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与历史丨我们小时候玩的“钓骆驼”,“骆驼”是什么昆虫?_骆驼_昆虫_幼虫

六零后七零后的我们,与田野为伴,在自然中成长,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玩乐项目,其中,“钓骆驼”就是一种令人乐以忘返的“节目”。

每年夏初,在沙土地上,会出现不少比米粒大、比豌豆小的圆溜溜的小土洞,有时候,这些小土洞会不经意间消失。这些小土洞就是我们当年“钓骆驼”的地方。

看到“骆驼洞”,小伙伴们就会随手从附近找来一些粗细和长度合适的新鲜草茎,比赛“钓骆驼”。小伙伴们选好“骆驼洞”,蹲下去,把草茎小心地伸到洞里面,屏住呼吸,全神贯注耐心等待“骆驼”上钩。发现草茎有轻微颤动,就说明“骆驼”上钩了,把草茎迅速抽出来,一条身体是米黄色、头部是土褐色的虫子就被钓了上来。“骆驼”长着一个恐怖的大嘴,会咬人,被咬了很痛。

也有时候,“骆驼”并不理会草茎的骚扰,有时候还会用脑袋往出拱草茎,如果这时候感觉草茎在动,以为骆驼上钩,而迅速抽出草茎,却发现草茎上是空的。

那么,这个“骆驼”到底是什么昆虫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资料,原来“骆驼”是一种叫“虎甲”的昆虫的幼虫。

展开全文

虎甲是鞘翅目虎甲科昆虫的统称,有的地方称“拦路虎”、“引路虫”。虎甲身体狭长,大部分身体各部具有鲜艳的金属光泽;栖息于沙地的虎甲颜色较浅,与周边环境一致。常见的种类有中华虎甲、星斑虎甲、金斑虎甲、月斑虎甲等。

虎甲

虎甲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种昆虫是凶猛的肉食性昆虫,是昆虫界的老虎。虎甲还是世界上相对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如果虎甲有人类体型大小,它的奔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770公里。

虎甲的幼虫生活在成虫挖掘的垂直小洞中,捕食时,土褐色的头部与洞口平齐,无论是别的昆虫或我们人类都很难发现,等到别的昆虫经过洞口时,幼虫头部迅速伸出,张开大嘴,把昆虫咬住,拖回洞里吃掉。如果吃饱了或者受惊后就会退进洞里。

我们有时候能看到这些小洞,是虎甲幼虫吃饱了或者受到惊吓退回到了洞里;有时候明明有小洞,可我们却看不到,那是因为虎甲幼虫的头部正位于洞口位置等待哺食,而它的头部和泥土的颜色十分接近,所以我们就发现不了。

“钓骆驼”这种孩子的游戏活动,无论是我国南方或北方农村都广泛存在,而且这种游戏活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唐末、南唐年间文人刘崇远著的《金华子》(《刘氏杂编》)卷下记载:“长安闾里小儿,常以纤草刺地穴间,共邀胜负,戏以手抚地曰:‘颠当出来。’既见草动,则钓出赤色小虫子,形如蜘蛛,北人见之寻常,固不介意。南人偶见,因而异之者。盖江南小儿亦谓之‘钓骆驼’,其虫子之背有若骆驼峰然也。”

颠当,即螲蟷,节肢动物门蜘蛛目螲蟷科。体长约1厘米,长椭圆形,头胸部大于腹部,黑褐色,腹部有7条白色横纹。在沙土中筑圆筒状巢,深可达30厘米,里面布满蛛丝,上面有蛛丝和沙土混合做成的圆盖。当小虫经过时,就翻起盖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捉回巢里。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的小孩,误认为钓的“骆驼”骆驼是螲蟷,所以喊“颠当出来”。

螲蟷捕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