人力成本投入,以人机协同的新安保模式实现降本增效,提升物业品牌形象。

针对不同物业、不同的应用场景,高新兴机器人以其产品矩阵,实现了物业安保巡逻需求的全面覆盖。

例如园区内四栋楼宇的公司,可分别部署4台M1在办公大楼,上下班时段于前台提供智能检测服务,其他时段在各个楼层巡逻,完成人员管理、防火防盗、环境设施巡查、夜间定点巡查等业务。并可选配M2,提供巡逻功能之外的资讯互动服务;或选配F2,进行园区室外道路的安防巡逻。

物业服务是基础社区服务单位,是社会面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疫情期间,智能化、高水平的物业服务在应变能力、管控效率中展现出了极大优越性。

高新兴机器人目前已取得超百项知识产权专利,警用市场占有率第一,已广泛服务于公安、消防、边防、安防、仓储、工厂、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客户,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实际应用数据,目前是安防巡逻机器人行业第一品牌,以技术积淀、对产品的打造、立体化的解决方案构建了深厚的行业壁垒,并在本月获得雷石投资独家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作为新型安保劳动力的输出者、引领者,高新兴机器人为物业安保服务的降本增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动静融合的立体防控方案,能使物业服务智慧化、巡查可视化、流程规范化,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能大幅提升物业的安保等级、安全等级,减少人力投入、保护人员安全、提高决策效率和快速处置能力。

巡逻机器人进驻物业管理领域,不但能为各大物业带来跃迁的动力,更为物业产业的全面智能化升级带来巨大的未来价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