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官宣苏炳添,为中国“添”速_中国移动_TD-SCDMA_通信

作者丨语焱

监制丨阑夕

今年春节,中国移动正式官宣苏炳添成为5G体育明星代言人。

一个是在过去几十年的通信产业发展中,带领中国实现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的通信运营商领头羊。

一个是在东京奥运会的百米跑道上以9.83秒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将姓名载入亚洲乃至全球田径史册的顶尖运动员。

春节一拍即合的背后,是两个不同领域“冠军”基于“更快、更稳、更专业”价值观的高频共振:

于苏炳添,在百米的跑道上,即使先天条件不占优势,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

于中国移动,在科技的赛场上,哪怕起步即是落后,行进至5G时代,我们不但追平差距,甚至还能做得更好。

更快,田径与通信的历史必答题

快0.01秒意味着什么?

答案可以是一眨眼的十分之一不到,也可以国际赛事上,黄种人需要17年才能打破的记录。

2015年,世锦赛男子100米半决赛,苏炳添跑出了9秒99成绩。这是亚洲人首次晋级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而苏炳添,也成为了首位突破田径百米赛道10秒大关的亚洲人。

而在此之前的亚洲纪录,还是1998年曼谷亚运会上,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创造的10秒成绩。

0.01秒的田径赛场突破,亚洲人完成突破,花了整整17年。

而比这更久的,更能多维度诠释中国速度的,则是中国通信事业的赶超:用了22年时间,中国移动为中国的通信事业,交上了“3G突破、4G并跑、5G领跑”这份历史的答卷。

展开全文

回顾两千年初的前十年,中国移动通信尚处2G时代,国内运营商采购GSM设备一度出现“七国八制”,每年仅交给高通等海外科技巨头的专利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相应的,华为、中兴等国内基站设备企业也因为标准受制于人,而难以进入国内运营商市场。

进入3G时代,在中国移动率先投入TD-SCDMA技术,首次实现中国通信标准技术的独立自主,并带动华为、中兴、大唐电信等通信链企业快速在国内市场崛起,仅仅五年时间,带动中国基站等核心通信设备市场,从海外设备占比80%,变成了国产设备占比80%。

后续的4G时代,基于3G时期TD-SCDMA打下的产业链基础,中国移动带动我国自主创新的4G TD-LTE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中国的通信技术首次与世界先进水平的齐头并进。同时,中国移动还利用自身的规模与技术优势,带动无数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万亿规模的超大市场。

到了5G时代,中国通信产业彻底领跑全球。截至目前,中国移动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同时还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5G商用网络以及5G SA网络。从5G 国际标准项目到5G 专利数量,再到 6G 网络技术预研,中国移动全部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上,中国移动自5G商用3年以来,申请5G专利达3600件,稳居全球运营商的第一阵营。

而在面向未来的6G时代,中国移动同样走在了前列。依托原本的5G技术引领和标准体系构建,中国移动主导发布6G网络架构等20余本6G白皮书。所谓6G,可以理解为在人与人、物与物互联的基础上,在更高维度实现人与地球的连接,其具体呈现方式将会是“5G+卫星网络”,可以借由无线光纤实现超快宽带。

但关于中国通信的故事,仅仅只是如此吗?那未免单调。

春节档,《流浪地球2》上映,票房、口碑双丰收。在故事中,有这样一个宏伟的背景架构:为了带着地球去流浪,人类计划建造一个由一万座发动机组成的行星发动机超级动力系统。浪漫足够了,但如何用硬核技术去支撑这样的复杂设定?

首先是如何保证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能够同步点火?影片中的回答是,技术实现,靠的是原本的互联网底下光纤,通过网络切片形成高密级发动机专用网络,从而在月球危机中实现同步点火。

另外,在“二十多年后”的未来世界,普通人的通信需求如何保证?电影中,手机屏幕左上角状态栏中,信号已经升级到了中国移动的7G信号。这一设定,自然也有其科学依据存在。首先,为什么是7G?一般来说,通信技术十年一升级,当前处于5G初期,而二十年后,自然是7G勇立潮头。

更重要的设定是,即使地球可能毁灭,太阳即将氦闪,中国移动依然在兢兢业业的连接起人类社会的希望。

毕竟,信号覆盖上,7G需要将通信能力扩展到地下、空间、地表,乃至全域;计算能力上,需要超强计算中心引入量子计算的强大算力;人工智能、宇宙导航、多维度感知等等同样是7G的能力,而协同控制能力、容错能力、突发应对能力,更是必不可少。

放眼全球,也只有中国移动具备这样的超强综合能力与责任担当。就像过去一年中,中国移动将基站修到了珠穆朗玛峰,在数次地震中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抢修基础设施守护通信“生命线”,走到边境、深入戈壁,将信号覆盖每一寸土地。

因此,不管什么时候,你依然可以相信中国移动。

更稳背后,需要多少付出

一次突破十秒大关,并不足以成就今天的苏炳添,一次次的稳定发挥,一次次的0.01秒突破,才有了如今的中国飞人。

稳定的成绩背后,是相比所有竞争对手加倍的付出。

一个反直觉的现实是,尽管是当前亚洲纪录的保持者,但作为一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先天身体“硬件”其实并不算优秀:一般来说,1.85米是短跑运动员的平均身高,博尔特的身高更是达到了1.96米,而苏炳添的身高仅有1.72米。这也就意味着,博尔特用42步就能跑完全程的100米,苏炳添需要48步。

先天的“劣势”,促使训练的刻苦也成为了苏炳添的代名词。2015年首次冲破10秒大关后,苏炳添一度在每天睡觉前仿佛回想奔跑的过程,甚至在走路时,都在反复练习起跑的姿势,固定肌肉记忆。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后来一次次打破十秒大关,以及东京奥运会上9秒83的最新亚洲纪录。

与苏炳添同样,中国移动稳定的发挥背后,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高额付出。

仅以固定资产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十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 万亿元,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网络、光纤宽带网络,以及全球覆盖范围最广、最深的全球最大5G精品网。其中5G 基站建设超 127 万,千兆宽带覆盖住户达到 2.4 亿户,服务超5.95亿5G套餐用户,并实现了固定网络实现了从兆级到百兆再到千兆的跃升,网络服务通达全球26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以固定资产以及技术的领先为支撑,中国移动如同每位班主任最喜欢的好学生,能够在每一次紧要关头,稳定的交付出优秀表现。

以即将举行的杭州亚运会来说,这既是一场体育省会,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中国体育、文化、经济、科技等等软实力的巨型展会。而在这样一场活动中,作为杭州亚运会的官方通信服务合作伙伴,中国移动如何保障高质量的通信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数智力量赋能亚运,才是真正看点所在。

杭州富阳亚运场馆水上运动中心智能场馆是正是中国移动数智能力的集中体现。该场馆是国内首个包含5G智能观赛的亚运智能场馆项目,并且在建设初期,就融入了5G+AI、5G+VR、5G+BIM等等超前技术,打造出了AI数字人、高清视频通话多语言实时转译、AI寄存柜、AI透视屏、智观亚运小程序、VIP运动员智能迎宾、AI趣味亚运合影等智能应用。

此外,针对亚运会期间可能面临的网络保障服务范围大、设备多、通信质量要求高等问题,中国移动还帮助杭州亚运会建成了通信网络最强大脑——统一网管系统。该系统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成,承担着亚运会通信网络的监控、指挥、调度功能。通过该平台,通信管控员可以看到现场所有通信网络的可视化信息,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调度与管理以及故障排查。

当然,这些黑科技并非一朝炼成,而是在无数次的重大赛事保障中磨练出了成熟的方法论。杭州亚运会上即将使用的5G高清视频、AI实时转译、无接触服务机器人等等黑科技,其实在更早之前的北京冬奥会、残奥会上就已经进行过充分的展示。

而5G元宇宙观赛的体验打造,其实也在不久前结束的世界杯上推向市场。作为2022卡塔尔世界杯的持权转播商,中国移动通过全场次赛事直播、5G元宇宙黑科技、跨界互动玩法以及精彩自制内容等,尤其是首个基于5G+算力网络打造的元宇宙比特空间星际广场、星座·M,互动体验用户高达5700万,更是打造了万人同屏观看、专属包厢社交的盛况。

更专业,通信龙头的扁担效应

更快的速度,更稳的发挥背后,是更专业的研究与训练做基础。

2022年4月,苏炳添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科学训练让我不断突破》,其中提到,通过学习研究,苏炳添发现自己此前一直存在股后肌群力量和踝关节力量不足、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偏慢、起跑姿势不合理等问题;为此,他通过一次次随身携带小皮尺测量厘米级别的起跑器摆放位置;改变了起跑的惯用脚位置;调整肌肉群的分布,十几年来一个个0.01秒的精进累加,最终创造了9秒83的亚洲最佳成绩。

对中国移动来说,更专业背后,是作为第一大通信运营商,需要肩负的更重责任。

单从规模来看,中国移动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近10亿个人客户、2.7亿有线宽带客户,以及1.6万个5G行业应用客户与超16亿的物联网连接的日常通信质量。

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发展与进步,也需要对时代负责。

对于通信运营商的地位,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将其总结为扁担效应:通信技术的进步与相关基础设施普及,可以带动产业生态伙伴进步,充分发挥拉动投资、促进消费。

更进一步,杨杰认为:伴随着以5G、AI、VR元宇宙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人类社会正加速步入信息文明时代。在这一时期,信息和能量作为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条主线,开始从相对独立发展走向融合创新呈现出信息能量化、能量信息化、信息能量一体化等特征。

这一轮浪潮中,中国移动将坚持推动三个创新:一是信息能量的融合创新,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三是信息服务体系好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融合创新。

在此基础之上,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础会替代水利、公路、电网成为新的数字时代基础设施;数据替代土地、劳动力、资本,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基于数智化的软件、硬件、平台则替代铁犁牛耕、蒸汽机、电动机成为新的生产工具。

5G通信,正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促进信息高效流动,撬动更大产业变革的底层基础设施。

在新能源行业,中国移动联手宁德时代助力工厂“智变”。通过为宁德时代建设横跨福建、江苏、四川、青海,上海,广东等六个省市、七大基地总覆盖面积超500万平方米的5G企业专网,中国移动帮助宁德时代完成了中央智慧工艺感知控制、超高速运动全量视频流AI质量检测、全量大数据实时检测、增强现实专家系统、智慧物流等功能的大家。

△ 中国移动5G帮助宁德时代实现质量检测高效“值守”

在电力行业,中国移动则联手国网新源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实现智慧化升级。作为全国最早利用5G实现机器人智能巡检的电站,沂蒙电站在中国移动的帮助下,率先建设5G专网,在电站的13个地下洞室部署5G专网,在数据不出园区的情况下,实现5G全覆盖以及机器人自动巡检、视频自动预警,巡检效率提高超70%。

这些并非个例,在中国移动的助推下,无数个宁德时代与国网新源沂蒙电站这样的巨头正实现数智化转身,无数中小企业也站在移动的肩膀上,在数智化变革的道路上轻装前行。据统计,为加速5G融入千行百业,中国移动打造了300个5G龙头示范项目,累计签约5G行业商用案例16, 000+,并在矿山、工厂、港口、电力等18个重点行业进行规模复制和发展。

尾声

在百米赛场,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

在通信产业,欧美企业能做到的,我们不仅能做到还会做得更好。

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这两句话看似只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现状总结。但理所当然背后,有多少艰辛,多少付出,也被湮没在了光环之下。

毕竟,这种付出只是起跑从左脚到右脚,只是调整起跑的位置,或者只是“一意孤行”建设不被看好的TD-SCDMA,在疫情这样的不景气的大时代里,加速建设5G基站,将它立在北京的校园、亚运的场馆、珠峰6500米的营地……

这些故事看似平常,没有太多血与泪的交和,没有史诗般的波澜壮阔。但这每年0.01秒的追赶,从3G到5G每个时代的咬牙坚持,正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缩影,哪怕起步即落后,哪怕前路千难万阻,但无数次跌到爬起,总会顶峰相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