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神论到有神论——《最不情愿的转换》_麦克_基督教_牛津大学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最不情愿的转换》。

片名The Most Reluctant Convert (2021)。

展开全文

《最不情愿的转换》改编自马克斯·麦克莱恩(Max McLean)的同名舞台剧,是纳尼亚作家C.S.路易斯的传记片。

随着疫情爆发,马克斯·麦克莱恩被迫关闭舞台剧一年半多,于是决定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制作改编电影中。

影片由马克斯·麦克莱恩饰演中年C.S.刘易斯,主要讲述了他从幼年坚定的无神论者到成年后成为基督教徒和上个世纪最著名基督教作家的过程。

C.S.刘易斯全名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Clive·Staples·Lewis,1898年11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杰出的批评家,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作者之一。毕生研究文学、哲学、神学,尤其对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造诣尤深,堪称为英国文学的巨擘。

他最著名的系列儿童小说就是《纳尼亚传奇》,多次被搬上大荧幕,其他作品有《爱情的寓言:对中世纪传统的研究》(1936)以及空间三部曲《沉寂的星球》(1938)、《皮尔兰德拉星》(1943)和《黑暗之劫》(1946)等。

他的生平就和影片表现的那样,出生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有钱的清教徒律师之家,童年时代的生活平静安逸,从小就喜欢躲在小阁楼上读书和幻想,喜读《格列佛游记》、麦克唐纳、内斯比特的作品以及北欧的神话和传统。

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这一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笔下魔法世界的诞生。随后他就被送往英格兰一所严格的寄宿学校,成了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从此逐渐远离了父亲。

1917年路易斯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壕中度过了噩梦般的时光,1918年在战斗中负伤,然后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当选为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研究员,担任英语与文学教职长达29年,教授古典文学。1954至1963年任剑桥大学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教授。

在牛津,他的朋友J.R.R.托尔金挑战了他的信仰,要求他考虑基督教的逻辑、神话和文学案例。

影片讲述的就是C.S.刘易斯的生平,故事完全由角色驱动,我们不需要因为一部影片就改变自己的信仰。

我不相信一部纪录片就能让任何人皈依C.S.刘易斯或者基督教,但对于那些已经皈依宗教的人来说,本片会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传记片。

观众对宗教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对影片的评价。

生活并不容易,也从来不会容易。

任何人经历生活后都会感受到很多很多,说起来生活会有喜怒哀乐忧,事实上,“喜”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充满悲剧性的,里面充满了痛苦、担忧、失落和悲伤。

因此年轻的C.S.刘易斯私下就会思考一个问题:上帝在这一切中在哪里?

他在9岁遭遇丧母、接着在青少年时期又参加了血腥的世界大战,你要是这个时候告诉他上帝存在,他肯定会嗤之以鼻。那个由爱、恩典和良善组成的造物主怎么会存在呢。

虽然他说自己原本是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实际上还是不坚定。

进入牛津后,在J.R.R.托尔金和欧文巴菲尔德等人的引导下,C.S.刘易斯开始渴求一些纯洁而美丽的事物。

当他寻找自己的核心欲望时,他意识到他渴望的东西在一个腐败的世界是多么难得,这成为他精神之旅的转折点。“如果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种愿望,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满足,最可能的解释是:我是为另一个世界而生的。”由此他开始向有神论者转变。

从无神论到有神论,

信仰问题注意甄别。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