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不良人员、不雅照片!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开展“清网行动”引争议_孩子_清除_家长

近日,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有网友爆料称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开学前进行了“清网行动”,要求家长清查孩子的电子设备,对微信等社交软件、相册和浏览器进行“清理”,引发网友热议。

“清网行动”通知显示,结合网课、寒假特殊情况,学校要求再次开展“清网行动”,希望家长高度重视、积极行动。

“清网行动”包括打开孩子的微信、QQ、钉钉等社交APP, 要求联系人一律实名,清除不良网群,清除不良人员,清除朋友圈不当言论等;打开电话本, 要求联系人一律实名,清除不良联系人;打开手机短信、手机相册、QQ空间“我的相册”等, 清除不良短信、清除不雅照片,清除不良视频;打开百度浏览器、QQ浏览器等搜索软件, 清除不良网址、清除不良网站、清除不良链接;打开手机、平板、电脑, 清除不良游戏APP、清除不良交友APP、清除不良聊天APP。

展开全文

通知要求家长清除以上内容后截图提交,手写承诺书交给班主任。

有疑似家长签署的保证书显示,我是XX学生家长, 现已按学校要求对孩子手机微信、QQ、钉钉等所有不当内容进行了彻底清除,并且保证今后会持续跟进,密切监管孩子的手机使用。

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此举“严重侵犯学生的个人隐私”,质问“家长和老师有什么权力看孩子的手机”?还有网友担心,如此“简单粗暴的手法会招来孩子反感,引发家庭矛盾”。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对孩子负责,青少年成长期间需要正确引导。

“清网行动”通知如下:

开学在即,结合网课、寒假特殊情况,按照学校要求,再次开展“清网行动”,希望家长高度重视、积极行动。

1,家长打开孩子的微信、QQ、钉钉等社交APP, 要求联系人一律实名,清除不良网群,清除不良人员,清除朋友圈不当言论等;

2,家长打开孩子的电话本, 要求联系人一律实名,清除不良联系人;

3,家长打开孩子的手机短信、手机相册、QQ空间“我的相册”等,清除不良短信、清除不雅照片,清除不良视频;

4,家长打开孩子的百度浏览器、QQ浏览器等搜索软件,清除不良网址、清除不良网站、清除不良链接;

5,家长打开孩子的手机、平板、电脑,清除不良游戏APP、清除不良交友APP、清除不良聊天APP。

6,开学在即,家长做好孩子的收心工作,要求收起孩子的手机等电子产品,调整孩子的作息,督促孩子整理好开学物品及网课期间作业;返校时,请家长务必做好手机等违禁品检查,一经发现,立即回家反省。

7,家长清除以上内容后,"电话本联系人"截图提交"家校本"。

(要求家长手写,返校后上交班主任): 我是某某家长,现已按学校要求对孩子手机微信、 QQ 、钉钉等 APP 中所有不当内容进行了彻底清除,"电话本联系人"截图已经提交"家校本",并且保证今后会持续跟进、密切监管孩子的手机使用。家长签字:

学校安排的非常详细,非常用心,只要家长逐条落实,就可以一网打尽,让孩子的“不良信息”无所遁形,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放在学习上,避免社会、网络上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信息对孩子还未成熟的心智的侵蚀。

家长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让孩子交出他们的手机和账号密码,检查他们的交流、浏览的信息,因为这是学校明确要求的。

一番操作下来,学校、家长皆大欢喜,既保障了学校的学习秩序的要求,又可让家长放心,“负责任”的学校堵住了疫情网课期间,孩子因为不得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或多或少被网络“不良信息”干扰的漏洞。善莫大焉!

而这一切为什么会引起网友关注呢?

这里面恰恰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隐私保护问题。

孩子的隐私是中国大部分家长头疼的问题,关心孩子吃喝拉撒,关心孩子成长环境,关心孩子心理健康,但是还要不能让孩子反感,有抵触。在中国做家长, 难!

但是几乎大部分网友都表现了反对态度,认为这样的通知简单、粗暴,容易和孩子对立,达不到效果。

我们是一个不大注意孩子隐私的国度,实际上,侵犯孩子们的隐私,还有许多隐形、潜在的危害。

第一: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值得信赖的。

第二、会给孩子不好的示范,孩子以后也变得不守承诺、不尊重他人的隐私。

三、孩子变得要么易怒,要么自卑自闭,不愿意交流。大数据显示,不注意孩子隐私的家庭孩子未来的犯罪率远远大于保护孩子隐私的家庭

一点思考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视为隐私的概念也不同, 我们认为那些小事可能是他们孩子心中的一个大秘密。我们认为的大事孩子们并不关心。保护儿童的隐私实际上是尊重孩子、保护他们自尊,让他们更自信。

孩子不成熟的心智无法充分表达对隐私侵犯的愤怒,压抑愤怒和不良情绪,会变成潜意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与孩子真诚沟通,把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去尊重、去爱护,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

相信孩子,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与孩子多讨论社会上发生的事,把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放在具体的事里面,,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建立合乎规范处事标准。来源:智慧生活报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