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死”相逼 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_孩子_死亡_教育

读者来信

王老师好!

女儿今年初一,上次她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因为和父母起争执孩子跳楼身亡的新闻,和我展开过一次讨论:我告诉她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因为这种事就放弃生命是非常不值得的,而且家长也会痛不欲生……当时沟通挺顺利,孩子也认同这个观点。

哪知最近孩子拿ipad在被窝里刷短视频,仅周六就有10个小时的短视频观看记录。于是我就严厉批评了她,并且删除掉了一些App,哪知她说“是不是我死了你就开心了?”

第一次听到她这样说真的挺震惊,我第一反应就是呵斥孩子不准这样威胁父母。但最近一段时间,她好像抓住了我的软肋,动不动就以“死”挂嘴边,我既担心又无奈,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才好?

名师答疑

王纬虹: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特级教师。

孩子以死亡、自杀来要挟父母,威胁成人,通常原因有:表达对父母、对成人、对某些事件、某些做法、某些言论的不满和抗议;好奇效仿模仿,特别是模仿后发现了父母和成人的软肋,因此以死亡和自杀予以威胁和要挟,以达成自己个人需要的满足、成人的妥协和让步的目的;孩子对死亡缺少正确的认识。面对此种情况,家长和成人该怎么做呢?

1

冷静平和,缓解冲突。

关注当下,“熄火降温”,必要时可以妥协让步。不可纠结理论,也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可以火上浇油,用赌气的话激将和刺激孩子。

2

理解孩子,改变自己。

对孩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和诉求,应该予以满足。即使孩子有一些不够正当不够合理的需要和诉求,在没有违背大的原则和道德法律的前提下(比如贪玩手机、没有完成作业、逃学旷课),也应该理解和包容,不宜过分严苛,不留容错时空。关键在于父母、老师、成人要更新我们对青少年儿童的理解和认识,改善我们和少年儿童之间的关系、态度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行为习惯。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对孩子说:“你滚”“你不准回来了”“不要你了”或者“你去死吧”“我就等于没有你”等等。家长不能够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谈论自杀自残等事件,更不能够散布对生活、对未来的失望、绝望和活着没意义的言论。家长不能够期望孩子绝对的百分百地执行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3

向死而生,培育精神。

不要过分偏重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行为规训。要加强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精神养育。向死而生就是要直面死亡。要用科学的正确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可以让儿童参加家中病人在医院的护理或探望,让儿童参加已故亲人的追悼仪式。组织儿童到养老机构、医院和殡仪场馆,参加志愿者活动和义务劳动。可以以多种方式配合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孩子,如果你做出不当行为,我当然会心痛,会很悲伤很难过,但是你真正走了以后,其实我的心痛悲伤难过,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消逝,我总得要面对生活,而你的生命再也没有了。直言或者暗示,一个人不能够用自残和死亡去威胁他人,包括最爱你的人。同时,更要积极地培育孩子健康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和坚强意志,营造温暖和谐、友爱快乐的家庭氛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