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消费撕裂!奢侈品火爆,汽车手机却卖不动,为啥大家越来越抠门了?_消费_涨价_分化

大家好,我是蓝白。

2023是复苏之年,是休养生息之年,经济好不好的标准,其实就看一条:

大家愿不愿意花钱。

别说那么多宏大叙事的铁公基、芯片、新能源。

咱们肉眼可见的烟酒,旅游,买包买化妆品,房子车子卖了多少,口袋里攒了多少钱,心甘情愿花出去多少钱,才是身边的柴米油盐。

今天咱们就聊聊各行各业的消费现状:

汽车、手机、奢侈品、白酒,有的在打价格战,有的坐享涨价红利,有的赢者通吃。

再看社零数据和CPI,为什么不同的行业会冰火两重天?

如果经济继续复苏,哪些行业会先一步挣到钱?

消费分化的背后,收入的分化、年轻人的失业率、低收入者的钱包缩水,都到了什么程度?

先看车市。

今年新能源汽车国补取消,乘用车购置税补贴取消,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打响汽车价格战第一枪。

随后问界、小鹏、蔚来、比亚迪也开始跟进。

进入3月份,湖北联手东风把燃油车卷进战局,别管能不能买到,话题热度是出来了。

随后战事迅速白热化,吉林、上海、广东已有超过40家车企、近百款车型“参战”。

有人说,这一次汽车降价潮波及范围之广、降幅之大、影响之深,远超2004年“南北”大众联手降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汽车大促销。

“降价可能不会带来销量,但可以打击对手”。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为何突然爆发?

看两组数据。

1,乘联会的数据,1-2月汽车产销分别为362.6万辆和362.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4.5%和15.2%。

价格战最激烈的3月份,1-19号,乘用车零售70万辆,同比去年降了8%,比上月同期降了4%。

2,过去3年,中国汽车市场已倒下75个品牌,目前至少还有147个中外品牌在市场上厮杀。

蛋糕变小了,总要有玩家消失。

降多少,真降假降,油车降还是电车降,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牌桌旁边观战的消费者们,一边高喊“打起来”,另一边更坚定的做“等等党”。

这当然会进一步加速汽车行业的出清。

与汽车行业混乱厮杀不同,手机市场的格局是越来越清晰了。

2022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2.55亿部,同比降幅高达19%,创下2015年以来最差年度销量成绩,8年内首次跌破3亿部。

总量下降的背后,是最热衷于折腾数码产品,习惯看着测评视频下饭的年轻人们,不爱换手机了。

有业内人士说,最早手机更换周期是16-18个月,后来变成20-24个月,现在达到了36个月。

原因无非是:

越卖越贵,外观都一个样,性能过剩。

现在想花3000块钱买到安卓旗舰,似乎已经成了奢望。

各大厂商主打的旗舰基本都在4000元以上,用一堆黑话和术语叠出来的高配,超过6000元也很正常。

与汽车市场各类品牌的混战不同,手机市场的蛋糕已经瓜分殆尽,座次与壁垒越来越坚固。

所以,低端走量,旗舰和次旗舰抱团涨价,大家心照不宣。

涨到“我不配”,只能说告辞了。

安卓阵营集体涨价,想走品牌高端化的路,想法很美好,这条路却被苹果越挤越窄。

2022年,苹果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占据了该细分市场总销售额的75%,创出了历史新高。

汽车和手机不景气,有个行业却异常火爆:

奢侈品

杭州大厦总经理3月份接受采访说,杭州大厦作为香奈儿浙江唯一的门店,2022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8亿元。

过去3年,香奈儿是涨价次数最多的品牌。

最离谱的是,越涨卖的越好。

2021年总营收156.4亿美元,比疫情前还增长了20%以上。

亚太区营收占比已经超过50%,是欧洲市场的两倍。

中国贵妇们的贡献着实不小。

卖包的,卖酒的都在涨价,套路却不一样。

上证报的统计,春节之后,已经有泸州、洋河、汾酒、剑南春、珍酒等10家主流白酒企业,宣布对旗下核心产品提价或停货。

看来,炒作完“二百以内无酱酒”之后,又要炒作“二百以内无浓香”了。

一边是控货调价,搞得好像自己有多抢手一样。

另一边,终端的酒价,比出厂价低的多。

别说边缘产品,就算是梦6,水晶剑,汾30,珍15,这些涨价酒企的核心单品,价格也都出现明显倒挂。

海通证券的报告,春节期间,白酒价格倒挂产品占比20%以上的经销商超过一半,81%的经销商反映倒挂最为严重的产品价差在20元以上。

说好的“酒喝不炒”,白酒市场,已经沦为酒企与经销商之间的资本游戏。

为什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消费品,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分化?

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加剧了收入的分化。

民生证券报告里,以收入中位数/收入平均值,来衡量收入分化。

2020年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2022年,该比重进一步突破201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

还有一点,像15万以下的汽车,4000元以内的手机,消费群体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但我们看16-24岁年轻人的调查失业率。

1-2月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上升1.4个点至18.1%,这个增幅比最难的2022年同期还要高。

按季节性规律,6-7月份创纪录的千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很有可能突破20%。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荒诞的挤在寺庙里求香拜佛,茫然无力的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

但是反过来,奢侈品,包括白酒,这种“涨价一时爽,一直涨价一直爽”的行业,愿意为之买单的是哪些人呢?

很明显,是那些没有被疫情伤害,反而受疫情影响观念转变,减少买房做生意投资,增加享乐消费的高收入群体。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以及不同人群,从危机走向复苏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

天堂和地狱同在,这就是典型的“K型复苏”。

如果我们把社消数据掰开看,消费的结构会更清晰。

1,1-2月份,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日用品类全都是增长的,这一类必选消费品,赶上放开+春节的档口,表现很好。

有意思的是中西药这个品类,增速高达19.3%。

从布洛芬到蒙脱石散,从抗原到奥司他韦,没有我们不囤的。

2,再看可选消费品里,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表现也很好。

唯独大件消费里的汽车、通讯器材(也就是手机),降幅都逼近了10%,家用电器的增速也是负的。

这就跟车市和手机市场的现状对上了。

花点小钱刺激一下多巴胺可以,买车买房买手机还是算了。

还有像抽油烟机、空调、冰箱这一类白电,它们的销量跟房地产的竣工面积有很大的关系。

这两年楼市啥样大家也都明白,销量、新开工、竣工啥啥都不行,就算交房了兜里也没钱装修买家具家电。

再看CPI和出行数据,消费的强复苏,有点像一阵急风刮过去的感觉。

国金宏观赵伟的数据,年初三线城市代表连锁餐饮流水,比2021年同期的恢复强度,从1月初的25%提升到1月底惊人的200%,一线城市从25%提升到110%。

从2月到3月中旬,出行明显放缓,像地铁客流、城市拥堵都开始下降了。

截至到3月中旬,全国代表连锁餐饮流水,仅为2021年同期的72%。

节后CPI只有1%,肉蛋菜环比在降,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旅游的价格也在降。

社消、出行和CPI的数据,只能说明:

1,是收入的分化,造成了汽车手机白酒奢侈品,这些不同行业、不同消费品的分化。

2,过节大手大脚花钱的欲望,跟平时节衣缩食并不矛盾。

别把“一时”当成“常态”。

招商证券的报告说,消费首先是一个流量问题,其次是一个行为问题。

2019年以来的消费降速,收入增速下降贡献了60%,消费倾向下降贡献了40%。

这意味着基数更大、消费倾向更高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对于今年消费复苏的意义是根本性的。

所以,2023年的消费复苏,必须得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持续到3月底,由高收入群体主导。

这个阶段,像线下服务和高端可选消费,比如五星级酒店,首饰珠宝,上千一瓶的白酒,恢复的很快。

但是一般的可选消费品,像大众服饰,千元机,10万以下的车,这些产品的销量是很难起来的。

最关键的是第二阶段,必须得由中低收入主导,普通可选商品,还有改善型必选商品才能起来。

民生证券的报告列出了今年不同行业恢复的顺序:

人员出行>场景消费>一般耐用品消费>地产销售>工业生产及建筑业项目开工>出口外需。

大家看这个顺序,很有意思。

最先挣到钱的,肯定是跟恢复出行有关的行业。

像机票,旅行社,酒店,出租车什么的,然后就是餐饮,电影院,游乐场,酒吧,景区之类的。

随着出行速度放慢,才轮得到服装、日用品、电视电脑这些一般耐用品。

这一步就是所谓的“第二阶段”。

新房、二手房是恢复顺序里最难的一环,肯定要排到后面。

只有下游的行业都能挣到钱了,制造业、建筑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能消化掉。

最后,才能轮得到正在经历至暗时刻的出口。

今年做外贸想赚到钱太难了,赶上全球需求下坡的周期,谁都没办法。

咱们现在处在哪一步?

显然,现在只是从“出行”到“一般耐用品”的过渡,路还长着呢。

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是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换句话说就是:

客户都变抠了。

让价格战来的再猛烈些吧。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