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存在各式各样的姓氏,除了用《百家姓》做为归纳之外,还有无数的的罕见姓氏,有些字的读音、寓意、笔画往往让人看过,就能留下深刻印象。在众多罕见姓氏中,其中就有一个姓氏相当特别,无论简体字或繁体字都“只有1笔画”,流传了千年之久,至今都还存在。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姓氏的奇闻。(示意图/翻摄Pixabay图库)
“乙姓”的历史相当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一开始并非独自就是乙姓,而是可能从另一个姓氏“子姓”延伸而来,除了子之外,也有其他说法指出,乙姓可能源于姬姓、或是鲜卑族的“乙那娄氏部落”,属于外族汉化之后,衍生出来的新姓氏。
有趣的是,连困扰中原王朝许久的匈奴族也被认为可能的起源之一。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后唐明宗李亶曾赐奚王副使格斯齐宜姓乙,其后裔遂时代称乙氏。
根据《百科词条》的介绍,流传千年的“乙姓”,尽管如今人数已经不多,但分布区域仍是相当广大,包含中国的北京、山东、河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山西、四川、安徽、甘肃、广西、福建等省份都有其分支,甚至连中国台湾地区本身也是分布地之一,至于详细人数则无法确定。
展开全文
至于“乙姓”的名人,近代的则有清朝的两广总督乙山研,古代则更多,以下是部分“乙姓”的名人介绍:
乙瑛
公元前147年年)东汉官员。桓帝时为鲁相。元嘉三年(153)上奏朝廷,请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朝中礼品、祭器及往返公文。诏准之日,乙瑛已满秩离去,后相名平者遵诏杂试,得孔和一人,除为百石卒史。后人为此事立碑记之,今碑仍在,简称《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和碑》,现存曲阜孔庙。此碑为隶书,端庄凝重,气象雍容,是汉碑中的精品。未书书人姓名。
民国十五年《高唐县志》谓:“乙瑛事迹除请百石卒史碑外无可考,对于本县无直接影响。然其请置百石卒史一事,关心先圣,裨补儒教,其及于人者非浅鲜,且其事列入他篇,举非所直,故以为德范之首。”
乙瑰
据记载,乙家最为显赫的人是乙瑰,公元441年,魏世主时,做过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后做过侍中、征东将军、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西道都将。死后赠太尉公,謚曰恭。乙瑰之子乙乾归,袭父的爵位,年龄方十二岁,就为侍御中散。后做过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征西道都将,又为中道都将。
三十一岁死后,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謚曰康。乙瑰之子乙海,年少时就做过侍御史散、散骑侍郎。四十一岁死后,赠散骑常侍、卫将军、济州刺史,謚曰孝。乙瑰之子乙瑗,做过驸马都尉,济南太守。后又做过司农少卿,银青、金紫、左、右光禄大夫,中军将军,西兖州刺史。四十六岁战死。乙瑰之子乙谐,做过武定中,司马。乙瑰之子乙琛,做过解褐司空参军事。东平、济阴二郡太守,散骑常侍。
乙邦才
顺治二年三月(公元1646年)史可法守卫扬州抵御清兵时,麾下有一副将名曰乙邦才,率部众拚死血战扬州城,战至最后一人自刎而死。(见明史二百七十二卷)扬州已找到乙氏后人,经调查,他们确系乙邦才的后人。
他们是在扬州大战的前夕,被乙邦才安排出了城,方留下乙氏的血脉到今天。但乙邦才是系哪个乙氏后裔,尚无明晰。乙弗绘河南洛阳人,文帝皇后之兄也。文帝即位,位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魏昌县公。又为吏部尚书。
乙瑄
乙瑄,字崇壁,海州人。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先由进士改授庶吉士,转吏部文选司主事,擢山西左参议,巡大同等处,威德信孚,益励清操,西陲以宁。
参考资料:《五代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