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掘墓人:大清的铁路国有化改革-四川保路运动_铁路_公司_成了

今天咱们谈谈为什么清末的“铁路国有化改革”,成了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棵稻草。

简单说,清末的铁路经过了从“国有官办”到“民间商办”,最后再回到“国有官办”这么一个过程。但最后问题就出在了铁路的再次收归国有,触犯了地方士绅和政客的经济利益。他们借机索要高额补偿,要挟中央政府,最后利益冲突演变成了政治危机。

甲午战争

大清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大致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最初采取的办法是“国有官办”。就是清廷向外国银行借款,铁路也由外国公司修建,但建成后要把路权和经营权抵押给外国公司,折抵对方的投资。按今天的话说采用的就是BOT合作模式。(Building-Operation-Transfer 建设-经营-转让)。比如俄国在中国东北投资修建的中东铁路,1903年开始运营,当时的约定是80年后归还中国,也可以36年后折价卖给中国。

展开全文

中东铁路

但是当时的大规模铁路建设,使民营资本看到了铁路投资的利润回报丰厚,也希望从中渔利。所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客到商人,当时就有人以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名义,开始鼓吹民族资本建铁路办铁路,在铁路建设中驱逐外国资本。

所以1904年筹建川汉铁路公司时,没有吸收外国资金,也没有向外国银行借款,而是采取“官民合办”的形式。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混合所有制”。公司是“国有官办”,但是吸收了大量民间资本。公司股本除了“官股”和“公股”外,还发行了一种所谓“抽租股”。就是随粮食税征集,“值百抽三”,这类似是一种3%的铁路建设税,但不同的是所抽租股,均按市价折银发给股票,每50两白银算一股,可以按年领息。这就是说四川所有缴纳粮税的农户,都得强制性地为川汉铁路出资,但凡是纳税的四川农户也全是公司的股东。为保障四川民众权益,川汉铁路总公司的《集股章程》特地明确宣布:不借外债,不招外股,专集华股。

川汉铁路总公司的《集股章程》

一方面是怎么看都会赚钱的铁路投资,另一方面又门槛极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简单说,由于认为有利可图,川民认股积极,四川几乎人人都成了川汉铁路公司的股东。

而正是因为这种“租股”在川汉铁路公司所占股本的比重越来越大,最后大约占到了80%,于是一些地方士绅代表开始强烈要求川汉铁路,改“官办”为“民办”,改“国有公司”为“民营公司”,让国有资本退出川汉铁路,不想让政府从中分利。结果1907年“官股”退出,川汉铁路公司就从“官民合股”,变成了“商办民营公司”。

所谓川汉铁路就是从成都到武汉,串联四川和湖北两省的一条干线铁路。当时的计划全长是1223公里。川汉铁路公司成立于1904年,当时募集的总资金大约1400万两白银,但是公司直到成立差不多5年以后,1909年才开工修建铁路。到1911年一共只修建了17公里铁路,而且虽然真正用于铁路建设的资金大约只有50万两白银,但是公司的总股本却花了差不多一半,只剩下不到700万两了。因为其中350万两白银被公司高管拿到上海参与橡胶期货投资失败,赔得血本无归。还有各种费用开支和各层官员的贪污浪费,花了差不多也有三百万。所以到1911年,民营的川汉铁路公司,事实上已经破产了。

詹天佑手绘川汉铁路路线图

其实民间集资建铁路,在当时既缺乏实力也缺乏能力。民族铁路,民众利益,不过是一些冠冕堂皇,愚弄百姓的口号。背后是政商勾结,串通一气,贪污腐败,尸位素餐。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就是一个集资骗局也不为过。川汉铁路最后实际上就变成了地方势力的提款机和经济特权。铁路虽然没建成,但既得利益者们事实上已经从中赚了钱了。因为到1911年,虽然公司7年只修了17公里铁路,但钱一半都没了,最后公司成了一个没法交代的烂摊子,只能由政府出面接手收拾残局。

川汉铁路开工仪式

1911年5月,清政府在盛宣怀的强力推进下,废除商办法案,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收回川汉铁路为“国有”,改回原来的由中央政府借外债修筑铁路。随后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

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修筑铁路的优先权。

邮传大臣 盛宣怀

盛宣怀当时规定,川汉铁路原来地方的集资款概不退现款,只换发国家铁路股票。但只同意发给四川铁路公司股东大约400万两的国家保利股票,至于公司高管投机造成的大约300万两损失,以及各种贪污浪费和已经花掉的钱,政府不负责。这就造成了公司有大约四五百万两的亏空对不上账了。

英、法、德、美 四国银行团

川汉铁路公司的高层士绅们,本来想借着国有化让政府弥补公司的亏空,所以他们当时提出了一个1200万两的政府收购价。这不仅是能把亏空补上,还可以借国有化之机再捞一笔。但被盛宣怀拒绝,而公司高层又无法向社会公开公司账目和解释集资款的去向,于是地方政商名流和公司高层为了蒙混过关,就开始煽动以一般民众为主要群体的中小股东抗争,反对铁路国有化。

四川保路风潮

名义上是保卫路权,反对外国资本参与铁路建设,反对出卖国家利益,实际是要求朝廷经济补偿,以弥补公司亏空。四川的地方士绅试图以政治对抗,迫使清政府的经济让步。但盛宣怀的拒不接受,导致了矛盾激化,最终酿成了大规模的四川保路风潮。

应该说四川保路运动一开始就是由四川地方士绅主导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政治运动。是地方政治势力为了私利,煽动所谓民意,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大都是所谓立宪派的政治人物。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大清朝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只是为利益,而不是要搞革命。所以他们最初提出的斗争策略是“只争路权,不反政府,不反洋人,只和平抗议,不聚众暴动。”但是,民众一旦被煽动起来,就会成为一股极强的破坏力量,也会被其他政治势力所利用。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就明确提出,就是要借此机会,“以保路之名,行革命之实”。就是要把事情搞大,搞成暴动或者起义。就是要把保路变成推翻满清的工具。“

保路和平抗议在职业革命家的策动和组织下,不断升级,很快发展成了罢课、罢市、抗捐、抗税和打砸政府机关。最后发展成了清兵开枪射杀请愿民众的成都血案。同盟会和哥老会则组织农民起义,攻打县城。四川容县宣布独立,局面完全失控了。

盛宣怀和清政府当时应该都没想到,大清的铁路国有化改革本来是为了解决民办铁路难以为继的困局,是替地方势力收拾烂摊子,结果竟然成了压垮大清朝的最后一棵稻草。

也正是因为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发生了保路风潮中的成都血案,激起了更大规模骚乱。清廷为镇压骚乱派出渝汉铁路督办、钦差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协助四川清军镇压,造成湖广地区清军防御力量减弱,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而「武昌起义」成功之后的不到2个月时间里,中国15个省陆续宣布脱离大清独立。内地18个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大清朝廷。大清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了。

所以孙中山先生说,四川保路运动中的标志性事件,“容县独立”才是辛亥首义。容县是1911年9月25日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建立了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这比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早了十几天。

辛亥革命导致了大清朝的灭亡,也让川汉铁路的一笔糊涂账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深处。川汉铁路原有剩余的几百万两白银,后来也被军阀和地方势力瓜分。吴佩孚,杨森都曾从中借款未还。

应该说四川保路运动是被推倒的第一张骨牌,它不仅让各个地方势力看到了对抗朝廷的可行性,也看到了由此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所以导致了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事实上川汉铁路从宜昌至万州段,到今天为止都被称为中国施工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2012年川汉铁路才真正全线贯通。100年前的川汉铁路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这个激动人心的财富故事,让有的人从中暴富,但更多的人是因此而血本无归。

政治的核心是权力,而权力的背后全是利益。

川汉铁路 宜万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