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叫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木塔建于1056年,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2016年,应县木塔。)
展开全文
(2016年,在应县木塔。)
大巴车离开台怀镇,盘桓着下了五台山。我坐在颠簸的椅座上,一路苦思冥想着怎样劝说导游车拐应县,看一看闻名于世的木塔。我们的行程中没有游应县木塔的项目,但车过应县,怎能错失良机?我正苦思如何开口劝说导游时,没想到导游这时懒洋洋地站起身,面对着满车游客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应县木塔来,介绍完,方才告知看木塔要绕些路,需交50元费用。我生怕去者寥寥而取消行程,导游的话音刚落,我连忙表态去看木塔。也许应县木塔的名声太大,满车游客应声者众,喜得导游满脸菊笑。
应县木塔建在平川处,一进城,大老远就能看到它高高的身影。下了车,来到木塔的山门前,山门前是一片平坦的广场,广场中央立着一尊观音雕像。雕像通体洁白,身披一袭红袍,面目慈祥,体态端庄,拔地而立,引来不少信众的虔诚跪拜。木塔有圈花墙围着,山门处也是入口处,60岁老人皆可免票入内。
(2016年,应县木塔。)
(2016年,在应县木塔。)
踏进山门,两道花盆在平地上摆出一条宽宽的路,路的尽头便是释迦木塔。释迦木塔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建在四米高的青砖台基上。宝塔巍巍,高67.31米,呈平面八角形,底层立面重檐,以上皆是单檐,共五层六檐,因各层间夹有暗层,实为九层;塔身通体铁红色,饱浸着岁月的沧桑,闪射着璀璨文化的光芒;木塔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木格门、木格窗、游廊栏杆环绕;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每层塔檐下风铃垂挂,风起铃响,清脆悠扬。木塔周身挂满了古色古香的匾额,顶层檐下悬挂着明成祖的“峻极神工”横匾,四层檐下悬挂着明武宗的“天下奇观”横匾,三层檐下悬挂着一块竖匾,匾上书写着三个遒劲大字“释迦塔”,其他匾额在塔身上也星罗棋布,溢美之词甚嚣尘上。
(2016年,应县木塔上的匾额。)
站在塔前,翘首仰目,细细欣赏完宝塔丽姿,方才举步向木塔走去。拾阶而上,登塔基,来到木塔门前。木塔底层南北各开一门,大门迎面有一尊高大的如来佛像,如来佛气定神闲地端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鼎般抬着。八力士是驻守八方的护法天神,乘如来佛外出讲经说法之机,汇聚一处,下得凡尘;塔里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等佛像。由于塔内正在修葺,底层里摆满了脚手架,加之光线黯淡,很难让人细瞧端详。塔的二层也是禁止攀登,人们只能在底层绕上一圈,北门而出。
据说,塔的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二层以上都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设木隔扇,各层均塑有佛像。可惜,游览不逢时,难以登塔观瞻,临窗眺望。
穿木塔,出北门,塔后是佛宫寺。一条青砖砌路直通寺院大门,大门不大,青砖墙、青瓦脊,两边墙壁上蓝色涂抹,各有一个大写的金字“佛”,两“佛”中心是一红色木门,门墩处卧着两只张着大口的小狮子。木门大开,一尊硕大的铜香炉正中鼎立,两耳高翘,大肚滚圆,上铸“佛宫寺”三个大字。
(2016年,应县佛宫寺。)
佛宫寺的院子不大,里边有大雄宝殿、观音寺、地岁寺等殿堂,但这些殿堂都很小,设施也不豪华,来的香客和游客极少。在寺内逛了一圈,颇觉无趣无聊,怏怏出了寺院。
寺内建塔,塔原本是寺的附庸。古往今来,寺以塔荣,塔以寺名,尽皆相得益彰。但是,应县木塔数百年来声震寰宇,而它居何寺却很少有人得知。塔声日隆,寺名无息,喧宾夺了主,寺院也就委屈地蜗居在塔后,门可罗雀无人知了。
(2016年,在应县木塔。)
看完寺院,出的门来,眼前仍是高高的木塔。木塔身材魁梧,顶天而立,古朴厚重,光彩四溢。
眼前的木塔用木3000立方米,建造没用一根铁钉,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经受了十多次五度以上的地震袭击……
1926年,冯玉祥与阎锡山大战,应县木塔于混战中受弹二百余发……
1948年解放应县时,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会受应县政府委托,对木塔进行了全方位的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木塔结构倾斜角度已达11.3度之多(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度大约5度)……
然而,应县木塔却千年不倒,岿然屹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