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杀狂喵:恐怖文学中的复仇之猫_恐怖_怪物_复仇

猫在恐怖题材的角色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制造紧张氛围,以及复仇的道德借镜。 图为1977年日本电影《House》剧照。

1977年的恐怖电影《九命怪猫》(The Uncanny)预告片开头说:「总有怪物出没在我们梦里。」 旁白接着警告:「最邪恶、最迷人、最可怕的怪物或许在下个转角等着你...... 也可能就住在你的家里。」 这个怪物说的正是猫。

ADVERTISEMENT

从1934年的《黑猫》(The Black Cat)到2019年改编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同名小说的《禁入坟场》(Pet Sematary),约有30多部恐怖电影的主角是猫,这还不包括其他用猫制造紧张气氛,或是做为怪物同伙的电影。 猫在恐怖文学里也经常出现,从1561年的《小心恶猫》(Beware the Cat)乃至近代的儿童恐怖短篇小说《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猫的形象是如何游走于“可爱无害”与“杀人狂猫”之间呢? 评论家认为猫在恐怖题材的角色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制造紧张氛围,以及复仇的道德借镜。

展开全文

1942年电影制作人瓦尔‧莱顿拍摄的经典恐布电影《豹人》(Cat People)。

想象电影里杀人魔追逐着一个独自在黑暗的女孩,突然听见附近有诡异的声响,当女孩决定调查噪音源头时,紧张感也随着她打开某样东西不断增强(因为观众预设杀手随时会出现),但结果却是一只猫跳出来。 这是恐怖题材常见的手法,而这种制造惊悚氛围的方式又被称为「莱顿巴士」(Lewton Bus)、「猫式惊吓」(Cat Scare)或「弹出的猫」(Spring-Loaded Cat),以1942年电影制作人瓦尔‧莱顿(Val Lewton)拍摄的经典恐布电影《豹人》(Cat People)的其中一幕命名。

电影中,一名女子独自走在街上,紧张氛围油然而生,因为她觉得情敌(豹人)在后面尾随她。 随着像猫叫的一声巨响出现,紧张感达到了高潮——导演刻意误导观众,因为观众以为女子即将被豹人攻击。 最后发现声音是一辆经过的公车传来,这名女子才松了一口气,剧情氛围也瞬间缓和下来。 几十年后,随着《阴宅》(Amityville Horror)和《异形》(Alien)等恐怖电影的上映,真正的猫也开始加进「猫式惊吓」里。 从那时起,猫就不断用来吓毫无戒心的受害者。

1981年的恐怖电影《黑猫》(The Black Cat)。

恐怖题材往往涉及恐惧与怪物,电影学者丹尼斯·怀特(Dennis L. White)认为最主要的恐惧源自「我们身处环境无法对付的未知事物」。 恐怖电影与恐怖文学里的怪物(相较于奇幻和科幻小说中较温和的怪物)通常具有我们无法理解或控制的特征,而这些怪物的范围也很广,从吃人肉的汉尼拔一直到狂暴凶残的大白鲨都是。

艺术哲学家诺尔‧卡罗尔(Noel Carroll)认为,怪物因为无视科学引起观众的恐惧与厌恶:汉尼拔和大白鲨都属于恐怖的怪物,前者虽然是人类,却展现蔑视科学与常规的态度和行为,而后者的认知与能力超越了常理范围的普通鲨鱼,两者皆制造出「幻想、虚构的推断」,从而引发现实的恐惧。

猫式惊吓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隐藏/拖延真正怪物的出现。

根据卡罗尔的标准,猫式惊吓里的猫咪并不算是怪物,因为它们的行为就跟普通的猫一样。 任何与猫相处过的人都知道,无论环境如何它们还是会做出这些举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怕与可爱的猫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有没有一个未知的怪物存在。 但从现实面来看,猫式惊吓确实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隐藏/拖延真正怪物的出现。 猫式惊吓在恐怖题材中也扮演了象征性的作用,向人类主角传达有时最大的恐怖隐藏在平凡东西的背后,只是还在等待时机出现。

兽性化的拟人怪物是一种常见的恐怖元素,而且在恐怖题材中具有代表性。 尽管狼人是最常见的形式,但还有一些著名的猫怪,例如1942年的《豹人》、1992年的《梦游者》(Sleepwalkers),以及许多民间传说故事。 这种恐怖类型通常牵涉到性,尤其是女性的文化焦虑。 然而,复仇之猫与猫怪无论在外型和意义上皆不相同。

怀特认为恐怖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且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 据学者保罗·桑蒂利(Paul Santilli)的说法,艺术恐怖的部分吸引力在于它可能挖掘了存在主义的基础,将其展现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说或电影里。 撇除上面所说的猫怪,复仇之猫与现实家猫的行为差不多:复仇之猫不会长成巨大的体型、没有超人的力量,也很少被改造成可怕的模样。 唯一的差别在于它们展现出更高的认知能力、计划能力和能动性,这些特质都让猫产生复仇的欲望,以及实际执行的能力。

复仇之猫使那些未受惩罚的恶人付出代价,但与人类的罪恶(欲望、嫉妒或贪婪)相比,复仇之猫的邪恶程度根本微不足道。

迈克·罗森(Michael J. Rosen)分析了非恐怖的动物故事,他指出这些故事让人们注意到「人类的责任、保护的局限性与同情的界限」。 这些关于复仇之猫的故事,特别带有恐怖元素的故事,更多时候是反映出人性而非旁边的动物。 在受到不公待遇或心爱的人类伙伴遭陷害后,这些猫化身成为复仇代理人。 复仇之猫使那些未受惩罚的恶人付出代价,但与人类的罪恶(欲望、嫉妒或贪婪)相比,复仇之猫的邪恶程度根本微不足道。

与其他恐怖怪物不同的是,复仇之猫通常采取现实的手段来实现正义。 例如在几部电影中,猫吞噬了复仇对象的尸体,虽然一方面是为了增添恐怖效果,但现实中的猫(以及大多数动物)确实也会吃死者的肉。 此外,透过报复、通过剥夺那些恶人的控制权,猫也颠覆了人与动物之间不对等的阶级关系。

也许,让猫恐怖的并不是它可能取出我们的内脏、吞噬我们的肉、或者破坏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阶级关系,而是它就像一面道德镜子,提醒人类为自己的过犯负责。 透过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遇到的潜在恐惧,或许就是面对真正的自我。 恐怖题材里的猫挑战了我们过度膨胀的人类道德观:恐怖不只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非人类、不可理解的怪物,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潜伏在内心深处、没有显现出来的丑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