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生: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丨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特别报道_三农_农民_振兴

何兰生: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丨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特别报道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相聚美丽富饶的羊城花城,共同参加本次三农媒体峰会,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三农媒体改革,恰逢南方农村报创刊 60 周年之际,在此,我谨代表农民日报社和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向南方农村报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60年来,南方农村报承续了南方报系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广东三农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国农民报系统树立了标杆,也为全国三农舆论工作改革发展发挥了探路作用。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其在拓展品牌、扩大影响力方面创造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的各会员单位学习借鉴。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仅要做好,更要宣传好。三农媒体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一、第一个数字“3”,是要讲好“三话”,这是我们的价值基础

在长期新闻报道实践中,农民日报形成了“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价值观。“为农民说话”,解决的是为谁说话的问题。农民的报纸为农民代言是天经地义、理直气壮、名正言顺的事,就是要始终坚持把农民的所思所想所干,所难所急所盼反映出来、反映上去,为维护农民的权益鼓与呼;“让农民说话”,解决的是谁说话的问题。要让农民群众在媒体上畅所欲言,不仅要让全社会听到我们为农民说的话,也要让全社会听见农民自己说的话;“说农民的话”,解决的是怎么说话的问题。三农媒体不仅要学会用通俗易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说话,而且要把农民想说说不出来、不知道怎么说的话,甚至农民还没想到但切实是于农民福祉有利的话说出来。一句话,就是要说农民话、把话说到农民心坎里。

二、第二个数字“2”,是要做好“两口”文章,这是我们的基本路径

一方面,要找准公共新闻的“三农接口”,做好公共新闻的报道,特别是乡村振兴报道,需要找到三农用户与公共新闻的兴趣连接点,突出公共新闻与三农用户的相关性和贴近性;发掘公共新闻中的三农“爆款因子”,找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追求公共新闻面向三农的贴近化表达,力求实现宏大主题的小切口呈现和表达。另一方面,要找到三农新闻的“公共出口”,三农新闻要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覆盖,要求三农媒体善于发现公众与三农新闻的利益关切点,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舆论热点;激发公众对三农新闻的情感共鸣,抓住公众情绪这根弦;强化公众对三农新闻的互动体验,增强全社的参与感、获得感。

展开全文

三、第三个数字“2”,是要关注“两个场”,这是我们新的重点

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较成熟的宣传报道模式,一个是向农业农村系统内部的宣传,一个是向基层农村的宣传。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媒体融合的加速发展,三农媒体的宣传工作增加了新的任务,要特别关注“两个场”的宣传。

一个是公众舆论场,指的是社会公众多种声音碰撞发酵的场域。针对公众舆论场的宣传,三农媒体要向农业农村系统外部展开宣传,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还要持续关注乡村振兴相关社会话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向引导舆论,努力为乡村振兴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现阶段还有一个国际舆论的宣传和回应,把中国乡村振兴故事讲到世界的课题。

另一个是决策关注场,指的是领导决策层注意力、关注点聚焦交互的场域。针对决策关注场的宣传,需要三农媒体从海量信息中精选出决策层关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情况线索,发挥“耳目”“参谋”作用,帮助领导发现乡村振兴中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供基层的经验做法,以供决策参考。

四、第四个数字“4”,是要具备“四度”,这是我们的评判标准

我们究竟要拿出什么样的东西?讲出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故事?

要具备政治高度,这种高度主要取决于报道中所体现的政治站位。

要从党的初心使命的高度看待乡村振兴工作。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造福的是广大人民。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党执政为民初心使命的伟大事业,讲好党和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故事。

要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来看待乡村振兴工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变得更强了、农村变得更美了、农民变得更富了,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久久为功,为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毅力,所以接续讲好新时代振兴的故事变得尤为重要。

要从乡村振兴对于社会发展全局意义的高度看待乡村振兴工作。三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中处在重中之重的基础性地位。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成效的好坏决定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底色、特色和成色。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位势与作用,深刻阐释乡村振兴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系。

要具备专业深度,这种深度主要表现在乡村振兴报道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深度和专业水准。

专业深度首先体现在对中国三农思想、现实、政策和三农发展规律把握上,建立在对乡村振兴本身的认识上。实践中有一些人认为,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大国小农模式,凡事向城市看齐,虽然有些人的初衷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免过激。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搞清楚乡村振兴到底要做什么,盲目照搬的结果只能是搞得水土不服。所以,准确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要义,是做好乡村振兴报道的重要前提。

专业深度还体现在是否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在宣传报道中,有些常常引用的政策文件语句,比如,“扎实推进”“加快推进”“稳妥推进”“审慎推进”等词汇,看起来意思差不多,用起来也可能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错误,但是含义却存在区别。因此,我们在遣辞造句中应力求规范,切忌大差不差。

要具备新闻锐度,想在同周期、同主题的宣传中脱颖而出,需要一定的锐度,体现差异、展示特色。

做好乡村振兴报道需要敏锐的反应速度。实现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当前,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人看到社会上发生的三农现象,忍不住要发声,其表达的观点可能似是而非,甚至超越了底线。对此,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第一时间发声,抢占舆论的主动权、主导权,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做好乡村振兴报道需要新锐的叙述角度。不同媒体之间的报道很容易出现同质化问题。关键是要创新叙述角度、展现独家特色。我们不妨结合自身媒体定位,想想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是什么。只有找准自身定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乡村振兴报道比拼中出奇制胜、脱颖而出。

要具备民本温度,这种温度主要来自新闻从业者的情感力量,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有温度的振兴故事,要讴歌伟大农民。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农民最坚强、最高大的身影。特别是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农民更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乡村振兴为了农民而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一个前提,就是要从认识层面理解农民的巨大贡献。要坚持为农民鼓与呼,热情讴歌农民的伟大贡献、伟大创造、伟大事迹。

有温度的振兴故事,要站稳农民立场。要写出有温度的故事,首先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具体到三农工作中就是要不断涵养农民情怀。三农媒体的记者,和农民打交道最多,对农民的感情也最深,要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从农民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农民的行为逻辑,用温暖感人的故事,写出对乡村振兴中农民群体的深刻体察。

有温度的振兴故事,蕴含着对三农事业的热爱。我们翻山越岭完成一篇篇有温度的报道,只是因为我们对三农事业的热爱,为的是把生活在广袤田野上农民朋友们的幸福光景,讲给全国各地关心他们的人听。要进一步强化对三农事业的情感认同,将我们对三农事业的热情,化作笔端打动人心的文字,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伟大事业中来。

五、第五个数字“4”,是要把握“四情”,这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做好乡村振兴报道要从哪些方面抓起?符合什么样的要求?

要吃透上情,三农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只有吃透上情,才能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是什么、怎么写、如何把握报道尺度。我们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三农新闻宣传工作中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业务。

要悟深农情,这个“情”,是农业的情况、农村的情况、农民的情况。说起农业,有的人,甚至是个别三农干部,还习惯性用老眼光来看今天的农业,认为现在大部分农业生产还是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劳作。其实不然,现阶段的一系列乡村振兴举措,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动和动能,振兴中的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农村的情况也与以前不同,现阶段农村是阶层主体多元、利益关系复杂的社会大熔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交叠存在着老问题和新情况。再有,现在的农民和以前相比也不一样了。乡村振兴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农民不仅可以从事传统种养产业,在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新型经营主体等多个领域也都出现了农民的身影。我们是服务三农的媒体,今后的乡村振兴报道中要多走基层、扑到一线,及时掌握三农发展动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农问题。

要厚植情怀,一方面要厚植家国情怀,三农新闻宣传工作说到底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作为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三农媒体要理直气壮地讲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更要针对关于乡村振兴的一些不利言论,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发声、勇于亮剑,牢牢守住三农意识形态主阵地。另一方面,要涵养农民情怀,这是三农媒体的初心和情怀。要充分认识到,农民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要以农为师,虚心向农民学习请教,学习农民的乡土知识、奋斗精神和生存智慧。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农民,才能说出农民的话,写到农民心坎里。

要把准社会情绪,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更加集中高效,也让信息传播更具情绪特征,这种特征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把准社会情绪,一是要敢于为农发声。敢发声的底气和勇气就来自三农媒体对党的三农政策的深刻理解、来自多年来深耕三农的专业优势、来自对社会新闻的敏锐直觉以及深厚的农民情怀。敢发声还要有锐气,说出公众想说的、想说不知道怎么说的、甚至是没想到说的话。二是要正向引导舆论。互联网时代社会情绪是分化的,容易走向极端。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乡村振兴有关话题走向,及时下场发声,正向引导舆论。三是要避免负面舆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社会情绪容易相互影响,产生负面舆情。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习惯容易让读者断章取义,这要求我们的报道不仅要确保立场、观点、基调符合主流价值,而且每一句话单独拿出来也能立得住脚、不被误解。

2022年,农民日报《焦点评析》栏目,在多个三农热点话题讨论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向引导舆论,很好的抓住了社会情绪,《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6元一根“新东方”玉米,农民能赚多少?》《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农民缘何毁菜?勿让“加码”伤农》等35篇作品登上热搜榜单,实现“破圈”传播,其中6篇阅读量过亿,获得了主管部门领导认可、行业内外关注,以及广大网友用户的高度肯定。

六、第六个数字“5”,是要修炼“五则”,这是我们的君子操守

三农新闻人只有练好“五则”,才能写出神形兼备的好文章。

第一个字是“敬”。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五种至尊的伦常。人生在世,必须敬天地君亲师。现代语境下,我们要敬大自然、规律,敬祖国、人民、领袖,敬父母、老师。要认识到地球在浩瀚宇宙中不过是一粒不起眼的沙子,人在伟大的自然面前算不了什么;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己国家都不爱的人也不值得他人的信任;不爱父母的人,又怎么能爱别人;不敬老师就是对知识、对科学的蔑视。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心里要有神圣,要有一想起就肃然起敬、一想起就心中一懔,一想起就表情一紧的状态。对心中的神圣,不能嬉笑怒骂、嬉皮笑脸,想到说到时,都要心中存有敬意,这是新时代三农新闻人的人格修为底线。

第二个字是“畏”。畏规矩、天理、法度、伦理、人心,做事要有尺度。作为党报记者,要有规矩意识。人可以不怕困难,但心里总得有一些怕的东西,有一些不能碰的东西,也就是“红线”和“高压线”,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凡事有顾忌、有尺度。稿件可以破圈,而规矩不能破,要做到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

第三个字是“慎”。提笔千钧重,落笔需慎重。新闻的影响力巨大,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时要反复确认事实是否清楚、数字是否准确、表述是否妥当、提法是否标准,下场引导舆论时,要站稳立场,用客观的态度看待事物,有理说理、有事说事,不能被情绪左右。

第四个字是“悯”。长怀悲悯之心、民本情怀、农民情怀。“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厚德或者说慈悲,是对世间万物同等看待的心境,更是对弱者的尊重,是同情同理心。三农媒体是农民的知心朋友,三农记者是最接地气的记者,要始终和农民站在一起,树立正确的农民观,不断涵养农民情怀,关心关爱农民,不断回报农民。

第五个字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留有余地。写文章、做评论时,要懂得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做不到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凡事不能一棒子打死,谁都会犯错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写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涉及到很多人,对于错误的事,批评时要掌握好火候分寸,要给人改正机会,不逞一时口快,不随便上纲上线。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恕道”,是新闻人修炼人格最难、也是最快捷的场域。古人讲“修行在公门”,也是这个道理。

(本文系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在2023三农媒体峰会暨南农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