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德阳市小学科学教学研讨活动在德阳巴川中学举行,德阳市各区(市、县)小学科学教研员、中心组成员、百余位科学教师共同参与本次教研活动。
01
两堂示范课,走进科学新课堂
课堂1
本次教研活动伊始,德阳巴川中学李志珍老师率先进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课例展示。两次科学实验步步引导着2年级孩子们寻找规律、总结经验,不断锤炼着孩子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课堂中,李志珍老师还引入了时下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随着她巡课的步伐,将孩子们在实践中的科学探索一一投向展示课的大屏幕中,台下所有观课老师都能身临其境走入课堂之中。
现代化教育技术引领的科学课堂,让台下的专家、老师们印象深刻。
展开全文
课堂2
德阳市东汽小学的何静老师带来了《点亮小灯泡》课例展示。这是四年级的课堂,同时也是很多四年级的科学老师即将要上的一堂课。
通过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何静老师带着孩子们埋头扎进科学实践中,从实践中收集数据、在数据里寻找规律、在规律中发现科学定理。她的的拓展教学升华了整堂课,创新性课堂设计,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与精彩。
两堂课后,中江、罗江、什邡、绵竹、广汉、旌阳、直属经开区的专家老师对两堂课展开了精彩的评课交流。
专家老师们从新课标下的科学课出发,提出科学课是培养孩子们思维和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思维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还对两位老师的课堂亮点进行了表扬,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发表评课见解的所有专家老师不约而同夸赞着巴川孩子们的课堂表现。
有人为巴川娃的思维鼓掌:“
巴川的孩子们思维灵活,每堂课结束都让人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有人惊叹巴川娃的语言表达:“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之精准,老师引导一次就能准确地说出科学词汇。”
随后,什邡教科所科学教研员沈浩文老师带来了讲座《素养发展目标导向的小学科学生本学习教学思考》;
旌阳区柏隆小学校孙良老师带来了讲座《在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的几点策略》。
研讨活动最后,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罗士儒作总结性发言。
他说:“今天的活动内容突出了两大亮点。一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二是充分展现了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各位老师在学生培养上必须紧扣地方的育人要求,
要在提升学生必备品格、必备能力上下功夫,要在跨学科融合上下功夫。科学课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真实学习情景!”
02
贯穿始终,打造一体化科学教育
李志珍老师课堂上的《磁极相互作用》,是
小学科学2年级下册磁铁单元中的知识,讲述了磁铁能吸引什么、磁铁怎样吸引物体、磁铁的两极、磁极与方向等等。这一章内容中孩子们将对磁铁进行详细的学习,内容浅显易理解。
而未来,在初中9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孩子们将再次学习电与磁中的磁现象磁场课程,这堂课陈将向孩子们讲述磁场、磁场的方向、地磁场等内容,磁场抽象不直观可见,
是深层次的知识点。
2023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发布后,科学《新课标》彻底打通了小、初科学课程,强调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整体性和学习进阶观念,要求老师们不仅要考虑小学或者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更要考虑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怎样的进阶,小学的教育将为初、高中科学系列课程奠基。
作为物理、化学、生物学三门学科的前置教育,小学的科学老师们如何上好新课标下的科学课?
作为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教育的德阳巴川中学,将全方位的教育贯穿始终,打造出12年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在这套育人模式下,德阳巴川交出自己的答案——
小、初、高共同教研,打破学段壁垒,从小学为高中奠基。
在科学教育的一体培养中,学校提出“科普创新育人”,成立科普教师学习共同体2个,成功立项校级微课题4个,学校自己培养出的机器人校队也多次荣获各级奖项。
仅科创类全国、省、市各级比赛、竞赛,教师获奖100余人次,学生获奖200余人次。
其中
曾凡琴老师获得四川省信息技术学科优质课竞赛第一名;李志珍老师获得教科院四川省微课大赛二等奖;徐栎老师获得德阳市中小学实验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打造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
也贯穿着学校教育的始终
科学教育
01专业硬件
学校配备有专业的科技活动室20余间,包括乐高教室、机器人教室、科学实验室等,配备有3D打印、激光切割机等专业设备。
02配套课程
开设各种科技自主选修课程20余个,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自主选择课程。
03专题活动
广泛开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校园“科技节”“科技周”等科普活动;
专题设计科学主题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进入科研基地,感受一线的科研氛围。
从教学硬件、到教学理念
从必修书本,到自主选修
从课堂里,到实践中
德阳巴川始终教育着孩子们
要像科学家一样研究
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制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