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幸福之道
最伟大的真理就是最平凡的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并非靠幻想——不论这幻想多么高贵——人类就能幸福,要使人类幸福唯有依赖追求真理的坚定勇气。——罗素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
亘古以来,幸福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永恒主题,可以说所有人类努力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幸福意味着平安吉祥,顺遂圆满。然而,如康德所说:幸福的概念是极不确定的,虽然人人皆欲得之,却无人能明确地、连贯地说出他所希望与企求的到底是什么。事实上,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感受都不相同。
左拉:每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卢梭: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尼采:对于平凡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
从现实情况来看,幸福的获得殊為不易:一是幸福难得,不幸往往比幸福更多,如《法华经》所说:三界无安,众苦充满。二是与一时的高兴和快乐不同,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境遇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状的愉悦心情。由于祸福相依,要保持幸福的长久,可谓难乎其难。三是由于幸福和欢乐中常常混杂着不幸和悲哀,所谓幸福常常并非是真实的幸福。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掉幸福。不劳而获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幸福。因此,幸福作为人们努力的结果,与人们的行为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
《无量寿经》云:“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由此可见,止恶行善是因,幸福是果。只有止恶行善,才能获得真实的幸福。正如歌德所说: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亦如托尔斯泰所说: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然而,由于心为诸法之本源,或者说人们的观念意识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是恶行还是善行,也决定着恶行善行程度的大小,因此,只有保持清净之心,才能真正做到止恶行善。
这样,真实的幸福之道就可以概括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增一阿含经》、《涅槃经》等),印光大师常将之表述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简而言之,亦可表述为:止恶行善、自净其意。
展开全文
具体来说,真实的幸福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认清善恶
认清善恶,明辨是非。关于善恶之行,《太上感应篇》的论述简明扼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故此节录于下:
恶行: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虚诬诈伪。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知过不改。见善不为。自罪引他。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餧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善行: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2、止恶行善
既知恶行善行并且知道了是非,当敦伦尽分,身体力行,止恶行善。
诸恶莫作:未生之恶令不生,已作之恶令其断。勿以恶小而为之。
众善奉行:未生之善令其生,已作之善令增长。勿以善小而不为。
慎独:即独处时谨慎不苟。《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自净其意
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获得幸福的德性。——莫罗亚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自净其意,就是于止恶行善中除邪颠倒,放下执着,在智慧观照中保持自心的清净无染。
一是反躬自省、不自欺欺人。时时反省自己行为举止,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如印光大师所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功夫,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如此而行,方能不断进步。
二是对治习气,闲邪存诚。《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然而,由于受不良习气熏染,人们起心动念之间,往往迷失在争名夺利、热衷权势等恶行之中,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者比比皆是。憨山大师云:“性相近,习相远,此语直示千古修行捷径。吾人苟知自性本近,唯因习气而远,顿能把断要津,内习不容出,外习不容入,两头坐断,中间自孤处正所谓如有所立卓尔。若到卓尔独存之地,则性自复”。而要把断要津,坐断内外出入之习气,应时时以闲邪存诚为念,行为上不作恶事,思想上也不起邪恶的妄念,始终保持诚实正直之心,这样才能使恶习渐减,善根渐增,从而不断转恶为善、转迷为悟。
三是无住生心,离相行善。《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可知,妄想执着从根本上制约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使人们背离了清静圆满的自性,常常迷失在由贪嗔痴等烦恼引起的痛苦之中。因此,为了到达幸福的彼岸,必须彻底放下妄想执着。
《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即是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应离一切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放下一切执着,修一切善法。所作福德,不应贪著,名闻利养,尽皆放下,如此即能生起清净心,焕发本有智慧光明。《吉祥经》云:“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宁静无忧,解脱自在,这样的吉祥,就是最真实的幸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的获得不会轻而易举,而是要经历曲折而艰苦的过程。故当如省庵大师所说:“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不问收获 但只耕耘,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百尺竿头,不断进步,真实的幸福就在其中。
结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幸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