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自华著《上海印象》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2.12
作者简介
郑自华, 1948年出生。1985年上海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毕业。著有《一路相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9)、《自说自话》(作家出版社, 2011.4)、《我的“‘三少’爷”生活》(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8)、《上海印象》(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2.12),主编《七彩人生》(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8)。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上海印象》简介
上海开埠以来,写上海的书籍不计其数,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上海。我以一个居住在上海七十多年的普通市民的身份,从低视角、微观察,写出我眼中的上海,写出我对上海的感受。
上个世纪末,当上海最后一条弹格路即将消失,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我以自己的经历感受到:“对一般人来说那是上海变化的见证,可我有着更多复杂的感情。”因为弹格路记录了我生命历程,我通过“路”的变化,感受到上海的温度。这是《上海印象》第一辑《家里家外》58篇文章中的第一篇《路》,散文《路》获上海作家协会、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2005年联合举办的“上海之新”征文二等奖。在《家里家外》,人人常见的生活用品,像盐水瓶、芭蕉扇、搪瓷碗、落地灯、喇叭箱、“丫叉头”、套鞋、钢丝床等,都成了我观察上海的窗口。
展开全文
我在商业部门工作近40年,从卖西瓜、“零拷”、甏头酒、啤酒、年货、“大白兔”奶糖、蛋糕、月饼屑、瓜子等商品入手,感叹当年卖西瓜的艰难、“零拷”的复杂、甏头酒的笨重,吃啤酒、吃散装啤酒的不易、年货供应的繁琐、“大白兔”的苦涩、蛋糕的高贵,吃月饼屑的心酸,等等,通过讲述这些商品的故事,我努力想折射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由于我工作在商店第一线,拥有第一手资料,《店里店外》的26篇文章更具烟火气。我特别写了当年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烟纸店,虽然烟纸店逐渐被便利店所取代,但是,人们对烟纸店的那份情感,是无法抹去的。这组文章读来既有种种无奈,也颇有趣味。
我喜欢读书,一直梦想有间书房,第3辑《书里书外》的《书架变迁记》叙述我曾经拥有一个书架,一直到近60岁才有了一间独立书房,时间之漫长,使人嘘嘘。在特殊年代,各种书籍被禁,《读书往事》中的故事,相信会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我珍藏了36本读书笔记,记录了我从1965年至1978年13年间,读了390本书、写了120万字的读书笔记的经历,文学的种子就这样慢慢种下。至于用没有五角星的公章去旧书店买书的故事,折射那时的无奈。
本书第4辑是《戏里戏外》。全书共收入103篇文章,24.8万字。本书参加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受到好评(2023年度)。
《上海印象》目录
第一辑 家里家外
003 路
006 洗澡,上海人曾经的无奈和窘境
009 漫漫长夜,盐水瓶当汤婆子御寒
012 一张红木方桌卖了10元钱
015 风光一时的九英寸电视机
020 忘不了的芭蕉扇
023 话筒改装成落地灯
027 那年代,DIY喇叭箱是“扎台型”
025 打家具是大工程
030 “丫叉头”牌手动电视机
032 见证一个时代的“饭盒子”录音机
034 刻骨铭心话粮票
036 大灶饭香
038 栏杆拍遍
040 “引线”
043 雨还是那场雨,鞋却不是那双鞋了
046 扎鞋底
048 行头最足的中山装
050 当年,捉襟见肘的一张钢丝床
052 “来会”之谜
056 十年一修
061 我家的老朋友“小康”
064 糖精片月饼
066 1968春节的餐桌
069 甜甜蜜蜜说喜糖
071 《过年歌》
073 听广播的日子
076 五彩缤纷的年历片
079 刮片里有乾坤
081 “DIY”照片
083 “接模子”和游戏棒
086 公用电话故事多
088 私人电话,二十六年话短长
091 两毛换一万,“大哥大“显神威
093 湿答答的给水站,挥之不去的水月留痕
095 上海天空,那一抹彩虹,那一道美丽的风景
098 逛逛花鸟市场
100 外白渡桥遗梦
102 我和国际饭店的故事
105 我是上海的第一代股民
107 有奖发票的喜怒哀乐
110 上海公交往事
113 冰水兑果汁,那一口充满幸福感的冷饮水
115 百般滋味说豆浆
117 元宵节,吃一回红红火火的“兔子肉“
119 从疗养到旅游,从国内到境外——我所经历的旅游故事
122 我的飞行处女航
124 手表的故事
126 上海男人的工具箱
129 母亲是个传奇
131 母亲包的粽子最好吃
134 温情三分钟
136 阿胶里浓浓的爱
139 国庆十周年,那场不平凡的焰火庆典
141 我是第612492条好汉
143 重拾的回忆
第二辑 店里店外
147 烟纸店,渐渐消逝的申城风景(一)
149 烟纸店,渐渐消逝的申城风景(二)
151 烟纸店,渐渐消逝的申城风景(三)
153 当年发工资
155 卖瓜的名堂经
157 当年,卖瓜是件烦心事
159 “零拷”岁月
161 甏头酒
163 啤酒往事
165 甜酸苦辣说年货
168 那可爱的“大白兔”
172 走下神坛的蛋糕
175 难忘月饼屑
178 谁还记得“高级饼”?
181 当年,我在食品厂做月饼
184 算盘里打出一片天地
186 “国民第一美食”——瓜子
189 日夜商店故事多
192 当年技术大比武
195 说不尽的生意经
198 记忆中的老虎灶
201 忘不了的脚踏车
203 用黄鱼车和“老三样”欢送的退休
205 当年,“天女散花”,也有种种无奈
208 “师傅”和“师父”
210 学徒
郑自华著《上海印象》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2.12
第三辑 书里书外
215 书架变迁记
218 别人家晒衣服,我家晒书
220 半个世纪前的学生手册
222 抄报纸
224 在旧书店买书
227 练习本见证青葱岁月
230 “三声”有幸
233 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
236 9.5元买《辞海》
238 高考往事
241 三十七年前读电大
244 读书往事
第四辑 戏里戏外
249 和电影有关的往事
251 看电影曾经是工会会员的福利
254 我和沪东电影院的不解之缘
256 露天电影
258 电影说明书,见证历史的活档案‘
260 大牌云集——我看拍电影散记之一
262 大牌云集——我看拍电影散记之二
听自己讲那过去的事情
代前言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小时候,我们一直喜欢唱这首歌,唱着唱着,自己成了爸爸妈妈;唱着唱着,爸爸妈妈离开了我们;唱着唱着,我们自己老了。月亮还在,白莲花般的云朵还在,晚风还在,可是,“他们”——我们的孩子再也不围在我们的周围,“他们”很忙,“他们”对我们过去的事情并不太感兴趣,“他们”没有空听我们过去的事情,“他们”要关心自己的饭碗,关心自己的升迁,关心“他们”自己的子女。曾经和“他们”说起过我们这代人早上四点起来排队买菜,用小凳子、砖头、破篮子去买带鱼,“他们”问,怎么这么傻?为什么不去超市?超市里不是什么都有吗?是啊,和“他们”说那时没有超市,什么都要票证,“他们”会感到这是天方夜谭!
“他们”不听,于是,就自己讲给自己听。几个人,十几个人,当年的小伙伴,当年的同学,当年的同事,不会在高高的谷堆旁边,而是在茶馆,在饭店,在农家乐。有的人讲起曾经将一个月的计划用油打翻在地,全家人用抹布发疯似的在地上将油捞起,然后用纱布过滤,最后终于挽回了一半,于是,每天的菜里只能一滴一滴地挤油,以致鸡毛菜汤里根本看不见一滴油花。有人说了由于兄弟姐妹多,每次吃了饭以后,最大的福利就是恨不得用舌头将锅里舔干净,其实,锅里已经很干净了。讲着讲着,一杯又一杯的酒灌了下去;讲着讲着,女人们掉下了眼泪;讲着讲着,老男人也抽泣了起来。听自己讲那过去的事情,也有无聊的,那些课堂上、车床边、柜台里,谁暗恋谁的嗅事,一阵哄堂大笑之后,有人说那时自己太傻,不知道表白,错过了美好婚姻;有人说,当初抄邻桌阿五头的数学作业,老师批的分数竟然比阿五头高,至今都想不明白是什么道理;有人说,自己太戆,错过了一次又一次买房的机会,以致到现在还居住在拎马桶的老屋里。想不到自己的芳华岁月,竟然竟然如此不堪。
这些故事讲了又讲,有人说我们成了祥林嫂。也有人说那很无聊,可是生活不是有好多无聊的时候和无聊的事情组合起来的吗?只要愿意,我们自己组织起来,听自己讲那过去的事情!
2018年12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