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战场中箭,齐桓公诈死逃得性命,刘邦却硬撑换来胜利_管仲_项羽_刘邦

前言

弓箭是从远古时代人类狩猎工具演变而来的一种远程武器,在冷兵器时代它能够起到近距离和中距离的准确击杀,以及远距离的火力压制作用,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武器。

从史书记载上来看,古人作战时候弓箭使用率是十分之高的,经常就能看到“矢石如雨”这种记载,虽然有盾牌保护,但是中箭在战场上依旧是发生概率极高的,而且箭雨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很难躲过齐射的利箭。

读三国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关羽虽然武艺高超,但是几次也都吃了暗箭的亏,夏侯惇曾经被一箭射在眼珠上,而善用弓箭的黄忠,最后也是死在了箭镞之上。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将相,身上没点箭伤怕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打过仗,今天我们就说两名同样是中箭,但是为了大局着想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的两个人。

齐桓公装死逃生

齐桓公,也就是小白,隶属齐国王族吕氏一族,由于他的老哥在位的时候每天只知道享乐,心情不好就体罚手下,滥杀无辜,搞得整个齐国国力大大下降,民心也开始有变。眼见得这齐国要出大乱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就赶紧琢磨着逃离齐国,先去别的地方避避风头,公子纠由管仲带路前去鲁国。小白则是随着鲍叔牙暂居莒国。

展开全文

小白的哥哥齐襄公的心也是非常大,自己俩弟弟全跑了也没觉得事态严重,依旧天天花天酒地,最终被手下大臣杀死了,纠和小白听到了消息,就都想到了回国继承国君之位。公子纠这时候在管仲的点拨之下心想,要是小白先回到了齐国,那么这场争夺战他可救获得了先机,为了阻止这种情况,他让管仲带人去小白必经之路上埋伏,准备暗杀自己的亲弟弟。

管仲带人立刻出发,提前在路旁伪装埋伏,小白的车子经过的时候,管仲亲自张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腰腹,谁料管仲箭法虽然没问题,但是这支箭不偏不倚,正好射在了小白的衣钩上面。

小白并没被突如其来的袭击给吓到,这一刻他立即就明白了,这是自己的兄弟派来了杀手要对自己动手,所以他赶紧弯腰装死,身边的随从都以为他真的死了,抄起家伙就冲着凶手打过去,管仲一看事情已经办妥,赶忙带着手下撤退了。没想到装死的小白抄近路快马加鞭先回了齐国,继承了国君之位,而爱才的小白没有记管仲的一箭之仇,反而重用了他,这才有了齐国后来的强盛。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

刘邦中箭装没事

中了箭还不忘飙演技的不只是齐桓公,汉高祖刘邦也是个胆大心细的狠人,这件事情得从秦末农民起义开始讲,刘邦和项羽本是两股起义军,但为了起义的胜利二人还是选择了联手,后来秦军逐渐没什么抵抗能力了,他俩也就开始暗中盘算将来谁能做皇帝的事情了,而刘邦很幸运地抢在了项羽前头打进咸阳,而拿到了玉玺的刘邦也就有了称帝的资格。

项羽万万没想到,兵力不如自己的刘邦还真就敢拿起这传国玉玺,为了夺回朝思暮想的玉玺和帝位,项羽在鸿门宴当日,欲找机会杀死刘邦,然而计划并没有成功,从此双方就开始兵戎相见,后世称楚汉之争。项羽向来不太把刘邦看作英雄,他觉得战争很快就会结束,所以拉开阵势抓紧攻击,很快两军打到了广武山一带。

按照古代打仗的流程,双方主将得隔空喊点什么斗斗嘴,这样才能在打仗之前让将士们军心振奋。刘邦虽然武力不如项羽,但是他嘴可会说着呢,只见他慷慨激昂跟双方将士演说项羽种种过错,项羽听着听着恼羞成怒,手持硬弓用尽全力射了远远的一箭,但见箭如流星,射中了刘邦的胸口。

这一下的力道大得很,刘邦被这冲击力射了个应弦而倒,汉军顿时有些慌了,然而刘邦并没有死,他好像没事人一样爬起来,鄙视地冲着项羽喊道:“好你个匹夫!放冷箭射到了老子的脚趾头”。

项羽本来见到刘邦倒了,以为这一仗能够不战而胜,听到这番话十分生气。又十分后悔自己没射准,殊不知刘邦此时已经身负重伤,只不过他为了将士们的士气,装作没有事发生,其实周围的亲信能够看到,刘邦脚下已经流了好大的一摊血了。

《史记·卷九十六》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

反应决定生死

由以上两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能够成大事的人不仅在这种疼痛之下能够保证自己的冷静,还能聪明地做出最适合此时采取的决断。这种果断迅捷的思维,是他们成功的一大资本。

而小白和刘邦同样中箭,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保全大局,最后都让自己得到了权力和成功。一个是身上没伤非要装死,一个则是血流满地还要硬撑,但是带来的结果却又是相仿的,他们的对策都让对方被迷惑了,给了自己喘息的机会。

公子小白躲过一劫之后,成功打败了公子纠登上了国君之位,还得到了管仲这位人才,而刘邦让项羽以为自己没事,放弃了一次绝佳的大败汉军的机会,这才有了周旋多次之后,最终找到弱点击败了楚军,得到了天下。

总结

这两位面对利箭还能保持理性思考的猛士,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在生活当中,人们能够学习他们的这种宝贵特质,那么其实很多看似是危机的时刻,却往往正蕴藏着绝处逢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史记.卷九十六》《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