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或失意,或得意,他们影响着中国车市_新能源_汽车_小鹏

对于汽车行业,2022年仍然是晦涩难明的一年。行至年末,回顾这一年的发展,在起起伏伏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名字被推至风口浪尖,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凭借个人的能力,成为这一万亿级行业的领导者乃至颠覆者,因为或独特或奇异的言行、选择和经历,出现在行业话题热榜。

下面是《汽车通讯社》对汽车行业2022年的年度人物评选,评选标准绝对主观,如有异议,欢迎留言赐教。

01 最有战略定力的人:王传福

“远见卓识”这四个字送给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绝对不为过。

2022年是比亚迪加速腾飞、全面爆发的一年。作为2022年表现最为亮眼的自主品牌,比亚迪销量规模一举超越特斯拉、增长速度行业内几乎无车企能及,总市值更是突破万亿元大关,在全球汽车企业市值榜仅次于特斯拉与丰田排名第三。这离不开王传福个人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对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远见与坚持。

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玩家众多、赛道拥挤,王传福曾表示,想要成为“幸存者”就必须具备三种素质:核心技术、精准的战略方向和快速决策。而比亚迪恰恰是最早投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自主品牌。2003年,王传福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入汽车行业。2008年,王传福就看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大举押注,彼时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几乎空白,王传福完全是硬着头皮打造全产业链以满足业务发展。新能源这条路烧钱不断,王传福一直走得很孤独,态度却非常坚决,可谓是经历了新能源汽车起伏的整个周期。

汽车行业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行业,数十年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部署帮助比亚迪在稳占桥头,终于十几年后的今天等到新能源市场爆发,实现技术与战略领先。如今,比亚迪成长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代表企业之一,正在加速往全球市场扩张,其稳健的新能源布局节奏,彰显出王传福强大的战略定力。

02 最让车企讨厌的人:曾毓群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或许是2022年被主机厂们骂得最惨的人。

在2022年7月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直言不讳地说到,电池成本已占整车成本的近60%,汽车企业都在为宁德时代打工。曾庆洪直呼,电池原材料价格太离谱。他列举数据称,电池原材料碳酸锂2021年1月价格是每吨4万、5万元一吨,2022年涨到每吨51万元。

展开全文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占汽车整车成本的40%-60%,并且还在不断涨价。不受控制的供应价格、不断上涨的制造让车企们难以接受。曾庆洪直呼,电池原材料价格太离谱。他列举数据称,电池原材料碳酸锂2021年1月价格是每吨4万、5万元一吨,2022年涨到每吨51万元。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同一场合表态完全赞同曾庆洪观点。他还称,电池企业和原材料企业是“任性涨价”,有关部门应当出面加强统筹协调,引导电池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天下苦宁王久矣,这也是广大车企的心声。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2022年汽车行业增长趋势最明朗的产业,市场规模超过600万辆,在政策补贴扶持的情况下,半数车企仍然呈现亏损状态,部分原因在于车企在供应链上花费太多成本,逼不得已纷纷自建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

不过,对于车企的抱怨,曾毓群表示,是上游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增加,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更直言称:“宁德时代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是在盈利的边缘上挣扎,非常痛苦。”

03 最会营销的汽车人:余承东

汽车行业不缺吹牛的人,今年尤其如此,但最能引发争议的嘴炮玩家,还当属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

余承东在做手机时就有大嘴“美誉”,跨行做汽车时也不例外。今年,从宣布“华为将挑战30万辆的销售目标”到发布“超越百万豪车”的问界M7、再到内部会议上表示华为车 BU 要在 2025 年实现盈利,余承东的嘴炮从年初一路开到年尾,惹得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想对着他扔鞋子,长城高管李瑞峰连发五条微博回怼余承东“别把随性当个性”、“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

相比2021年,2022年的余承东其实已经收敛了不少,但在浮夸风盛行的新能源市场,他一出场,仍能做到所到之处惊呼一片,可见其营(吹)销(牛)水平之强。神奇的是,华为和赛力斯联合打造的品牌AITO问界跟着余承东的“嘴炮”也一路往上,一年内实现月销量破万,令不少车企眼红。

不过,伴随着“车BU 要在 2025 年实现盈利”目标的提出,以及达成华为更重要的目标——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汽车智能硬件及软件供应商,与更多车企合作,余承东的“嘴炮”模式或许会在未来更加收敛。

04 内心最激荡的汽车人:何小鹏

2022年9月,一起小鹏G9的上市“翻车”事件,让小鹏汽车提前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伴随着持续的股价低迷,一场风暴席卷小鹏汽车,也让董事长何小鹏身处风暴中心、绝望边缘。何小鹏过去一年的经历,恐怕就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惊险刺激。

延续2021年的新势力品牌销量冠军的风光,小鹏在2022年上半年也以逼近7万辆的销售成绩居于新势力前列,但从7月开始,小鹏销量数据就开始下滑,往年的销售旺季小鹏销量更是跌至冰点,交付量腰斩,小鹏销量已然掉队。

G9因为混乱的配置备受质疑,最终出现新车刚发布两天就大改配置单和价格的罕见场面,引发众怒。虽然何小鹏亲自下场、连夜调整G9配置,但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这款承担着小鹏冲击高端、提升毛利重任的车型出师不利,未能挽救小鹏不断走低的销量。与此同时,市场对小鹏后续发展存疑,持股小鹏汽车20.4%的何小鹏,身家曾经接近800亿,也因小鹏股价暴跌而只剩下不到200亿,转瞬之间, 小鹏汽车成为资本市场最拉胯的造车新势力。

压力来到何小鹏身上,他召开公司内部线上会议,对过去的错误深刻反思,并重新调整公司现有组织架构。据悉,何小鹏在会上激动到“一度哽咽”。一次短暂的交付危机令何小鹏感到落寞,同时也考验着他的应对能力、决策管理水平,因为在小鹏跌至谷底时,竞争对手们还在拼命狂奔,小鹏只能靠时间恢复市场信心。

行至年末,小鹏汽车触底反弹,市值开始回升,走过动荡时刻,何小鹏希望投资者给予耐心,他表示:“我们好的时候没有想象的好,坏的时候没有想象的坏。”

05 最惨的汽车人:沈晖

2022年比何小鹏更惨的人,或许当属威马CEO沈晖。毕竟,小鹏还有强大的现金流ALL IN赛道,但威马在接连的亏损下近乎资金告急,前途渺茫。威马招股书披露,过去三年合计亏了174.35亿元,且三年来毛利率都是负数,亏损数额一年更比一年高,到2022年,威马的账面数字之难看已经不用想象。截至2021年末,威马现金储备仅有41.56亿元,只是当年其亏损金额的一半多,再难追赶“蔚小理”的步伐。

沈晖,这位汽车圈传统精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除了在公司巨额亏损、员工待遇骤降的同时,自身陷入由天价薪资引发的舆论争议之外,沈晖的心情恐怕也因为威马糟糕的市场表现而更显沉重,威马下半年甚至不再公布月度销量。

资金方面,沈晖只能试图通过借壳上市找钱。11月底,沈晖发布了一份全员内部信,表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应对资金压力,会对员工进行降薪。更不利的是,威马还在与吉利控股纠缠三年的侵权官司中败落,法院要求威马赔偿吉利700万元以及其他费用,同时停止使用涉嫌侵权的设计图纸。并且,由于涉及多起纠纷,威马汽车及其子公司1.3亿资金被冻结。威马内部想必也是寒气逼人,高管接连离职、威马汽车内部的关键人物之一杜立刚选择在年尾出走,可谓是雪上加霜。外界推测,‘混乱’和‘无序’应该会在威马内部持续一段时间。

沈晖曾在2019年末表示,如果未来两年还站不稳脚,就是我们自己不争气。从当前威马混乱的产品结构、不断掉队的市场表现来看,沈晖的管理能力,的确面临考验。

06 最尴尬的造车人:李一男

李一男,小牛电车创始人,一直被外界誉为创业天才他站在2022年的年尾,其造车生涯刚刚开局便因资质问题惨遭滑铁卢,他创立新能源汽车品牌自游家突然宣告,旗下首款车型自游家NV在短期内无法交付,只能全额退款,可谓是相当尴尬。

自游家本就身处生死边缘,这次上市即退市的遭遇更是再次令李一男步入险境。仅在一两个月前,自游家还在积极铺设销售渠道与售后网络。在10月正式发布新车后,全国范围内有多家展厅陆续开业,所有员工都在为计划将于12月展开的量产交付忙碌。这些工作,皆因无法交付的问题陷入停滞。而如此交付乌龙,是因为制造商大乘汽车受债务问题困扰、没能通过造车资质审查,使得自游家NV迟迟无法开工生产。

不过,外界对李一男仍有期待,经历一轮裁员后,自游家保留了一部分核心团队,李一男打算到2023年春天重新实现自游家产品的交付。

07 逆行者——丰田章男

一首《孤勇者》送给丰田章男,作为市值仅次于特斯拉的全球头部车企——丰田汽车的总裁,他在2022年的年尾仍在质疑是否应该只追求电动汽车。通用、本田等老牌车企都已经确定了全面电动化的日期,但丰田章男认为,“涉足汽车行业的人基本上是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人想知道电动汽车是否真的可以作为单一选择。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趋势,所以他们不能大声说出来。”

电动化浪潮之下,全球新能源产业如火如荼,主要车企纷纷开启电动化转型,但丰田电动化的步伐仍有所迟疑。丰田曾因在混合动力系统方面的开创性而成为汽车行业的“绿色宠儿”,丰田的新能源结构如今也仍偏重混动车型的投入,即便日本政府为推广电动汽车不遗余力,丰田章男在日本国内还面临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他也始终选择继续为混合动力技术发声,背后或许有着丰田利益的考量。

08 最令人惋惜的汽车人:赫伯特·迪斯

2021年还在负重前行的赫伯特·迪斯,忽然在2022年7月走下大众集团转型的历史舞台,这暴露出大众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激烈的内部矛盾,各方势力复杂纠缠,大象转身更添艰难。

迪斯的下台颇具戏剧化,因为在他离职消息传出的前几个小时,迪斯还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休假信息。很显然,这位前大众集团CEO是被罢免的。

大众集团一直是电动化转型最激进的传统汽车品牌,而激进改革背后的推动者,就是迪斯。

他在任的几年里,他与工会和董事会之间的博弈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各项政策的推动可谓是步步艰辛。就在2021年,他还因为宣布削减多达3万个工作岗位引发了一场与劳工领袖的斗争。电动汽车需要更少的零部件,随着公司转向生产更多的电动汽车,原有的工位岗位将会过剩。

2022年,迪斯的改革之路突然中止,大众这家传统巨头的转型之路,显得更加艰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