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完工,其建于永乐十五年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社记者是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帝八年(1651年),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自新中国建立起,天安门更加意义非凡,在天安门除了石狮子还有对矗立天安门500年的石柱,到底有何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天安门的石柱名叫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时候称为“桓表”,最初的华表是木质,尧时华表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
《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记载:“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涑也······”也就是说在古时华表的作用是王者纳谏或是指路的木柱。
东汉时期便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通常是由汉白玉雕成;而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华表上石犼(hǒu,我国神话传说中北方食人兽)蹲立,下面横叉着云板,柱身雕刻着云龙。
展开全文
天安门的华表与天安门同时建造而成,迄今为止有500多年的历史,每根华表皆是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是9.57米,重约20000公斤;另外一对华表的距离是96米,天安门前的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宫外,后面那对华表则是向着宫内。
在我国的传说中,人们将宫前面的石犼称为“望帝归”,意思是说皇帝外出游玩切勿流连忘返,应当及时回宫料理国事。而后面望着宫内的石犼则是“望帝出”,意思是说,皇帝不应当总是待在宫中寻欢作乐,而应当及时外出察看,了解民情,也就是说华表不仅仅只是装饰品,还提醒着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华表的基座须弥座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外还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子,头部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石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了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与庄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