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顶流未出道就被紧急下架?可她真的好美啊..._制作_北京_唐代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小问题,美国有芭比娃娃,俄罗斯有套娃,日本有SD娃娃,那么我们中国有没有自己特色娃娃?

有的,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我们就有中国版的“芭比娃娃”,绢人。

听说过泥人、糖人、面人,这绢人又是什么人呢?

中国版“芭比娃娃”竟是殉葬品?

绢人之所以叫绢人,是应为绢人从头至尾从里到外,都是用丝绸纱绢蚕丝制作而成。

绢人 金陵十二钗之元春和王熙凤滑树林

追溯绢人的起源,最早可到春秋战国时期。

考古学家就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沙楚墓中挖掘出木雕精细、眉目如生、身着丝绢衣服的木俑。

展开全文

俑是人殉的替代品,在地下侍奉墓主,生前俑的身份主要为墓主生前的侍卫、仆从、厨夫、歌女、舞伎等,甚至包括地位较高的属吏、宠姬和近侍。

正因为俑的身份等级通过身着丝织类衣物来体现的。所以,俑与绢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俑被视为绢人的雏形。

汉代至唐代,俑大量盛行。

《全唐文》中《木偶人》就介绍其制作过程:“以雕木为戏,丹濩之,衣服之。虽狞勇态,皆不易其身也”。

除了史书记载,出土的唐朝贞观年间的陪葬品还有实物为证。

1973年9月,新疆吐鲁番县附近的阿斯塔那地区发现古墓群,其中发掘出的唐代张雄夫妇墓中,出土了“绢木女舞俑”和“官木俑”。

其中,“绢木女舞俑”着锦杉、绢袖,围以披帛,下身为彩色坠地长裙,裙外罩以轻纱。

示例图

“官木俑”全部着黄色绫袍、黑腰带,姿态栩栩如生。

唐代宦官俑,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

宋代到清朝初期,俑逐步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娱神的俑人转变为娱人的偶人。

绢人有了第二阶段—木偶。

绢人艺术成为民俗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的民间艺人,能剪绫为人,裁剪为衣,裁接人形。

北京剧装厂制作的戏装绢人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即有“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以绘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杆上,风动宛若飞仙”的记载。

这些记载印证了在北宋时期,绢塑工艺开始与纸扎、彩扎相结合,并已初具规模。

而到了唐代,这种被誉为“立体丹青”的绢塑艺术就已初具规模。

到了明时,绢人、绢花、宫灯、“夹纱灯”这些绢塑艺术更加红火。

到清代,内务府御用工厂所设各种作坊中即有“花儿作”。

民国时期,我国南方民间每逢端午,还盛行制作平面绢人,赠予晚辈辟邪消灾。北方则以绢、纱、绸、缎剪扎成老寿星和麻姑,作为祝贺寿诞的礼品送给老人。

唐人坊绢人产品 敦煌飞天乐伎

绢人的形象大多是古代美女,例如,从历代仕女到红楼梦十二金钗,从穆桂英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等等。

绢人细腻的表情,柔媚的身姿,飘飘衣裙,纤纤玉手,瞬间的定格,凝结了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

绢人身着精美古代服饰,头顶精致的传统发髻、佩戴样式各异的头饰、画着淡雅细腻的妆容、一颦一笑皆生动传神。

绢人全身从上到下的衣料、饰物等大都是选用上等的丝绸、绢纱做成的。

用丝绸、绢纱就能做成一个小人儿吗?

从建模到彩绘,

整个人偶和装饰全部手工

绢人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生的贵族。

他们不仅一身绫罗绸缎而且举手投足都隐藏这绝活儿。

只有靠近它们仔细地观看,静心地体会,你才能感受到手工营造的独特魅力。

就拿制作绢人头来说,先用石膏雕出一个头模来,而脸型好看不好看就全看这头模了。

人头又以糊头工序难度为大,共分两层。

一层针织品,上面刮上浆糊;再糊上一层真丝,丝不能歪,绢人头部直丝至顶。

若有不小心,丝老是歪的,就会影响糊头的效果。

晾干程度也要精准控制,为了面部肌肤的红润逼真,“上妆”时要反复晕染。

操作繁琐细致,但这只是制作绢人的基本功,是手艺人用时间来磨练手艺,除此无法。

接着,绢人的头发是用很细的天然蚕丝做成的,用铁丝缠绕固定住,最后制作发髻。

都说画人容易画手难。

要做出一双灵动的纤纤玉手,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绢人制作的核心技术。

绢人手型制作有三大口令:铁丝为骨、棉絮为肉、丝绢缝成指套。

手艺人先用5根细金属丝捆成手指的骨骼,然后分别用脱脂棉缠绕成手指的形状。

绢人手臂以铅丝做骨架,一丝一丝缠绕上棉花“增肌”立现饱满,然后套上纱绢形成皮肤,还要仔细地涂上红指甲。

这一切都是在不足2平方厘米的丝织品上完成的。

绢人虽小,但工艺却非常复杂,共十几道工序,几十种工艺,其中的一些绝技,至今还是不能对外公开的秘密。

真正的大头,在“赛绣”

此作品叫绝之处,还在于绢人戏服上的“赛绣”。

何谓赛绣?

工艺师不用一针一线,就在布上画出逼真灵动的花样图案,行话叫做“挤金”。

绢人衣服上的赛绣,一般是出现在袖口、领子、裙摆、风带等处。

一个普通的绢人做完需要小半个月的时间,复杂一点的有时候甚至要花上好几年的功夫。

绢人的第三代传承人滑树林还突破了绢人在尺寸上的限制,以往的绢人最大也不过在40到50厘米之间,而滑树林将其扩大了一倍,创作出了高约80厘米左右的绢人。

《捣练图》局部

如今,绢人虽然还能见到,但是因为制作不易、耗时过久,且不易运输和保存,此项工艺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绢人已经经历过了在历史上的“消失”,所幸最终又被绢人的工匠艺人“复活”。

被误读的“中国娃娃”,待破圈

在古代,这些绢人被一些皇族或大臣的女眷带到了宫外,进入了民间。

可遗憾的是,近代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艰难,也无心制作这些细致活了,这导致绢人工艺曾一度失传。

好在后来的一次展览会让一度绝迹的绢人工艺“重出江湖”,并被注入了新鲜血液。

可以说,绢人工艺是幸运的,它的幸运不单单是再一次“露脸”,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从从前的宫廷玩偶转变成了珍贵的民间工艺品。

绢人作为中国一件古老的艺术品,经历了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已经倾注了无数的民间艺人的才思妙想。

小小的绢人如同一个小小的世界,浓缩了中国文化的韵味和深邃。

北京奥运会期间,Q版绢人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和多国夫人。

北京冬奥会期间,绢人又作为礼物,走进奥运村每一位运动员的房间,而今,北京绢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一只娃娃真的能承担如此重责大任吗?

在这个可以批量生产艺术品的年代里,完全手工缝制的绢人,却依然保持着它独有的风采。

在绢人身上流露出的不仅是精美与华丽,更多的是民间艺术家们赋予艺术品的灵魂,而正是这种不灭的灵魂,让绢人闪闪发光。

参考资料:

1、昨天的故事.北京卫视

2、我为绢狂.解密《捣练图》中的奥秘.这里是北京.北京卫视

3、《手艺》之绢线人生

4、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