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云:“种果达人” 种下致富林_红光_村民_树苗

春风送暖、草木萌发,正是栽种好时节。

从威宁自治县龙场镇津海村到红光村,10多公里的路程,自2月下旬以来,徐朝云几乎每天要走上一趟。

“600多亩红梨,种下去就要保证它成活,这是村民们的收入希望啊。”今年52岁的徐朝云,两鬓斑白,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徐朝云正在查看树苗成活情况

红光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曾一度被列为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下,红光村如期摘掉了贫困帽子,但在接续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依然任重道远。

“种地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村民大部分还是选择外出打工。”谈起红光村的现状,党支部书记邹飞文很是感慨。

家住津海村的徐朝云,1990年从威宁职校毕业后就回到家里搞起了水果种植和研究,一干就是30年。每年70多亩的油桃、20多亩的苹果和20多亩的李子能给他带来八九万元的纯收入,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果达人”。

展开全文

徐朝云给村民讲解红梨管护知识

有思路、有干劲、做事踏实的徐朝云2010年被津海村村民选为村支书,一直到2021年11月份卸任。11年的时间,在他的带领下,津海村种植油桃80亩、苹果100余亩、华山松2000多亩、核桃2000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2021年12月,徐朝云转任红光村党支部书记。

“我来这个村以后首先就是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们很勤劳,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村民的种植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广种薄收。”徐朝云说。

村民给梨树苗浇水

困则思变,种植经验丰富的徐朝云发现,红光村的光照、海拔、土质和气候非常适合红梨生长,引导村民发展红梨种植或许是条不错的出路。

说干就干,徐朝云带着村支两委多次去周边乡镇和县区考察,对市场行情进行调研分析,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动员,再加上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红利,去年年底,徐朝云自己投入15万元购买了2.5万多棵树苗,带着村民种下了630亩红梨。

成熟的红梨

“我家有17亩土地,试种了10亩梨,种梨树也不影响自己耕作,还多一份收入,现在看着树苗成活了,很高兴。”村民赵米才说,现在树苗栽下去,树苗成长期间土地还可以种庄稼,一地多用,每亩地还能享受120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

为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徐朝云从栽种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手把手教给村民。

成熟后的红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村民们几乎都掌握了种植技术,三年梨树就可以挂果,五年左右就能达到丰产,按现在行情来看,种红梨还是很有前景的。”徐朝云说,他将为红光村提供终生技术服务,等梨树挂果后,村民可自行售卖,遇到销售不出去的情况,他将按市场价保底收购,解除村民后顾之忧。

通讯员 李继航  周天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编辑 翟培声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