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隐喻意义是不是有用?_文学_隐喻_权力

文学有着一定的隐喻意义,既能讽刺又能赞美,目的在于让读者看到,尤其是统治者看到,起到一定的规范世态人心,规范权力的作用。但是,事实上文学的隐喻意义并非真的有用,甚至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鲁迅主张文学拯救国民性,拯救人们的灵魂。周作人主张为人生的艺术,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们主张写情爱,并且要赚钱。可见,文学的功用很多,作家们理解不同。但是,文学的功用又不是那么明显,甚至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就好像信奉神灵一样,喜欢文学的人可以接受文学的影响,而不喜欢文学的人基本上就不受文学什么影响了。当然,要是把文学的概念扩大化,连同广告词都变成了文学,那么,文学对于世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只不过被资本利用了,也就没有发挥出本来的作用。

孔子评论文学的功能,用兴、观、群、怨来说明。文学发展过程中,怨刺的功能逐渐被权力弱化,随之被弱化的还有观民风得失。只有兴和群的功能得到了强化,也就把文学作为了宣传的工具,而不是改变人性的东西了。文学要想快速传播,需要和权力结合,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才能得到推广。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哲学家周游列国,宣传和兜售自己的学说。他们的学说可以说是哲学,也可以说是文学,被称为诸子散文。孔子和齐景公、鲁哀公、卫灵公对过话,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成为经典。他们都想用权力推动自己的学说,以此达到普及的效果。其实,他们的学说有些偏颇,并不能说是非常全面的。

和君主对话的时候,即便是孔子也不能说得很直白,需要委婉地说,引类譬喻,让君王自己悟透。如此一来,既不失风雅,又起到了劝谏君王的目的。不过,君王似乎并不满意。因为君王要的是土地和人民,不要什么文学,也不要什么道德治国。当国家实现大一统的时候,道德才管用。也就是说,诸子宣扬的道德大多有些偏颇,但君王并非完全相信,于是用了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又用了儒家学说,弄成了内法外儒,才算消停。

诸子学说里面有很多小故事,却不是君王喜欢的。小故事是一种隐喻,显示了一种聪明劲儿,让读到的人能够从故事中悟到什么道理。无论是守株待兔还是涸辙之鲋,都有着一定的隐喻意义,终究只是作者自恋,民间的读书人能够看到,当权者却看不到,也不会产生什么作用。当权者更在乎如何迅速聚敛财富,如何让社会趋于稳定,以便长期攫取财富。

展开全文

文学本身是无功利性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具备功利性的。作家创作作品,并非仅仅为了好玩,而是要为“稻粱谋”。他们也要赚钱,也要吃饭,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但是,他们不敢直接讽刺权力系统,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写,以期引起当权者的注意。其实,只是一种自恋,而当权者根本不会看到他们的作品,更不会琢磨他们的隐喻手法。于是,文学成了在权力的夹缝中生存的东西,并不会有太多舒展的可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忙于战乱,无暇顾及文学,才出现了诸子散文。现代文学三十年,军阀混战,也无暇顾及文学,出现了文学的变革与复兴。也就是说,权力系统不承认文学,也不欣赏文学,只顾着打仗,争权夺利,也就没法理解文学的隐喻意义了。

隐喻本身就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当然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隐喻的意义在于让读者自己对比,自己联想,促进自悟。而太直白的话并非能起到促进自悟的效果,甚至会让对方感到反感。有的话不能直接说,毕竟人们要尊重文化习俗,有些语言禁忌不能直接说出来,要用隐喻手法表达。当然,这只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有利于和权力系统沟通。但权力系统并非承认文学,尤其是皇帝和文武百官,只能自己写诗作词,写点散文,算是怡情遣兴,却并不是他们事业的全部。官员给皇帝上书言事,也不能太直白,需要讲究遣词造句,也需要用一定的隐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如此一来,隐喻手法就有了用武之地,起码让皇帝看到了。皇帝文学水平并不低,但并非都喜欢文学,也并非都喜欢隐喻手法。事实上,喜欢文学的皇帝不太多,喜欢隐喻手法的也不太多。唐太宗写诗,宋太宗写诗,被誉为雄才大略,而南唐后主李煜写词,宋徽宗写诗,还发明了瘦金体,却被称为亡国之君。可见,文学和雄才大略以及亡国没有太大的联系,只是人们受了“胜者王侯败者贼”的思想影响,牵强附会罢了。

文学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或许有用,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基本上没什么用。有谁见过皇帝整天看小说的?基本上不看,更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没有一篇小说能够颠覆王朝,也没有一篇小说能够引起社会革命。如果有人说一篇小说或者诗词、散文、戏剧引发了社会革命,只能说是扩大了文学的作用,没有那么夸张。

文学的隐喻意义不会对当权者产生影响,也就不会扩而大之。而在古代,大部分人都不懂文化,也不识字,根本不懂什么是文学,于是,文学就成了识字的民间书生们自恋的工具,也成了一些官僚们怡情遣兴的工具。当然,不排除有“字字血,声声泪。”的作品出现,但为数不多。

在夹缝中生存的文学还会生存下去,有多变态,有多隐喻,就能反衬当时的社会有多么变态,权力有多么厉害。或许,隐喻还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效果却并不是很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