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去非洲种水稻,养活了80万人,却遭当地人打砸_非洲_尼日利亚_的是

“不好了,老王,这边出事了,你快过来看看呐。”一声焦急的呼唤打破了中午的宁静,正在种植水稻的王学民心中一惊,连忙放下手头的活计,直奔喧闹处,只见一群非洲小伙子手里拿着工具,表情很是愤怒,对着中国人谩骂,看这个架势像是过来打架的。

王学民冷静的看了众人一眼,知道这是中国人辛辛苦苦种植下来的,绝对不能让他们搞破坏。19年前,王学民来到了非洲,一心为了非洲人民可以吃饱饭的愿望而努力,这十几年来,他到底付出了多少呢?

一、背井离乡到底为了什么?

在2004年,因为受到了尼日利亚政府的盛情邀请,以王学民在内的九位农业专家离开了中国,背井离乡的踏上了去往尼日利亚的路程,这一去就是整整十几年,其实王学民也是没有想到,自己会把整个青春,都奉献在了非洲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

刚到尼日利亚的几年,其实是王学民最为辛苦的几年,首先王学民需要克服的是环境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语言上的不便,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非洲的人民,好像并不是很欢迎他的到来,所以这才发生了开头那一幕,由于非洲人民对我们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来,所以对于他们充满了戒备。

展开全文

王学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开始他也是会慌张,可是次数多了,王学民反而是游刃有余了起来,因为他已经理解这些非洲人民为什么会像惊弓之鸟一般抵触他们?太多的人吃不上饱饭,太多的人饿死街头,在这种生存条件之下,他们对于外来人员,肯定是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随着在尼日利亚的时间越来越长,好多专家都经受不了如此艰苦的工作条件,都纷纷离开。而王学民亲眼看到了非洲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时,他无法做到视若无睹,决定一定要留在非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非洲人民的温饱问题,他还拿出一块田地进行教学,免费教他们如何种植。

二、吃上饱饭的日子是否遥远?

非洲落后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土地不平,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机械化生产动力不足,肥料匮乏,随便一个问题说出来,都是非常致命的。然而在王学民看来,这些客观原因,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还可以得到解决的,真正困难的是和当地人的相处,自己非洲文化下当地人的思维模式就有了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是努力工作换取更好的生活,然而非洲的“老大哥”们却不是真的想,在他们的思维之中,只要是有一口吃的就好,所以他们天生不爱工作,工作态度也是非常之懒散,这些人的词典之中,仿佛就没有上进,努力这些词语,只有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王学民曾经也是在这个方面踩过雷,他曾经像是对待中国人一样对待非洲人民,结果可想而知,遭到了非洲人民的强烈抵触,他们对待工作越发的消极怠慢了,那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学民只能改变自己来融入他们,他开始慢慢接受非洲人民“乐天派”的思想,同非洲人民一起吃饭、唱歌,一来二去非洲人民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是越来越喜欢。

不仅如此,王学民还用自己的巧思解决了农业中的问题,比如插秧不直,灌溉不均匀等。在王学民的不懈努力之下,尼日利亚的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械化生产也是悄悄进入了非洲土地上,一时间水稻产量增加到了100万吨,要知道这么多的水稻,可以养活80万尼日利亚人,让无数的家庭吃饱饭,不再忍受饥饿。

总结

当初对着王学民叫骂,让他滚出中国的非洲人,现在已经成了王学民的头号铁粉,就是因为王学民的不懈努力,他们的团队在当地开垦了不少土地,创造了20000多个工作岗位,促进了当地人民就业。

当然了,付出也是会得到回报的。王学民被授予了“酋长”的称号,这对于他来说真的是很大的荣誉和认可,乐于助人,奉献精神一直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以王学民为首的农业专家更是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把中国的影响力拓展到了国外,有效拉动了当地的经济,以及促进两国友好交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