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前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这里面陈琳说曹操设置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亲自上阵,偷坟掘墓,陈琳这篇文章充斥着各种辱骂,这种话多是泄愤之语,当不得真。唐朝的时候笔记故事里专门把这事给拎了出来,《独异志》里专门作为一个段子来描写。说曹操发掘他人坟墓,不管新旧统统挖开,还把尸骨扔得满地都是。这个设定影响久远,不光是促进当代盗墓小说的产生,直接在宋代就产生了一个新的IP:七十二疑冢。
古墓
曹操死得像是个唯物主义者,实行薄葬,不封不树,他还要求埋在西门豹祠堂旁边。西门豹算是曹操之前邺城最有名气的人了,到曹魏时代已经过去了五六百年,人们还在立祠纪念,已然成为神人。与他相邻,这是需要勇气的。后来魏国的名将田豫死的时候,也要家人把自己埋西门豹祠旁边。妻子就很为难:“西门豹是古之神人,你怎么能埋在他旁边?”田豫说:“我做的事情和西门豹差不多,倘若死而有灵,他一定会善待我的。”曹操所想的肯定和田豫一致,自己问心无愧,才敢死后与神为邻。
正因为不封不树,导致坟墓不显眼。后世找不到坟墓位置,就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是故意隐藏起来的,曹操这是怕被人报复盗自己坟墓才不敢厚葬。所以他要设立设立七十二疑冢。
我小时候听说过一个故事,可以作为佐证:
话说曹操将死之际,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把几个儿子都派出去公干,唯独留下一个干儿子陪在身边。他对干儿子说,你准备七十二口棺材,在漳河边挖七十二座坟,我死之后,你把我放在一口棺材里,找一个坟茔把我埋了,这个位置只有你知道,谁也不要告诉。另外还说我年过花甲去世,这是喜丧,你要穿上红袍。然后他亲自给曹丕写信,要他回来。等到曹操死后,七十二口棺材一起抬出去下葬,众人看得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哪个里面埋着曹操。丧事办完,曹丕赶了回来,看见自己的干兄弟穿着红袍,不由大怒,一刀砍死他。原来曹操在信上说:“在我坟前穿红袍的必然是奸贼,不要多问,立刻除掉。”——曹操临死之前再度用计谋,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没有人再知道曹操坟墓在哪里了?
展开全文
这个故事满满的民间智慧,很有点锦囊妙计的味道,很显然是老百姓编造出来的,未见到任何笔记记载,可能逻辑性太差,《三国演义》故事也没有收录,但这个故事流传却很广。
第一次书面记录七十二疑冢是南宋人范成大,当宋朝被金人赶到长江以南的时候,范成大出使金朝,路过邺城,他先对曹操的讲武城遗址,对曹操进行了一番鄙视:阿瞒虓武盖刘孙,千古还将鬼蜮论。纵有周遭遗堞在,不如鱼复阵图尊。——你武盖孙刘又怎样,终归是个鬼蜮之类的英雄,这断壁残垣怎比诸葛武侯的八阵图遗址。
范成大随后看见了七十二疑冢,还见到金朝人祭祀曹操,他就更加鄙视了,“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用此心? “你不就一个棺材吗?为啥费这么多心机呢?
南宋人这么恨曹操,但金国人却对曹操很敬重,范成大就注意到金国人年年来到七十二疑冢处祭祀,他这首诗后两句道:“岁岁蕃酋为增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也就没文化的蕃酋才会祭祀这样的奸雄吧。这说明曹操这时候还是有机会成神的,但很不幸,金人迅速汉化,金朝文人笔下的曹操也都是老瞒、曹瞒了,例如元好问:“曹瞒老去不解事,误认孙郎做阿琮”——曹操你太不了解英雄,把孙权当成了刘琮。
南宋诗人俞应符愤愤不平要挖掘出来曹操的尸首,他写诗道:“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不就七十二座吗,我都给你挖开了,不信找不到你这个老贼。
后来有人看见就笑道:“这才是中了曹操的奸计,他的坟墓肯定在七十二座之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专门讲了一个曹操墓的故事,说在许昌城外,有一条河,有人下河游泳尸体被断为两半,当地人就在上游设闸,截断河流,结果发现水里有一个洞穴,洞口有转轮,上面利刃如霜。洞口还有碑文,这才发现是曹操墓,大家挖开洞穴,珠宝一抢而空,还破棺散骨,蒲翁写得不亦快哉,仿佛为历史报了仇。
当然这只是个故事,要不也不会有前几年闹得不亦乐乎的曹操墓风波,那七十二疑冢也被现代考古证实是北朝的墓葬群,跟曹操毫无关系,但真实的历史谁又会在乎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