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袁庚逝世7周年 | 他是最初那盏古拙的灯!_凯达_女工_深圳

7年前的今天(2016年1月31日),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辞世,享年99岁。2006年,我和同事因为策划和报道深圳第一代打工妹,有机会两度访问这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重要探索者,留下大量文字和图片。下面的文字是袁庚辞世后不久写的,今天借这个特殊的日子再次发布。

2023年1月31日

2006年下半年,有一些日子我躲在蛇口沿山路的招商局博物馆找资料,有一天突然在一本书里读到一段逸事:

1983年5月,占蛇口工业区半壁江山的凯达玩具厂出“大事”了!工厂强迫工人超时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导致一些女工生病晕倒,女工不满情绪增加。有一天,女工郑艳萍因为晚上要参加团委的会,没去加班,于是被厂方无理停工,罪名是“拒绝加班”。这件事引发年轻女工的集体抗议。当时工业区团委副书记、凯达工会主席端木默写了调查报告并送到袁庚手里。袁庚批示:“加班应是自愿原则,要找资方严肃讲清楚,不准他们胡来。”并让区党委、区工会向厂方提出:“如不改正错误,就诉诸法律!”

我当时受报社指派采写“中国第一代打工妹”,正苦恼没有头绪,于是选择这里作为突破口。很快,我找到了两个当事人端木默和郑艳萍。在她们的帮助下,我和同事采访了100多位“凯达妹”,并在报纸上做了十几次整版报道(刊发于2006年12月21日至2007年1月15日之间)。这些报道的反响出乎我们意料,也因此有了2007年1月14日的凯达女工25年大聚会。

采访时,很多凯达姐妹都会提起袁庚,这让我们非常期待袁庚能和凯达第一代的打工妹见面。已是蛇口工业区工会女工部长的郑艳萍于是安排了我们去龟山别墅拜访袁庚老人,已经离开蛇口在深圳市政府部门任职的端木默以及几位离开深圳多年特意回来探望袁庚的“老蛇口”和我们同行。

展开全文

2007年1月6日,深圳商报记者采访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后和他合影。资料照片

2007年1月6日下午,我们到位于蛇口龟山别墅的袁庚家。89岁的袁庚看到蛇口的老员工进来,坚持要从沙发上起身举手致意。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袁庚对待来访者的“标配”动作。

端木默告诉袁庚我们的来意:“《深圳商报》最近有一个系列报道,就是寻访当年在凯达工作过的第一代打工妹。凯达姐妹25周年的聚会下周也将在蛇口举办。我和郑艳萍还有商报社的意思是想征求您的意见,到时候能不能与姐妹们合个影?”袁庚很爽快答应了。

再入座,袁庚马上说:“当年我把你们‘骗’到蛇口来,可能耽误了你们的青春。很对不起啊!”端木默和郑艳萍拿着《深圳商报》刊登的凯达女工故事,说:“这个刘翠薇是我当年同宿舍的姐妹,考了三次托福去美国读书,现在是美国一家金融投资公司的经理;这个黄莹离开凯达后,先后在香港和美国经商。您没有耽误大家的青春,恰恰是您当年的关怀,很多人的青春都很辉煌啊!”

袁庚说:“不要夸大个人的作用,我做错了很多事情。”

这群“老蛇口”在一起回忆往事,我又听到了另外一件逸事:1981年,建厂不久的凯达冷天没有热水洗澡,宿舍没有书桌写信,女工们很有意见。当时在香港办公室上班的袁庚听到汇报后,马上返回蛇口到女工宿舍看望大家。他承诺三天内让大家洗上热水澡。有的姐妹不相信,袁庚笑着伸出小拇指说:“来,我们拉钩!”三天后,姐妹们真的洗上了热水澡。

2007年1月6日,记者和蛇口凯达姐妹的代表端木默和郑艳萍拜访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她们拿出刊发凯达姐妹系列报道的《深圳商报》递给老人,说:“袁老,您看看这些报道,您没有耽误大家的青春,恰恰是您当年的关怀,很多人的青春都很辉煌啊!”老人还兴奋地伸出小指和端木默拉钩。深圳商报记者 薛云麾 摄

聊到这里,袁庚伸出小拇指,笑着说:“来,我们再拉钩!”郑艳萍笑着伸出手指,和袁庚拉了拉手指。在场的人都笑了。

临走前,大家希望能和袁庚合影。袁庚问:“现在这个相机是不需要胶片的吧?”本报摄影记者薛云麾说,“不需要,所以不要担心浪费。”

袁庚笑着说:“不浪费胶片,但浪费感情。和我这样的老人聊天,浪费你们的时间,浪费你们的感情!”

因为身体不适,袁庚没能参加8天之后的凯达员工25周年聚会。

袁庚的乐观仍然还在。后来九十岁生日后,他喜欢念叨的打油诗是:“一百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小弟弟,七十流鼻涕,六十不用提。”今天,百岁的袁庚走了,作为一个深圳人,我想起袁庚在散文《记忆、理想与爱迪生的灯》里写的一段话:

“一八七八年,爱迪生在门罗帕克实验室最初点亮的白炽灯只带来八分钟的光明,但是这短暂的八分钟却宣告了质的飞跃,世界因而很快变得一片辉煌。最初那盏古拙的灯泡,它的纤弱的灯丝何时烧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真确确留给了人们对不足的思索,和对未来的希望。”

我觉得,这段话也是袁庚一生最好的注脚。

本文转载自西芦葫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