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五大仙“胡黄柳白灰”,具体指哪5种动物?各有啥说法?_黄鼠狼_民间_老鼠

在东北地区“胡黄柳白灰”这五大仙的说法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几十年前常听到人说起过它们的故事。

甚至有些人还说得有板有眼的,就像是亲眼看见过一样。但不管如何,当时在民间对于这“五大仙”还是比较敬畏的。

只是时代不同了,如今关于这五大仙的说法要少了很多,甚至有些人都搞不清楚五大仙“胡黄柳白灰”到底说的是什么。实际上它们是五种过去在我们身边十分常见的动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胡仙”即狐狸

近些年很多的影视作品中都有“胡仙”出现,比如在《封神榜》中有,而在近几年大火的《盗墓笔记》中也有胡仙的存在。另外在民间还有很多的传说中,胡仙都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席位。

“胡仙”也就是狐狸,在东北民间的五大仙中它是位居首位的。在过去山野中狐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野兽,它一般都是夜晚出来活动,而白天都是躲在洞穴里面睡大觉。并且这种动物还特别喜欢在一些墓地出没,也有不少就是在坟墓里面安家。

展开全文

再加上狐狸这种动物生性狡猾、聪明,它的记忆力很强,听觉和嗅觉都很发达,同时它不像其他的犬科动物以追捕的方式获取食物,更多的是想尽各种办法以计谋来获取猎物。而且精明的狐狸还会假装受伤,或者是装死来引诱其他的动物和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从而骗过猎人。

正是因为狐狸的这些特性,常常使人迷惑不解,从而产生恐惧感,于是就在古代的民间常把它和精灵鬼怪产生了联想,就有了形形色色的荒诞传说,这也就给狐狸涂上了神秘的色彩,称它为“狐仙”等。

“黄仙”即黄鼠狼

大家都知道“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这句歇后语,就是因为民间常说黄鼠狼还偷鸡吃。但即便如此,很多人在看到黄鼠狼了,也不敢轻易的伤害它们,就是因为在民间把黄鼠狼视为“黄仙”,说如果伤害了它们就会遭到报复,或者是带来厄运。

这个说法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对黄鼠狼更是十分的敬畏。现在很多地方提到黄鼠狼,依然还是会尊称它为“黄大仙”,民间传说中认为黄鼠狼可以左右人的精神,所以不敢轻易招惹它们。

实际上黄大仙的说法起源于清朝末年东北地区的萨满教,这是一种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这个教派就是将黄鼠狼当作是他们的神灵并且加以供奉,也是从此以后黄大仙的大名就逐渐被人所熟知了。

实际上黄鼠狼的学名叫黄鼬,它是鼬科类哺乳动物,它吃肉为生,而且黄鼠狼并不爱吃鸡,主要是捕食各种老鼠,一只黄鼬在一年中会捕捉1000多只老鼠。它们只有在食物不足的时候,才会偶尔去偷鸡吃。

“柳仙”就是蛇

在笔者的家乡这边有着“蛇是守家仙,蛇进家不能打”的说法,就是认为蛇就是小龙,即它是龙的化身。虽然蛇是一种古老的冷血动物,在过去也常有人被蛇咬伤。但如果是进入到家里来的蛇就不能伤害,不然就会遭受厄运。

古人的这些说法也是有几分道理的,虽然蛇是一种冷血动物,但它们进入到家里来了,一般都是为了食物而来,因为蛇就爱吃老鼠之类的,它到家里来了多数是为了追赶老鼠。同时进入到家里来的蛇,多数是无毒蛇的。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蛇是胆子很小的,你不去伤害它就不会主动攻击。相反你去攻击它,意识到危险了它就会发起攻击。

“白仙”是刺猬

刺猬现在比较少见了,而在几十年前南北方都有分布,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它是很常见的一种较为小型的动物。刺猬浑身都有白色的刺,这也是它最有利保护自己的武器。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就会把自己身体蜷缩成一个球状。

之所以民间把看起来吓人的刺猬当成“白仙”,那是因为古人认为刺猬是一种很通人性的动物,并且它还有“包治百病”的神通,民间传说它精通巫术,可以救治有缘之人。所以在过去东北的一些民间也会供奉“白仙”。

“灰仙”是老鼠

关于老鼠是“灰线”的说法,有些人不太理解了,老鼠专门搞破坏,怎么会把它当成神仙来供奉呢?老鼠虽然招人厌,但是在古代民间中众多动物中它的地位却并不低,这个从十二生肖中,老鼠排名第一就看得出来了。

其实在过去民间还把老鼠视为“财神”,就是因为有种说法认为老鼠非常的有智慧,它能预测未来,并且还能帮助人民创造财富。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老鼠常出没于粮仓、谷堆等场所,因而也就将它奉为“仓神”,并且还要在“填仓节”时对其进行祭祀。

写在后面

在东北民间有着“胡黄柳白灰”五大仙的说法,它们分别指的是狐狸、黄鼠狼、蛇、刺猬和老鼠。民间认为这些动物是通人性的,并且可以通过修炼而获得妖力的。再加上它们长期以来和人类共存,而当时又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民间“五大仙”的说法和崇拜。

但实际上这都是当时人对动物的崇拜而已,就像有些民族把动物当做图腾一样。无论是任何一种动物都不可能修炼成仙,也不太可能会幻化成人形的。在近些年因为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关于民间五大仙之类的说法就少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