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中国女人穿什么衣服上街?非常漂亮,外国人至今都在模仿_明朝_服饰_出土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按照汉族传统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于身上所穿的服饰,依据“长承周汉,下取唐宋”的观念,塑造了全新的服饰文化。

明朝初年,人们刚刚从蒙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生活方式以及身上所穿的服饰还能看到元朝的影子,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朱元璋下令废除原有的蒙元服饰,重新启用唐宋时期汉人的穿着习惯,为此曾制定了严苛的制度,这些都在明朝服饰上得到了体现,现如今出土的一些明代墓葬群中,墓主人身上所穿服饰特点鲜明,一眼就能认出。

明朝变更服饰习惯影响深远,即便是处于内外忧患之中,明朝的达官贵人们也在推陈出新,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立领”的出现,除此以外衣服上还有许多纽扣,一时间成了一种风尚,但是在清朝时被废黜,不过还有不少人保留了这种款式的衣服,这种习俗远播海外,韩国、朝鲜等都能见到。

近代曾出土了一座墓葬——无锡周氏墓,其中的陪葬品为现代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周氏墓地位于太湖旁,墓主人的来历还不小,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穆的后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吴越钱氏的名声越来越响,但是树大招风,经过一番风雨之后家族没落,等到宋朝时族长决定举家搬迁到无锡,别说这次搬家还真取得成效,到了元朝时钱氏一族再次发达了起来。

从墓里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墓主人大致死于明朝永乐时期,里面的陪葬品并不多,也没有一些富贵之物,其中最好的东西也就墓主人身上穿着的纺织品了,在衣服领子上有用金线缝制而成的绣花,不过在那个时代,十分亮眼。

专家把墓室中的衣物取出来,查看相关资料后发现,墓主人陪葬的衣物中有一个短款的上衣,据推断在当时是一件十分流行的衣物,仔细查看之后,墓室中一共有四件这样的衣服,不过大多都损坏了,只有一件保存的相对完整,仍然能看出原本的模样。

这件服饰上带有花纹的丝带,上面绣着很多图案,明朝时期大部分女性衣物上都会绣着牡丹之类的花,也有的人会绣上莲花图案,习俗上来说,衣服上的花纹通常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替。

衣服的材质为绸,要知道绫罗绸缎可是富裕家庭的象征,因此墓主人也不是一般人了,从中出土的一件“短袖”中,在当时短袖又称“背子”,材质轻薄又透气,由于领口窄小,可以直接套在长袖外衣上。

展开全文

整体上来说,出土的几件衣服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衣服的开襟上,位于衣服左侧,查阅资料可以发现,明朝末年,女性服饰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在右侧的习俗,像墓室中出土的这样衣服在左边开襟的很少见,除了太湖当地以外,其余地方几乎还是保持右侧开襟的特点。

再者,明朝手工业制品有了长足发展,已经出现了能在丝质物品上秀出花纹的织机,这种机器最早只是用于丝绸制作工艺,但是在墓室中出土的服饰来看,上面的花纹十分工整精致,对于机器制造来说需要很高的技艺,因此从这些资料可以推算出,明朝末期太湖地区的织机已经非常发达了。

除了在墓室中出的这几件衣服以外,还有几个裙子夺人目光,其中一个非常薄,这条裙子前后各有三片,由几幅山水画共同组成,另外其余的裙子在材质和外形上几乎一致,按照惯例来说这些应该是一套服饰。

有了服饰自然就有其余的鞋子、裹脚布等等,鞋子的材质也是缎支撑,上面也有绣成的花纹,鞋子的大小来看,十足的“三寸金莲”风范,小巧美观,旁边的裹脚布与现今发现的如出一辙,但是尺寸上却比其余朝代的要大上许多。

很多人以为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皇族女性成员都要裹脚,但是明朝时期地位高的女性才有裹脚的资格,平常人家的女孩是不能裹脚的,当时的社会以小脚为美,因此一些爱美的人也会偷偷的缠足,制作一些小鞋子,并在上面绣上很多好看的花朵装饰,其中以莲花最为常见,许多史料中都能见到“莲花足”的记载。

蒙元统治时期,女性在穿着上符合蒙古人马背民族的特色,一般都是一条十分窄小的短袄搭配着一条管送的裙子,贵族女性的服饰更加宽松,这样无论是骑马还是走路都不会有太大干扰,而一些平民女性的裙子多是黑色,与一些墓室中出土的服饰大致一样。

这些穿衣习惯在朱元璋上位之后都做出了改变,朱元璋在全国上下推行简朴之风,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允许穿着刺绣华丽的服饰,不过到了永乐年间,这些规章制度逐渐放宽,这也能解释为何在墓葬中出土了这么多华丽的服饰。

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贝,给太湖地区的丝质品发展提供了研究证据,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纺织品多数为丝绸,等到棉花广泛种植以后,棉布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随之出现了更多花样的服饰。

参考资料:

【《明朝服饰的发展》、《元史·百官志》、《元史·舆服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